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4比3的人间》陈令孤联合读创出品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4比3的人间》陈令孤联合读创出品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陈令孤,原名陈鹏,笔名为令狐冲和独孤求败的合体。1987年生,陕西安康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做过军人、记者、编剧、影评人、小说作者,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现为自由撰稿人。文字追求简单、生动、意外,力图带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曾转战陕西、北京、辽宁、甘肃、西藏、上海等地工作,生活始终在脚下,幸亏眼前有光影,心中便不孤独。已出版随笔集《古龙的江湖》(繁体版)。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将电影情节和生活细节结合起来讲的文学随笔。我们吃饭、上厕所、洗澡、抽烟、吵架、养狗、谈情、说爱......一句话,我们在生活。同时,我们也看电影,既在看别人的故事,也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那么,电影在表现这些生活细节的时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事实,又带给人何种体悟,这本书便是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读。文章用横向比较和片段摘录的方式来观察不同电影是如何表现生活事件的,在结构上分为“日常不庸常”“男女那点事儿”“时光的灰烬”“善恶无界”“闲情与逸致”五个部分。它并不是影评集,不是企图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想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透视现实生活细节,是一本探讨生活与光影的书。

【名人的书评】

★《4比3的人间》是陈令孤的创新之作,它并不是影评集,不想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借电影情节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剖析社会现象,解读人性本质,作品扎实、深刻,入木三分,发人深省。

★如果你对生活有一个认真的态度,那么这本书值得一读。作者以一个旁观者、观察者、思考者的态度、视角、思维,解读那些我们经常遇到却时常忽略的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儿。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这些小事儿中存在着生活的真意。

★有时候,生活比战场还要艰难。战场上起码能看到敌人,也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么。而生活中我们常常要做选择,要去探险,要去赌博,并且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生活不易,并不是哭过长夜的人才有资格谈人生,任何一个活着的、真正对待了生活的人,都足以谈论人生。

【4比3的人间的书摘】

自序

四比三的人间

现在想来,那是我所经历的一段无比美好的时光。

2011年到2014年,我在上海复旦读电影学的研究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看电影中度过。有一次,我看完电影后写了篇评论,发到了时光网的博客上,没想到被推荐到了首页,收到很多留言。我的心里突然涌起一阵满足,觉得自己受到关注了,找到了所谓的“存在感”。我便继续写了下去。

为了发表新片的*手评论,我开始昼伏夜出。新片常常在晚上十二点首映,到了十一点多,我就得出发,骑着自行车,穿过寂静的校园,沿着政通路一路向东,去附近五角场的电影院。看完电影一般是凌晨一点多,有些影片比较长,会到两点,之后我再骑车原路返回。

午夜的上海,空气湿润清冷,暗淡的路灯将梧桐树冠的影子铺展在路上,像一个个旋涡。有一晚,秋风萧瑟,我正骑着车,突然感到什么东西从空中落下,砸在我的背上。我大惊,猛蹬自行车,一口气冲回了学校。后来想想,那应该是梧桐叶子。

回到寝室后,我趁热打铁,把刚才看的电影的观感写出来,发到网上,然后才洗漱睡觉,这时往往就四点多了,窗外已露出晨曦。渐渐地,这样的生活变成了习惯。

那时纸媒还不像现在这么衰落,很多编辑会到网上找稿子。我的文风偏沉稳,很容易被选中发表,于是又拿了些稿费。这些钱足够我买酒买烟,让我成了名副其实的“烟酒僧”。

朋友常开玩笑说,他们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我把看电影当工作。这话也不完全对。虽然看电影是学习任务,但电影本就是我的爱好,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电影中的故事充实了我的生活,故事中的人物成了我精神上的朋友。银幕上的一帧帧影像,就是一面面镜子,映照着我心灵的喜怒悲欢。

想起好多年前,我*开始看电影也是在网上。那时上网都是去网吧。网吧的电脑是旧的台式电脑,屏幕长宽比例普遍为4比3,而很多电影又是宽银幕的,看的时候一点全屏,屏幕上下就留出了很宽的黑边。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只会关注屏幕中间演绎的故事,不会去在意那两条黑边。但是,如果没有黑边的限定和衬托,看电影时也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空间感了。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经常去关注“光亮”的地方,很容易忽视角落里的东西。每天,我们吃饭、上厕所、坐车、洗澡、抽烟、吵架……很少去想这些习以为常的行为对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有时候,越是普通的东西,对生活越重要。

