精选《瓯风》方韶毅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瓯风》方韶毅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方韶毅,一九七〇年代生人。资深媒体人、爱书人。现任《温州人》杂志副总编。近年来致力于研究民国人物及地方文化,著有《民国文化隐者录》,编有《伍叔傥集》《吴鹭山集》《曼髯三论》《过来人言》等,策划主编《瓯风》已十五集,在读书界略有影响。

【编辑推荐】

《瓯风》是一本关于温州的人文MOOK,刊名沿用民国时期由刘绍宽、王理孚、黄式苏、高谊、梅冷生、陈仲陶、池志澂、林损、夏承焘等人编辑出版的文化刊物。一年两集,秉承可读可靠、新史料新史观、地方角度全国视野的编辑理念,颇受好评。目前已出版十五集。本集主打文章有《围着电灯取暖——民国时期的温州普华电话公司》《诗风吹拂叙晚晴——追忆母亲吴无闻》《夏承焘先生在陕二三事》《西安事变时的温州》等。

【名人的书评】

做人做事需要点无问西东的精神,“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挖史料做学问同样需要这种无问西东的精神。《瓯风》系列已迈入第八个年头,正是有识之士的资助和大家的接力,才让我们有了“无问西东”的底气。

在这一集里,《围着电灯取暖》一文三万多字,讲述民国时期普华电灯公司的故事。类似这样推动温州现代进程化的事件,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史料。

有位前辈说,《瓯风》关注力度*的可能是关于夏承焘的研究和西方温州文献的整理。这一集我们又刊出两篇有关夏承焘的文章,一是吴常云回忆母亲、原文汇报记者吴无闻;二是徐佳贵梳理的夏承焘早年书信札记,为研究夏承焘早年和晚年生活提供了新材料。还有一篇译文《西安事变时的温州》,作者谢福芸是英国传教士、把《新约》译成温州话的苏慧廉之女,她的作品也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沈绍真采写的《红通一号杨秀珠》上期刊发部分内容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经作者同意,本集再选刊部分内容,以飨读者。这是对当下的纪录,同样是《瓯风》要关注的。

【瓯风的书摘】

词风吹拂叙晚情(节选)

——追忆母亲吴无闻

吴常云

时间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已经工作了,母亲还在上海。一天,接到母亲的来信,说她已经退休了,到杭州去看了夏伯伯。说杭州的夏伯伯在“文革”期间被打成杭州*的“反动学术权威”,一直没有得到平反,两次脑中风后仍被勒令每天去打扫厕所,加上丧偶,境遇十分凄惨,遂断然决定留下来与老师结为连理,扶助照顾恩师的晚年生活,同时助恩师整理尚未完成的大量诗词论著稿。

于是,夏伯伯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继父。从此,母亲的人生自退休始掀开了全新的一页。母亲也一扫多年郁积的沉闷心绪,开始从心所愿,回归到自然舒达的状态。

大约一九七四年春天,母亲让我去杭州看望他们。大家见面非常高兴,父亲在得到母亲扶持陪伴后,精神状态已明显由阴转为晴间多云。记得我在杭州逗留的短短几天中,由父亲提议,带着全家游西湖就不下好几次。有一次拄着拐杖的父亲兴致勃勃,一下子走了白堤和苏堤,绕了西湖多半圈,也没喊累。从在道古桥的家到白堤为*近,每走上白堤,母亲都要念几首父亲的《西湖杂诗》给我们听。我印象中*深的是下面两首:

一道裙腰绿渐浓,小桃先放柳边红。

苏堤好在孤山看,忘却孤山亦画中。

母亲边读边讲给我们听,说诗里把白堤苏堤比作西子的裙带,并用“渐浓”和“先放”几个字勾勒出西湖春天色彩的动态变化,可谓诗中有画,而且是一幅连续变幻着的美丽图画。

断云别我向西峰,绕过孤山却又逢。

正有一诗无觅处,杖头飞堕凤林钟。

诗中写云断飘入孤山背后不见了,但绕过孤山却又与游人相逢。映衬诗人的心境从“别我”的所失回到“又逢”的欣喜。而远处传来的低缓的钟声,为这一“又逢”平添了一份从容的喜悦。是的,“别”与“逢”,天上的云如此,地上的人又何偿不是如此呢?

记得又有一次随父母走到孤山北侧时,父亲忽然提议同行人等一同面对保俶山大声喊,可以听到清晰的回声,并率先喊起来,大家也跟着喊,一会儿就听到阵阵回声从保俶山传回,大家都放声笑起来。很长一段时间,父母都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退休,旋即又做出平生*为果断一个决定,母亲实现了自身及生命历程的蜕变。记得广州中山大学王季思教授曾在香港《大公报》刊文中,对于父母有这样一段叙述:“他们结婚后,无闻的身影就多次出现在瞿禅(父亲的号)词里。‘一点浮云人似旧,唤下长庚斟大斗。双江阁上梦词仙,人虽瘦,眉仍秀。玉镜冰心同耐久。’(《天仙子》)‘到处天风海雨,相逢鹤侣鸥群。药烟能说意殷勤。五车身后事,百辈眼前恩。’(《临江仙》)记下这对晚年夫妇的恩爱生活。”

母亲在之前报社工作的数十年中,哪里有时间赋诗作词。然而现在,一切都放下后的身心无比轻松,又可以与恩师朝夕相处。有了恩师浓郁词风的熏染和吹拂,于是欣然将学生时期在无锡国专参加诗社、初涉诗词的那只笔又拾了起来。

那两三年在杭州,母亲陪伴父亲每天散步的地点,以西湖为*也频率*。而母亲那时所写的诗词也大都与西湖有关:

《初到杭州》(一九七三年)

湖绿照双影,漫惊两鬓斑。

沉思往日事,始爱老来闲。

雁荡云中屐,乌峰雨后山。

还思梦寥廓,星海碧漫漫。

《西湖夜行——颂易安词》(一九七三年夏)

段家桥上晚凉初,猎猎风荷欲动湖。

天语殷勤鹏翼远,寻诗归路好相扶。

《忆旧游——白沙泉》(一九七三年)

白沙泉水傍林隈,分掏清泠胜酒杯。

双杖寻诗过丛竹,无诗携得绿荫归。

《湖头》(一九七三年)

藕花香里汗征衣,江海卅年已倦归。

此日湖头同一笑,闲鸥与汝共忘机。

《苏堤》(一九七四年)

词仙同我过桥西,烟水空蒙绿染衣。

今夜月湖应得句,两行垂柳一长堤。

《减字木兰花与瞿翁步白堤》(一九七四年)

声家一老,坡稼前头容啸傲。小阙哦成,说与梅边旧月听。

断桥西路,抱朴仙翁招手去。不是仙翁,冰雪孤山一老松。

从“沉思往日事,始爱老来闲”“天语殷勤鹏翼远,寻诗归路好相扶”“此日湖头同一笑,闲鸥与汝共忘机”这些诗句中可以读出,母亲此时已找到了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其心境也完全从诗句中表达了出来。在父亲强大诗词场力的作用下,母亲的诗词灵感也得以迸发,每每出行,往往触景成句,逐入佳境,真可谓:文思涌动寻好句,下笔轻扬有诗成。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瓯风》方韶毅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