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现在浙江杭州)或庐陵(现在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套装上下册)》是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和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民众的苦难和他们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小说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宽厚仁爱的刘备,残暴奸诈的曹操,一身正气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有头戴纶巾、手摇羽扇的诸葛亮,以计谋见长的周瑜和司马懿。他们斗智斗勇的故事早已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名人的书评】

【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书摘】

《三国演义》,也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流传极广,影响很大,为人民所熟悉。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写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晋朝史学家陈寿把这段历史编成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博引群书,注文多出本文数倍,增补了许多材料。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也是一本写三国历史的史书。同时,有关三国的故事一直流传不断。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着重记载魏晋名公士族的言谈轶事。据杜宝《大业拾遗录》记载,隋炀帝时已有曹瞒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水上杂戏。唐朝李商隐的《骄儿诗》 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可以看到,当时已用三国人物作为笑谑的材料。宋、元时代,三国人物已由民间艺人带上讲台或舞台,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 说三分 (即说三国故事)已是 说话 中的独立科目之一,并出现了专说 三分、 的著名艺人。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故事的最早讲史话本,是元初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刊刻的《三分事略》,可能就是宋人说话的底本。《三分事略》共分上中下三卷,从刘秀赏春、司马仲相阴间断狱开篇;正文从桃园结义开始,以诸葛亮病死结束,长达八万多字,虽然叙写简率,但三国故事的始末已粗具梗概。金院本、元杂剧也常常搬演三国故事,现今存留的剧目就有四十多种,剧本有一、二十种。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就是在上述史书、杂记和平话、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写作者是罗贯中。 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 (高儒《百川书志》)的说法,是符合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的实际情况的。

罗贯中的生平不见史传,仅有的一些材料记载,多有参差,其中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较为可信。他说罗贯中 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馀年,竟不知其所终。 至正甲辰是公元一三六四年,罗贯中生活在元末明初,大约在一三三。到一四○○年间。他所写的小说很多,相传有数十种,现在留存的,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三遂平妖传》等。他亦能词曲。所作的杂剧,除现存的《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以外,尚有《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等二种。罗贯中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他接近社会下层,目睹当时现实斗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有所了解,对他们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认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不可能提出取代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任何设想。从罗贯中所写几种小说的思想倾向看,他推崇 忠 义 ,主张用 王道 仁政 治理天下。罗贯中一定程度上看到社会动乱的某种政治因素,但他所持的态度是错误的,他从根本上否定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他这种政治主张不仅表现在《三国演义》里,在《隋唐志传)和《三遂平妖传》里也有明显反映。

在艺术结构方面,《三国演义》叙述了上百年的历史,组织了众多的人物和纷繁复杂的事件,正如明高儒所说: 陈叙百年,该括万事 (《百川书志》)。小说前八十回,叙述汉末大小军阀之间的兼并战争;小说后四十回,写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矛盾斗争,直至晋统一全国。全文有头有尾,前后呼应。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以描写战争为主要情节,围绕这条主线,串联着数以百计的大小故事,参差错落,然而前因后果都很清晰。在用笔上,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有时还运用插叙、倒叙,说明情节的来龙去脉;显示了《三国演义》在结构上的成就。

间杂文言和白话是《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它改变正史的全部文言,这种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的文词,使具有一般阅读能力的人都能看懂;跟平话相比,选词用字较为精炼,抒情写景也较细致。作者还注意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张飞;个别地方也有生动的口语,如第五十四回,写吴国太和孙权的对话。不过,类似这种较为成功的语言是不多的。《三国演义》保留了大量书面语,有些章节照抄史书原文,因此,这种间杂文言、白话的语言,比起《红楼梦》、《水浒》等接近口语的语言来,就显得逊色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自它问世以后,我国历史小说的创作才逐渐兴盛。明清以来,上自写盘古的《开辟演绎》,下迄记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演义》,包括各个历史时代的历史小说大量涌现;或以史事为主线,或以人物为中心,创作十分繁荣。另外,戏剧、曲艺等,也以《三国演义》的内容为题材,进行大量的创作和改编。《三国演义》以它取舍精当的选材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维妙维肖的人物刻划,影响着后代文学艺术。不仅如此,即使在今天,它杰出的艺术成就,有分析有批判地加以借鉴,也应该是肯定的。

