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世界上下五千年(学生版)/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贾平凹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世界上下五千年(学生版)/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贾平凹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贾平凹,一九五二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一九七四年开始发表作品,一九七五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二十四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十六部,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施耐庵文学奖、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老舍文学奖、当代文学奖等五十余次。并获美国 美孚飞马文学奖 、法国 费米娜文学奖 、香港 红楼梦·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 、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被翻译出版英、法、德、俄、日、韩、越文等三十余种。被改编电影、电视、话剧、戏剧二十余种。

【编辑推荐】

由杨非编写的这本《世界上下五千年》记录了全球历史事件,关注了整个人类。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早期的文字、文学和艺术的初萌及形成过程,解读到上古时期的历史之谜,感受到战场上战术的灵活机变,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无情,领悟到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推动力量,领略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历程和智慧的闪光处。

【名人的书评】

【世界上下五千年(学生版)/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的书摘】

日消月长,物换星移,自从地球这个蓝色星球上出现人类以来,几千年中,多少人沉浮史海,多少事随风而逝。兴盛与衰微,辉煌与灭亡,丽日晴空与血雨腥风,当尘埃落定时,留给后人的是一段段凝固的历史和一件件值得借鉴的历史大事。

埃延尼·古尔森说: 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分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

如果说一个民族的历史像一条千丝万缕拧成的线,世界史则更像一幅由不同画面构成的巨幅长卷,它们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在这幅画卷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铸造史事实就是时间与空间的革命,当人类登上月球不再是梦想,当踏上宇宙已成为现实,当先进的交通工具将人们之间的距离缩得越来越短,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及未来命运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时,地球变成了一个 村庄 ,作为村民的我们每一个人,了解世界历史和世界历史大事就是在了解我们的身世。

《世界上下五千年》是一本历史知识的普及性读物,而非 通史 、 简史 之类的史学专著。它以世界历史为主干,以古国文明、社会变迁、战争风云、科学进步、民族革新、工业发展等事件为多姿多彩的枝叶,使读者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悠闲地浏览,以作消遣。既读了历史,又长了知识,更开阔了眼界,这正是策划、编撰本书的初衷。

本书记录的古国文明,可以让人了解到人类早期的文字、文学和艺术的初萌及形成过程,可以解读到上古时期的历史之谜。

本书记录的战争风云,可以让人感受到战场上战术的灵活机变,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无情。

本书记录的民族革新,可以让人领悟到世界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推动力量。

本书记录的科学进步、工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以近现代为主,选其具有代表性、人们乐于了解的事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哥白尼提出 太阳中心学说 、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等。从这些人物和事件的介绍中,让人领略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长历程和智慧的闪光处。

熟悉历史,是为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会使我们特别注意到将来。

《世界上下五千年》记录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地区的历史事件;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局限于东方人或非东方人。谨以此书献给广大读者。由于编著者能力所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诸君雅正。

编者

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文明,它的伟大创建者是苏美尔人。

苏美尔位于现在的伊拉克共和国的南部,南临波斯湾,由若干块荒芜、干旱的小平原组成。约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成功地完成了从新时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早期文明的过渡。

人类学家指出了早期人类文明的一些特征,比如: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这些文明的特征在苏美尔人那里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

早期的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沟挖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利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湍急的河水,从而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如其中的乌卢克城占地1100英亩,人口约5万。正如美国历史学家爱德华·伯恩斯说的: 历史发端于苏美尔。 当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200年创造楔形文字时,世界历史开始了。

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像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 楔形文字 。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历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黏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 铁石心肠 ,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筒图,把它们结合起来用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是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2000年问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板上的。这些泥板中,大约90%是商业的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各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辩驳——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 仆人待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待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 火种 。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

巴比伦意为 神之门户 。这个城邦位于幼发拉底河中游,扼西亚贸易的要冲。它的境内土地肥沃,水源丰足,孕育着这一古国的文明。

公元前1894年,这里建立了古巴比伦第一王朝。但是此时的巴比伦不过是一个时而依附这一邻国,时而向另一邻邦称臣的小邦。直到第六代国王、雄才大略的汉谟拉比登上王位之后,才使它一跃而成为显赫一时并统一两河流域的大国。

当汉谟拉比继承王位时,巴比伦的领土范围,长不过120-130公里,宽只有32—33公里。他向北方的亚述称臣,致力于制定法律,修筑城墙,重建神庙,努力积聚实力,消弭内争。

汉谟拉比机灵善变,审时度势,利用矛盾,各个击破。他的基本策略是团结邻邦,集中全力打击一个主要敌人。一开始,他和北方的马里、南方的拉尔萨结盟,继续承认亚述的统治,以巴比伦、马里、拉尔萨的联合力量,一举灭亡了南方的近邻伊新。

随后,他又特别致力于与北方的马里结好。马里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中游,联合了幼发拉底河流域许多的城邦,征服了一些游牧部落,并且与东地中海的许多城邦有广泛的贸易和外交联系。

汉谟拉比与马里国王吉姆里利姆在信函往来中互称 兄弟 ,约定在国际事务中采取联合一致的行动,在军事上互相支援。汉谟拉比帮助马里摆脱了亚述对它的控制,也曾协助吉姆里利姆击退草原部落和东部邻国埃什努那的入侵。

当汉谟拉比认为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的时候,便于公元前1764年出兵击败了埃什努那。再过一年,即在汉谟拉比在位的第31年,巴比伦对拉尔萨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经过对拉尔萨的最后要塞的数月围攻,汉谟拉比终于灭掉了这个长期的劲敌,迫使它的国王黎姆新逃奔埃兰。

汉谟拉比的一系列举动,使邻国为之惊恐。特别是马里国王,对此已有警觉,即使是在他和汉谟拉比的关系处于最好状态的时期,也通过他常驻巴比伦的外交使节和谍报人员,密切注视巴比伦各方面的情况。现在,当他察觉形势的变化后,便召回了和巴比伦人一起在拉尔萨作战的部队。

但是,为时已晚,巴比伦已经强大到如此地步,他再也不可能与之平起平坐了。汉谟拉比在灭掉拉尔萨之后,挥师直逼马里城下,吉姆里利姆被迫臣服于汉谟拉比。

P2-4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世界上下五千年(学生版)/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贾平凹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