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我在德国这些年》林中洋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林中洋,本名王真,七O后,祖籍青岛,现居德国。散文家、翻译家,不伦瑞克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硕士。曾任教法兰克福大学,为《读者》签约作蒙、《环球时报》驻德特约记者。数年来,在《读者》《散文》《译林》等多家报刊,以及香港《大公报》《新民晚报》等著名报纸专栏发表散文、杂文等二十多万字,翻译出版的图书《伯克利教授与伯雷的墓穴》《放手与找到自我》等。作品曾多次入选年度精选集。
林中洋长期生活在德国,对那里的人民和欧洲这块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独具特色的表述,使得本书成为读者了解德国以及其他欧洲国家人民的思想、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窗口。作者因多年的写作经验而使她在描写写作对象时带着强烈的典型性。作者长期进行散文创作,而使得作者的写作更加细腻生动。
1,林中洋是多个著名报刊的专栏作家,比如《读者》《大公报》等等;
2,她的作品对生活在异国他乡的人的思想和感情的独特性的描写比较深入。
流年似水,如今我与保罗已经结婚十一年了,每次去探望公婆,都不会忘了去看看曼尼夫妇。他们见了我们总是由衷地高兴,特别是看到我们的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从牙牙学语的小宝宝慢慢变成了骄傲的小学生,他们的欣慰溢于言表。曼尼夫妇膝下无子,却非常喜欢小孩儿,所以他们的欣慰里也夹杂着些许的遗憾。曼尼结婚后不久就被查出得了骨癌,不仅要立即截肢,还得做化疗,在赫尔嘉的爱与支持之下,曼尼最终战胜了可怕的疾病,活了下来,可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失去了一条腿,化疗也使他丧失了生育能力,但赫尔嘉却始终与他相知相守,不弃不离。她提起治病的那几年总是说他们两个“共同走过了地狱”,既然经过了“地狱”的水深火热,后来几十年里的风风雨雨对于他们来讲也不过是闲庭信步而已。
曼尼与赫尔嘉自小青梅竹马,照曼尼的话说“从一生下来就爱上了她”,赫尔嘉对曼尼却是“一千见之后才钟情”,她一度嫌他拙口笨舌,长相也不够英俊,只想和他接着做“最好的朋友”;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赫尔嘉和别的男孩子出去约会,倾听她向他讲述恋爱中遇到的烦恼,曼尼的伤心可想而知,但是他不放弃,一直等她等到铁树开花。在曼尼病重、对生命失去信心的时候,是赫尔嘉守候在他身边,对他说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奇迹,你看我现在不成了你的老婆了吗,这也是你以前认为绝对没戏的事儿啊!
——《曼尼的爱情》
“罗雷莱”(Loreley)的名字是由古德语的“lorlen”(涛声)和“Ley”(礁石)组成的。起因是这块礁石强于一般岩石七倍的回声。一直到十九世纪,罗雷莱岩石旁还有一个小小的瀑布,流水的声音因为这回声的缘故,听起来好像是从罗雷莱传出来的女孩子的细语呢喃。罗雷莱的传说与这一自然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1801年克里门斯-布里塔诺(ClemensBrentano)在他的叙事诗“莱茵河边的巴哈拉赫”中详细记叙了罗雷莱的故事。这也是关于罗雷莱传说最早的文字。根据这首诗中的描写,生活在小镇巴哈拉赫的罗雷莱是一位有着倾城之貌的美丽女子,她的美貌令众多见到她的男子心驰神往,最终命断莱茵。因此,她被认为是女妖,而在那个时代,那些所谓有魔法和巫术的女人是要被处死的。这时的罗雷莱,正为情所伤,心灰意冷——她的恋人背叛了她,去了远方。她主动请求主教将她送上火刑架。可这位主教因为她的美丽,实在不忍心判她死刑,最后决定将她送入修道院,想让她在高墙之内黑与白的世界里度过余生。在去修道院的路上,罗雷莱请求押送她的三个骑士,让她最后一次登上那块巨大的礁石,她想再看一眼她恋人的城堡,再看一眼她深深眷恋的莱茵河。当她又站在这陡峭的山岩上的时候,趁着三位骑士在崖下拴马的当儿,她纵身跃入了滚滚的河水之中。这个有着芬芳馥郁的美丽、婉转动听的歌喉、热情奔放的罗雷莱,可以让千千万万的男子为她着迷,却偏偏得不到她自己所爱的那个人的心。
——《罗雷莱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