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茅盾晚年谈话录》金韵琴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女,浙江宁波人。上海法学院新闻专修科毕业,系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孔另境之妻,育有7个子女。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小学教师、上海文艺出版社校对。一生热爱文学,辅佐丈夫事业,晚年尝试写作,本书为其处女作,并是唯一存世著作。
《茅盾晚年谈话录》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1935年11月,鲁迅在《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且介亭杂文二集》)里说:
不过现在的读文人的非文学作品,大约目的已经有些和古之人不同,是比较的欧化了的:远之,在钩稽文坛的故实,近之,在探索作者的生平。而后者似乎要居多数。因为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于是尺牍就有了出路。这并非等于窥探门缝,意在发人的阴私,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
……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另境先生之编这部书,我想是为了显示文人的全貌的。
五十年前,孔另境同志编选了一部《当代文人尺牍钞》(1936年生活书店出版时,改名《现代作家书简》);五十年后的现在,他的遗孀金韵琴同志又撰写了一本《茅盾谈话录》,这是偶合;但都是为着 钩稽文坛的故实 和 探索作者的生平 ,以达到 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 ,使读者 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 , 显示文人的全貌 。鲁迅是就作家的日记和尺牍(书信)对读者和研究者的作用讲的。《茅盾谈话录》不只有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二十九封书信,而且有比一般书信和日记更详细的,向至亲谈的,因而也是比较少顾虑的六十四篇 谈话日记 ,以及根据茅盾的多次谈话综合写成的七篇 回忆 。单是 谈话日记 ,则记茅盾日常生活的有三十篇,谈文学艺术生活和问题的有十八篇,谈文艺界著名人物的有十六篇,都是在茅盾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没有的。 回忆 和 书信 也是如此,都是研究茅盾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少见的资料。因为唯有在跟自己至亲的无拘无束的谈话中,才能流露出平时不易流露的思想感情。
本书撰写的经过,金韵琴同志在《后记》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她在给我看书稿本的来信中,有几小段话,也录出供读者参考。这也可以看出她撰写本书的思想、态度和精神。
一、1981年冬,我曾将整理出来的《茅盾和他的女儿》、《茅盾与司徒宗》等单篇 回忆 寄给沈霜(即韦韬,茅盾的哲嗣),请提意见,但他没有复信,不置可否;以后我也不再打扰他了。
二、这些雁姐夫的生活记录,是我在每次谈话后回到自己的卧室里凭记忆追记的;当时记得比较简约,也记了部分细节,那些具体的细节描写,则是在我后来整理时回忆补记的。当然,凭记忆追记,不等于录音;将近十年以后的回忆补记(1975一1984),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出入。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一)主要事实情节以及重要的细节不会有错,我绝不造谣虚构。(二)对一位伟大作家言行举止的记叙,我是抱着极端严肃郑重的态度来处理的。比如雁姐夫谈话中涉及一些当代作家的事,我都发信验证,曾得到胡绳、臧克家、骆宾基同志等的复信;一些主要事实有条件可以核实的,都曾发信给有关机构或所属省市文联等单位落实。为了进一步求得广大读者的帮助,我把整理的部分谈话笔录在一些报刊上陆续发表。不少热心的读者撰文发表或写信给我,有的鼓励,有的则真诚地说明事实真相,指出我记忆的失误,使我在出书时有订正的机会。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出于我对雁姐夫言行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亲属,总是希望研究他的有关资料能够日益丰富,而不能因噎废食,规定所有研究资料必须百分之百的正确,或者必须由作家本人过目以后才能发表;要是这样,那么,我国古代的《论语》不会流传至今了,《歌德谈话录》也不可能出版了,有关记叙鲁迅活着时的一些言行的回忆录,也不可能发表了。但是。歌德的亲属或鲁迅的亲属却并未因为看见这些谈话录或回忆录,而站出来说 凡引用《谈话录》作为研究依据而产生的错误,概与茅公无关 这种类似的话。因为道理非常浅显:凡是 失实、虚假、拼凑 的东西,在广大读者的面前,总是经不住时间的检验,因而也无损于伟大作家的形象于万一。