何磊

一九七三年八月

一九八三年八月修订

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且说曹操当日对何进曰: 宦官之祸,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于此。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 何进怒曰: 孟德亦怀私意耶? 操退曰: 乱天下者,必进也。 进乃暗差使命,赍密诏星夜往各镇去。

却说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先为破黄巾无功,朝议将治其罪,因贿赂十常侍幸免;后又结托朝贵,遂任显官,统西州大军二十万,常有不臣之心。是时得诏大喜,点起军马,陆续便行;使其婿中郎将牛辅;守住陕西,自己却带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提兵望洛阳进发。

卓婿谋士李儒曰: 今虽奉诏,中间多有暗味。何不差人上表,名正言顺,大事可图。 卓大喜,遂上表。其略曰: 窃闻天下所以乱逆不止者,皆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之故。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毒。臣敢鸣钟鼓入洛阳,请除让等。社稷幸甚!天下幸甚! 何进得表,出示大臣。侍御史郑泰谏曰: 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进曰: 汝多疑,不足谋大事。 卢植亦谏曰: 植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止之勿来,免致生乱。 进不听,郑泰、卢植皆弃官而去。朝廷大臣,去者大半。进使人迎董卓于渑池,卓按兵不动。

张让等知外兵到,共议曰: 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 乃先伏刀斧手五十人于长乐宫嘉德门内,入告何太后曰: 今大将军矫诏召外兵至京师,欲灭臣等,望娘娘垂怜赐救。 太后曰: 汝等可诣大将军府谢罪。 让曰: 若到相府,骨肉齑粉矣。望娘娘宣大将军入宫谕止之。如其不从,臣等只就娘娘前请死。 太后乃降诏宣进。

进得诏便行。主簿陈琳谏曰: 太后此诏,必是十常侍之谋,切不可去。去必有祸。 进曰: 太后诏我,有何祸事? 袁绍曰: 今谋已泄,事已露,将军尚欲入宫耶? 曹操曰: 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 进笑曰: 此小儿之见也。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敢待如何? 绍曰: 公必欲去,我等引甲士护从,以防不测。 于是袁绍、曹操各选精兵五百,命袁绍之弟袁术领之。袁术全身披挂,引兵布列青琐门外。绍与操带剑护送何进至长乐宫前。黄门传懿旨云: 太后特宣大将军,余人不许辄入。 将袁绍、曹操等都阻住宫门外。

何进昂然直入。至嘉德殿门,张让、段珪迎出,左右围住,进大惊。让厉声责进曰: 董后何罪,妄以鸩死?国母丧葬,托疾不出!汝本屠沽小辈,我等荐之天子,以致荣贵;不思报效,欲相谋害,汝言我等甚浊,其清者是谁? 进慌急,欲寻出路,宫门尽闭,伏甲齐出,将何进砍为两段。后人有诗叹之曰; 汉室倾危天数终,无谋何进作三公。几番不听忠臣谏,难免宫中受剑锋。

让等既杀何进,袁绍久不见进出,乃于宫门外大叫曰: 请将军上车! 让等将何进首级从墙上掷出,宣谕曰: 何进谋反,已伏诛矣!其余胁从,尽皆赦宥。 袁绍厉声大叫: 阉官谋杀大臣!诛恶党者前来助战! 何进部将吴匡,便于青琐门外放起火来。袁术引兵突入宫庭,但见阉官,不论大小,尽皆杀之。袁绍、曹操斩关入内。赵忠、程旷、夏恽、郭胜四个被赶至翠花楼前,剁为肉泥。宫中火焰冲天。张让、段珪、曹节、侯览将太后及太子并陈留王劫去内省,从后道走北宫。时卢植弃官未去,见宫中事变,擐甲持戈,立于阁下。遥见段珪拥逼何后过来,植大呼曰: 段珪逆贼,安敢劫太后! 段珪回身便走。太后从窗中跳出,植急救得免。吴匡杀入内庭,见何苗亦提剑出。匡大呼曰: 何苗同谋害兄,当共杀之! 众人俱曰: 愿斩谋兄之贼! 苗欲走,四面围定。砍为齑粉。绍复令军士分头来杀十常侍家属,不分大小,尽皆诛绝,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曹操一面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等,寻觅少帝。

