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民族美学第五辑》彭修银编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民族美学第五辑》彭修银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民族美学(第5辑)》主要内容包括民族美学理论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研究,汉民族审美意识研究,文献解读,域外民族关学研究,神话研究。

【名人的书评】

【民族美学第五辑的书摘】

《民族美学(第5辑)》:三审美民族性的深层意蕴我们一般在谈论审美民族性时,往往着眼于许许多多表面现象,比如一个民族特有的服饰、饮食、风俗、习惯等,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审美民族性的源头上来分析,就会发现审美的民族性并不是表面上的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独特性,而主要在于审美活动中的信仰感、崇敬感和神圣感。审美信仰感是审美民族性的一种深层意蕴,它来源于人类深层审美心理的自我保存本能,是由恐惧感转化而来的幸福感,这种特殊的幸福感就会催生出一种审美信仰感。也就是说,当一个民族的成员穿上了民族服装,戴上了民族饰物,按照特殊的风俗习惯去参加独特的民族审美活动时,他们的心中就会因为一种扬弃了历史恐怖感的幸福感而油然产生对于这种审美活动中的审美对象类似于宗教信仰的信仰感。他们自信是千万年前的祖先的继承人,他们穿着打扮的衣服饰物都包含对于祖先的信仰;他们的各种祭祀活动和节庆活动也都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对于天地、神灵、祖宗的敬仰和感恩,其中也渗透着审美民族性的信仰感。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一个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参与者都有一种对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的信仰感,他们参与这些审美民族性的活动,几乎总是带着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情感。这种审美信仰感的形成就来源于人类世世代代所积淀的自我保存本能在民族群体实践中升华而成的对祖先和天地的崇高感和祭祀美感。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就是春节。春节几乎成为中华各个民族的一种信仰。人们对它充满了虔诚和希望,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寄托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对阖家团聚、祈福来年的一种信仰。尽管一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假期一般也是七天,但是,中国民间传统习俗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至少也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才算结束。春节的活动花样繁多,热闹非常,一般都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充满类似于宗教信仰的色彩。春节*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祝祈年,早在西周初年就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春节期间不仅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而且人们还供奉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酬谢诸神的关照,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祉保佑。这些直接与宗教信仰有关,可以说是宗教信仰的世俗化。春节合家团圆、敦亲祀祖,赓续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信仰:除夕夜阖家团聚,拜谢祖先保佑,欢欢喜喜吃“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围坐炭盆火炉“守岁”,新年子时鞭炮齐鸣,辞旧岁、迎新年,高潮迭起;各家各户焚香礼拜,敬天地、祭祖宗,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现在则代之以春节联欢晚会,同样寄寓了信仰在内。春节期间,万民同庆,狂欢娱乐,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戏,丰富多彩,热热闹闹,祛旧布新,集祭祖拜天、驱秽祈年、狂欢庆贺为一体的春节盛典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美好信仰和希望。不仅汉族人民庆祝春节,其他各族人民也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参与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春节喜庆盛典之中。满族和朝鲜族的春节风俗习惯大同小异,全家团圆,吃年糕、水饺和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互相拜年祝福。有些地区还沿袭了传统的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丰收平安。古代蒙古族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示意吉祥如意。藏族的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的“古尔邦节”就类似于春节。苗族、壮族、瑶族等也把春节当作盛大节日。一直到今天,除开淡化了祀神祭祖等宗教活动以外,春节的主要风俗习惯基本上都得到了完好继承和发展。这些春节盛典活动大多都以审美的方式表达了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美好信仰和希望。中华民族的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也同样都有着类似于宗教信仰的性质特征,表达了中华各族人民的除恶扬善、追求圆满、敬老祈福、珍惜爱情、充满希望的信仰情结。……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民族美学第五辑》彭修银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