我觉得金韵琴以上这些思想、精神和态度都是很好的,从全书写作的内容看,她也是这样做的。总之,除茅盾已发表的著作外,这是了解茅盾、研究茅盾的某些方面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又兼作者文字流利生动,用娓娓动听,笔锋常带情感的语言表述,使叙述人的神形俱现,因而也是一本带文艺性的书,不是茅盾研究者也可以看看的书。
1984年7月于北京
《茅盾晚年谈话录》是一本新编的回忆录类图书,它的前身是《茅盾谈话录》。
《茅盾谈话录——在茅盾家作客的回忆》一书1993年12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初版,归在 文史探索书系 ,作者是我们母亲金韵琴。按版权页记载,首印三千册,之后在1995年12月第二次印刷,印数累计六千册。早已售罄。
在母亲金韵琴(1919--1995)去世近二十年之际,我们将她人生唯一的著作恢复她当年亲手编排的全貌,得以完整出版,心情既高兴又感慨不已。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母亲在初版后记中已经写得比较清楚,而当年历经种种困难才使本书得以出版的经过,长女孔海珠在1994年撰写的《我的母亲和(茅盾谈话录)》一文(原刊《聚散之间——上海文坛旧事》学林出版社版)中有具体陈述,此次作为附录收在书尾,对读者欲全面了解母亲会有帮助。
上海书店出版社此次出版的新编本由幼女孔明珠负责编辑整理,与之前版本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第三部分 书简 ,收有二十五封我们的姑父茅盾先生在1974年6月至1975年6月间写给我们母亲金韵琴的私人信件。这是最初母亲在编《茅盾谈话录》一书的时候,亲自从姑父写给她的大量信件当中挑选出来,提供给接受她书稿的有关出版社,但当时出版受阻。十多年后《茅盾谈话录》在上海书店出版社出书时,终 因牵涉到书简作者的版权问题,不再编选了(金韵琴) 。但此后,这些信件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97年收入《茅盾全集(37)书信二集》。既然信件已经面世,本书出版前,经过上海书店出版社领导与编辑等人种种努力,这二十五封书简的发表得到了茅盾先生著作版权继承人的授权,按照《茅盾全集(37)书信二集》的录入文字编入书中,这样也了却了母亲生前的心愿。
另外,正文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都增加了初版未收入的部分篇章,共有十一篇,大都为谈论人物;插页图片也增加了茅盾先生的手迹等,这样,原先一本装帧比较简单的 小书 在二十年后 升级 成现在这个端庄、清淡而又温暖的模样,就好像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出版业的发展。
更为有幸的是,这次,中国茅盾研究会发起将八十年来茅盾研究成果集中推出,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承印整套丛书。此举非常有意义。主编钱振纲先生诚邀将我们母亲的书纳入其中,虽感意外,这番好意当领受为感。于是有了上海书店出版社的简体字版和台湾花木兰出版社的繁体字版同时发行的盛举。我们殊为高兴。
想到母亲在世时,为写作、出版此书受尽委曲,值此清明之际,我们兄弟姐妹依惯例会前去龙华烈士陵园,向长眠在那里的父亲母亲献花,各自在本子上写一段近况,这一次我们会把这本书的两个版本的出版,郑重地告慰母亲:母亲,您请安息。我们为您善意、真诚和勇敢的品德骄傲。您留世的文字将永远受到人们的珍视,因为这是一份茅盾在特定时期弥足珍贵的历史纪实。
版权页:
她们穿着我女儿乃茜做的尼龙衣服。小曼告诉我,雁姐夫早就盼望我来了,她们已经好几次来到门口看望。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由阿桑夫妇领着,快步走进后院。见到雁姐夫穿着中式对襟夹衫,中式夹裤,浅圆口老式鞋,站在起居室门口迎接我。一股幸福的热流传遍了我的全身,我急忙跨上一步,拉住他的手,叫了声 雁姐夫 。看到他孤零零一人,身旁缺了亲爱的德沚姐,再也听不见她的呼唤声,悲喜交集的矛盾心绪使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张着的嘴再也说不出什么了。雁姐夫好像懂得我的心情,带着慈祥的笑容,有意岔开我的思绪,用很轻松的口吻说:
好了好了,你终于来了。你是我请来的。我要是身体好,应该亲自到火车站去接你。 说着,他放开我的手,指着西边的一间厢房说: 你来看看我为你准备的一阃卧室吧。
走进起居室,雁姐夫引我走到西侧厢房,指着房间里的一些陈设说:
这一间,原是大孙女小钢的卧室。她参军后,给孙儿小宁住。现在,小宁让出来,作为你的卧室。你看,是不是还需要什么东西?
我走进房间,一股馥郁的香气扑鼻而来。原来在那小圆桌上的玻璃盘里,正燃着百合盘香。室内家具,一应俱全。床垫是厚厚的泡沫塑料垫,弹性很足,一个装备了台灯的床头柜立在床边。墙上悬挂着彩色的油画,沿墙有一长列矮书柜,柜上安放着一些小摆设,看来逗人喜爱。五斗柜上摆着一只有环的玻璃大花篮,闪烁着光芒。一张老式的红木大书桌,和打蜡的红漆地板相映成辉。这张放着台灯的大书桌,正是雁姐夫多年来使用的办公桌,在那上面,他批签了多少文件,书写出多少名著。看到这些,我内心非常激动,连连说好,回答姐夫再也不需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