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王鲁彬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王鲁彬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王鲁彬

中央电视台记者

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

清华大学研究生在读

北京市东城区青联委员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藏语基地班)业界导师

代表作11集新闻专题节目《北京新机场征地拆迁记》,曾获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主题报道一等奖、中央电视台地方记者部年度zui佳节目。

【编辑推荐】

多少人努力合群,人群中却倍感空虚;

多少人心向远方,却一直原地徘徊;

多少人渴望出众,却将自己囚在庸常之中;

拥有一颗自由的心,人生才能绚丽突围!

……

本书是央视才女记者王鲁彬的首部随笔集,她用一篇篇的文章,回顾和梳理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以及她对这些经历的感受和思索。该书自始至终以自由主题贯穿,作者认为,自由就是勇敢追逐梦想,不给人生设限,坦然诚实地面对自己。自由永远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别人给你的。拥有一颗自由的心,才能抵达更远的地方,才能抵达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感受到在时光中穿行时的孤独、迷茫和坚定……

【名人的书评】

★写给所有心向远方,却原地徘徊的人。

本书作者是位年轻的央视记者,她在书中道尽了她所经历的孤独、迷茫和坚定,无不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或者我们身旁的朋友。愿我们在相互陪伴中找到前行的力量。

★57篇暖文分享,16幅精美彩插,120000有爱文字,让你寻回真正的自己,拥抱自由。

相比过“令人羡慕”的生活,不如过自己真正会开心的生活。每篇文章都那么温热,那么熨帖人心。书中彩插或由作者本人亲自拍摄,或作者作为照片中的人物出现,无不令人感到清新淡雅。

★这世界宠爱每个自由的灵魂。

心不是自由的,哪里都是牢笼;心是自由的,哪里都很美好。

不给自己的心灵设限,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附赠8张老树画画的精美绘画。

随书附送贴纸,让读者既是读者,也是封面设计师。八张贴纸,读者自己选择,每张贴纸都是老树画画的画,让读者贴在封面上,完成zui终的封面。书名由著名画家林曦题写。

【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的书摘】

自序

1996年,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女孩发现校园里有一口井,只是因为看见井的那一边有灿烂的阳光,她就花了很长时间从井底爬了过去,好奇地想去看看那边的世界到底有什么。

那个时候的她,以为自由就是无拘无束、为所欲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2010年,一个临近毕业的女孩在追梦路上,当所有人都对她说了“NO”的时候,她依然默默努力和坚持着,只是因为她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那个时候的她,以为自由就是勇敢去追梦,不要给人生设限。

2013年,一个刚刚进入社会的女孩,出于工作原因开始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她发现在同一个世界,不同的人却过着千差万别的生活。

那个时候的她,以为自由就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2015年,一个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女孩,却在农村蹲点拍摄征地拆迁拍了两年,在一段有些孤独和独特的旅程中,她在坚持和自律中感受到了重生。

那个时候的她,以为自由是灵感的土壤,是身负枷锁前行,感受自由就是独立,不再依赖。

2017年,一个向往着远方和自由的女孩,开始游走在她想去的一个个国度,没想到却经历了从初到陌生之地的惊喜,到zui后对熟悉之地的思念。

那个时候的她,才发现自由并不一定在远方。如果心不自由,哪里都有枷锁;只要心是自由的,哪里都是理想之地。

2018年,一个想出书想了十年的女孩,终于不再以忙等原因为理由,勇敢地写下了她也许青涩的故事,分享着她在不同阶段对自由的理解。

这个时候的她,才发现自由是诚实面对自己和环境,不给自己找借口,在任何环境中都可以做出听从内心的选择和决定。

…………

这些女孩,都是我。那些在成长中,有关自由的迷思和收获,一个都没落下。

这本书,既是有关自由的成长、追逐、挣扎、理解的故事,也是有关自由的一个结果。

因为乐于分享,愿终我一生都能书写温暖,所以自由地选择了做这件想了很久的小事。

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你就可以到达你想去的任何地方。

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创造理想之境,无论是对环境还是对内心而言。

如果在这本书里,读的人能够有点滴关于自由的所得,我很感激。

学会勇敢地做自己

人什么时候都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者在现阶段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再或者自己究竟适合什么,真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不要太在意表面的繁华。

