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无双的自我》祝宇红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祝宇红,200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著有《 故 事如何 新 编——论中国现代 重写型 小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鲁迅研究月刊》、《文艺争鸣》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本书由引言和四章正文构成。引言说明本书的切入视角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自我的谱系》从谱系学角度辨析张爱玲小说与英法小说的关系,尤其是与18世纪英国小说的关系。第二章《自我的美学》主要从美学角度辨析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个人主义色彩。第三章《重写自我》主要分析张爱玲自传体小说如何重写自我和家族的故事。第四章《无双的自我》主要通过张爱玲与 张派传人 白先勇和王安忆同主题作品的对比,呈现张爱玲小说对幽暗自我的发掘和对世俗生活的审视。
《同济·汉语文学丛书》总序
同济大学中文系创立于1946年。时名为国立同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同期建立的哲学系,外国文学系共同组成文学院,是为上海国立大学中第一个文学院。先后在此任教的有郭绍虞、穆木天、牟润孙、潘伯鹰、蒋大沂、张长弓、王善业、蒋天格、徐中玉、曹融南等先生,可谓大师云集。1949年8月,同济中文系奉新政府之命停办,师生遂并入同城的复旦中文系。直至2003年同济中文系方得以恢复。因有前贤筚路蓝缕,薪火相继,得以再聚俊彦,故不数年即在沪上乃至全国再现昔年峥嵘之态。迨至今年,即2016年,同济中文系已建系七十周年,复建也十载有余。为此,同济中文系同仁特编辑 同济·汉语文学丛书 ,择期陆续出版,既宣己志,亦求友声。
而此套丛书初名 同济中文系学术丛书 ,原拟循兄弟院校中文系的成例,以在同济中文系任教的教师的学术著作的出版为主。但在我与人文学院院长孙周兴教授商议时,他力主扩大该丛书的编辑框架,以 同济·汉语文学 总括其名,以从同济百多年来对汉语文学的贡献为题系统梳理和编辑丛书,而不必囿于同济中文系的狭小范围,并且,他进一步提议,这套丛书不仅可收录大家的学术研究著作,亦可收入教师们的文学创作作品,故以 汉语文学 而非 汉语文学研究 为名。对此建议我深以为然,因为若从 汉语文学 的角度考察,同济自1907年建校以来,师生们为现代汉语文学的研究和创作作出的贡献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学比起来,虽不至于高山仰止,但也不遑多让。尤其是在汉语文学的创作上,人才辈出,不绝于缕。从上个世纪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诗人宗白华,二十年代的诗人殷夫,三十年代的诗人冯至、戏剧家杨晦,四十年代的戏剧家陈铨,诗人廖青主、穆木天,五十年代的小说家杨益言等,新世纪以来又有小说家马原等加入,皆可为一时之选。所谓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这套丛书自也应当将其人其作选辑列入。
是为序。
张生
2015年4月27日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2016年3月16日改于五角场
第一章 自我的谱系
一、张爱玲与18世纪英国小说
1.早慧的秘密,或傅雷的盲视
张爱玲一向被视为早慧的天才作家,她一出手就惊艳文坛。那些小说是怎样构思出来的,文学的想象力真的出诸天才?而天才又是怎样生成的?1940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峥嵘头角初露之际,傅雷发表了一篇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他比拟张爱玲作品如文艺园中奇花异卉突然探出头来, 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 。然而,傅雷也指出, 史家或社会学家,会用逻辑来证明,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 。可惜,他点到即止,并不试图解释这 奇迹 的发生,其文章更重要的用意是提醒作家不要走向 危险的歧途 ,甚至告诫她 才华最爱出卖人 [1]。
随着传记资料的逐步丰富,读者发现,《传奇》集里的人物和故事原来 各有其本 [2],有的取自家族故事,如《金锁记》 《花凋》[3];也有的从个人见闻采摘而来,如《倾城之恋》[4]。然而,小说本事的披露并不能减损作品的魅力。她对素材琢磨加工时若有神助,那深刻的冷眼,对人性的洞察,都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毋宁说,她审视俗世故事时体现的锐利惊警的观察力和写实的小说构建能力更为人所惊叹。那么这观察力与构建能力又来自何处?也要归诸天才的神秘性?而作家的失手(如张爱玲自己后来也认为《连环套》写得很糟)真的是傅雷所谓的 才华最爱出卖 人 ?
也许,天才固然是天才,天才的能力依然可以获得部分的解释;才华也许会出卖人,但造成作家走了弯路的根源未必是 才华 。 偶发的事故实在是酝酿已久的结果 ,傅雷这一点说的对。比如,在低气压的上海,张爱玲 从天而降 的奇迹中,她有意无意掩盖了对18世纪英国小说的借镜。张爱玲与英国小说传统颇有渊源,关于她的小说与简·奥斯汀、毛姆等人的关系是张爱玲研究中常被论及的话题,她在自己的文章和谈话中也多次谈到毛姆、小赫胥黎、萧伯纳等英国作家。比起这些常挂在嘴边的现代英国作家,张爱玲却很少提及18世纪英国作家作品。其实,《连环套》的故事与叙事方式酷似笛福的《摩尔·弗兰德斯》,《金锁记》中金钱腐蚀人性、曹七巧最后扼杀女儿幸福的构思,在笛福《罗克珊娜》中可以找到原型,《倾城之恋》则延续了英国小说中 灰姑娘梦 的叙事模式,尤其在情节模式与人物设置上与理查逊小说《帕梅拉》《克拉丽莎》有着高度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