提起“人间”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它有多大,而是它有多小。人间的“人”是芸芸众生,是那些为生活奔忙的普通人;人间的“间”是一个个小格子,里面装的是日常的小事。电影的价值就是将这些细微的东西放大到画面中,让我们看到那些被忽视和被遗忘的细微之处。

当“人间”与“4比3”相撞的时候,我决定写一本探讨生活与光影的书。它并不是影评集,不是企图去解读电影的艺术手法,而是想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来注解生活,透视生活。因为,我们喜欢看电影的原因之一,就是想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答案,启发自己的人生。

回想我在上海的那些午夜,当我骑着单车,在梧桐树下穿行,去赴一场电影的邀约时,我并没有想过这对我意味着什么。但是现在,当我和这本书的编辑北方老师,坐在北京的咖啡馆里,聊起这段过往的时光时,我的心中荡漾起了一阵浓烈的怀念感。于是我知道了,这就是那段日子对我的意义。

而这也正是这本书的意义——探讨生活在光影中刻下的供人回忆的印迹。这一道道的印迹,又给生活增添了新的价值。

餐桌上的情感变迁

在物质匮乏、常饿肚子的时候,只要能吃顿好的,人们便会很开心。今天,我们不会饿肚子了,但每当心情不好时,我们也会想去好好吃一顿,仿佛这样郁闷就会消退很多。看来,食物和情感之间确实存在着暧昧的关系。饥饿是一种感觉,美味也是一种感觉,胃或许像心脏一样,也能抒发情感。

在冯小刚《天下无贼》的结尾,王丽一个人坐在餐馆里吃饭,嘴边沾着酱汁,警察过来告诉她,王薄已经死了。王丽一言不发,继续使劲地嚼着烤鸭,眼泪却不停地向下流淌。这个画面很动情,她用食物塞住嘴巴,也是想塞住眼睛里的泪水,可伤心是止不住的。以后再也没有那个熟悉的人陪她一起吃饭了,她的孤寂就像手中的食物一样,被人蚕食而无人理解。

但是,她必须活下去,必须使劲地吃,因为她的肚子里怀着王薄的孩子。她不能饿着这个爱情的结晶,这个传递着爱的新生命。

电影中吃饭的场景常能传递出丰富的内涵,吃不只是填饱肚子,还昭示着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当夫妻对坐进餐时,两人各自夹菜进食,沉默无交流,这往往昭示着他们的关系有了裂痕。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就巧妙地用了六个连续镜头来展现夫妻结婚八年来的感情变化历程。这六个镜头都是在餐厅里吃早饭:起初,两人新婚不久,说着缠绵的情话,凯恩亲吻了妻子;之后,妻子责备凯恩只顾工作,让她独自在家;接着,两人开始争论政治问题;进而,两人在抚养孩子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随后,凯恩打断妻子说话;*后,两人各自看报纸,不发一语。

六个镜头中,地点相同,人物的穿着和妆容不一样,意味着时间是在流逝的。夫妻的感情在岁月蹉跎中越来越淡,*后形同路人。

家人在一起吃饭对于维系感情的确很重要,它就像一个仪式,不时提醒人们要珍视情感。而且,吃饭时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既要动筷子,也要动嘴皮子,这样的相处才会让人动心。

吃饭品味上的品位

所谓深情挚爱,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原来,一个人吃饭没有两个人吃饭开心。——刘镇伟《天下无双》

小时候,我们都遇到过终极一问: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标准答案无非是当科学家、军人、作家之类的,会换来大人的一声称赞——有出息。没有人会说以后想当个吃货(尽管很多人有这种期望),因为那可能招致一顿暴打。

现在不同了,当你在大众面前宣称自己是一个吃货时,不会有人嘲笑你没出息,相反还会觉得你懂生活。因为时代的精神气质变了,阶层走向稳固,小时候的宏大梦想随着时光的推移而越来越不切实际,也毫无意义。于是,我们转而求诸当下,求诸每一餐,只愿天天过得快乐,而吃得痛快就意味着活得痛快。

消费升级后,我们可选择的食物多了,要求便也高了。所谓的“吃货”不是指这个人吃得多,而是喜欢吃美好的东西。为了一顿美味,他们可以花掉半个月积蓄,可以跨越大半个中国,去寻找那些隐藏在江湖间的小店,品尝用独家配方烹饪的菜品,享受发现惊奇的过程,体验与美食邂逅的乐趣。

每个人都想过有品位的生活,但首先你得懂得如何去品味。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4比3的人间》陈令孤联合读创出品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