你的心应该是自由的,你应该了解自己。

我似乎太早地有了成年人的问题,也许每个少年或多或少也有类似问题,但我尤甚。

高中的时候,我进入了由学霸组成的“尖子班”,优越感十足,父母单位的同事、以前的同学都对我刮目相看,赞赏有加:结识了一群优秀的同学,受教于当地zui牛的老师们。

然而,我却收获了人生中一段扭曲但受益无穷的经历。

我的班很牛,由全市中考前五十名的学生组成,更“牛”的在于它采用淘汰制,不知道是谁发明了这种既聪明又变态的方式,也就是每学期都会对全班成绩大排名,末位淘汰。

这对于成绩永远处在中游的我来说,实在是一种煎熬。

有一个老师跟我说“恐惧,是一个人zui大的动力”,好,我相信也许是,但这种恐惧真的会让人感到极为不适,更会导致一个人忘记做这件事情的真正目的。

所以,我感觉高一一整年都处在一种害怕被淘汰的恐惧中,害怕失去那种优越感,害怕让父母失望,害怕失败。

恐惧让我不再有曾经快乐学习的感觉,让我不再举重若轻,更不会让我重新名列前茅,而是让我步履沉重,如惊弓之鸟,也许怪我智商不够高或者给了自己太大压力。

后来,陆续就有末位的同学离开了,我无法想象他们从刚考进尖子班到灰溜溜出局的心情变化,我到想都不敢想。

于是我拼了命地学习,心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不能离开。

到了高二,要开始分班了,尖子班自动变化为理科班,一些排在末位的同学正好借着文理分科的旗号选择了文科班,顺理成章地离开了我们班,而不是因为淘汰的名义;也还有一些人因为真的喜欢文科离开了,但不能否认的是,确实没有成绩特别好的同学离开,离开的都是成绩中等偏后的。

我在纠结之后选择留下,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优越感和恐惧感,我不想被别人认为是被迫出局;另一方面,我愚蠢地想要证明自己学理科照样也可以。

而我心里明明知道选择文科我的优势会更明显,从感兴趣的角度也更喜欢文科,但我就是做了一个这样的可怕的决定。

所以,在之后的一两年时间里,我每天都在质疑我学物理和化学的目的何在,因为从很早开始,我的理想就很清晰,就是当一名记者,我想不通学数理化对于今后当记者有怎样的帮助,但是我又不得不去好好学习,不得不留在这里,只为证明我可以。

而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拼不过成绩我就开始拼其他:当学生会主席,参加各种比赛,代表学校上电视……算是学校的风云人物。

这些活动都锻炼了我与人沟通的能力,帮助我形成了大大方方的性格,但是我不否认我也确实有些迷失,我觉得书呆子有什么用,多参加这些活动才是荣耀的事情。

但我心里会发虚,虽然荣耀傍身,看着老在中游飘荡的成绩,在想理想的大学是否越来越遥不可及,曾经许下的考进清华北大的愿望是否不再现实。

更可怕的是,我发现在高三竞争进入白热化的时候,一种心理战在悄然发生,不只是我。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一些奇妙的变化,比如明明很刻苦却说自己没怎么学,让别人放松警惕;而那些并没有怎么学的,却力图让别人觉得他们努力了,他们或许会杀出重围,以此给别人造成心理上的震慑。

而我,是明明不想学,还在死撑着;明明觉得文科好,还在死撑着。

高考那年,我没有落榜,因为我依然是学霸,但是我的成绩跟我期待的相去甚远,我没有考上zui理想的大学,连稍微次之的都没有。而那些曾经成绩远不如我,但毅然选择了文科的同学,却考上了北大、人大。

怪谁呢?怪自己,只是因为顾及周围人的眼光,而选择了我并不喜欢的科类;只是因为顾及周围人的眼光,跟自己瞎较劲。

所以从那以后,我开始不那么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了,别人的眼光其实与我无关,我要搞清楚的是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出自己的选择。

漫长时光中,陪你时间zui长的只有自己。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如果有一颗心是自由的》王鲁彬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