且说张让、段珪劫拥少帝及陈留王,冒烟突火,连夜奔走至北邙山。约二更时分,后面喊声大举,人马赶至;当前河南中部掾吏闵贡,大呼 逆贼休走! 张让见事急,遂投河而死。帝与陈留王未知虚实,不敢高声,伏于河边乱草之内。军马四散去赶,不知帝之所在。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饥馁,相挤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陈留王曰: 此间不可久恋,须别寻活路。 于是二人以衣相结,爬上岸边。满地荆棘,黑暗之中,不见行路。正无奈何,忽有流萤千百成群,光芒照耀,只在帝前飞转。陈留王曰: 此天助我兄弟也! 遂随萤火而行,渐渐见路。行至五更,足痛不能行,山冈边见一草堆,帝与王卧于草堆之畔。草堆前面是一所庄院。庄主是夜梦两红日坠于庄后,惊觉,披衣出户,四下观望,见庄后草堆上红光冲天,慌忙往视,却是二人卧于草畔。庄主问曰: 二少年谁家之子? 帝不敢应。陈留王指帝曰: 此是当今皇帝,遭十常侍之乱,逃难到此。吾乃皇弟陈留王也。 庄主大惊,再拜曰: 臣先朝司徒崔烈之弟崔毅也。因见十常侍卖官嫉贤,故隐于此。 遂扶帝入庄,跪进酒食。却说闵贡赶上段珪,拿住问: 天子何在? 珪言: 已在半路相失,不知何往。 贡遂杀段珪,悬头于马项下,分兵四散寻觅;自己却独乘一马。随路追寻,偶至崔毅庄,毅见首级,问之,贡说详细,崔毅引贡见帝,君臣痛哭。贡曰: 国不可一日无君,请陛下还都。 崔毅庄上止有瘦马一匹,备与帝乘。贡与陈留王共乘一马。离庄而行,不到三里,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一行人众,数百人马,接着车驾。君臣皆哭。先使人将段珪首级往京师号令,另换好马与帝及陈留王骑坐,簇帝还京。先是洛阳小儿谣曰: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至此果应其谶。

车驾行不到数里,忽见旌旗蔽日,尘土遮天,一枝人马到来。百官失色,帝亦大惊。袁绍骤马出问: 何人? 绣旗影里,一将飞出,厉声问: 天子何在? 帝战栗不能言。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 来者何人? 卓曰: 西凉刺史董卓也。 陈留王曰: 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 卓应曰: 特来保驾。 陈留王曰: 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 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初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是日还宫,见何太后,俱各痛哭。检点宫中,不见了传国玉玺。

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宫庭,略无忌惮。后军校尉鲍信,来见袁绍,言董卓必有异心,可速除之。绍曰: 朝廷新定,未可轻动。 鲍信见王允,亦言其事。允曰: 且容商议。 信自引本部军兵,投泰山去了。董卓招诱何进兄弟部下之兵,尽归掌握。私谓李儒曰: 吾欲废帝立陈留王,何如? 李儒曰: 今朝廷无主,不就此时行事,迟则有变矣。来日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则威权之行,正在今日。 卓喜。次日大排筵会,遍请公卿。公卿皆惧董卓,谁敢不到。卓待百官到了,然后徐徐到园门下马,带剑入席。酒行数巡,卓教停酒止乐,乃厉声曰: 吾有一言,众官静听。 众皆侧耳。卓曰: 天子为万民之主,无威仪不可以奉宗庙社稷。今上懦弱,不若陈留王聪明好学,可承大位。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 诸官听罢,不敢出声。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