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历代诗词名家》[唐]孟浩然[宋]苏轼欧阳修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孟浩然,唐代杰出诗人,与王维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并称“王孟”。其诗内容多写隐居生活与羁旅愁思,诗风恬淡自然、清新高妙,尤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诗在唐时即享有盛誉,李白称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赞叹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shechi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李之亮,男,1950年生,河北黄骅人。1978年考入山西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84年肄业于东北师大古籍整理研究讲习班。历任郑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江苏盐城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致力于宋代文献整理与研究三十余年,是宋代文学、史学、文化史方面的学者。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60余部、合计110余册。史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宋代郡守通考》(10册)、《宋代路分长官通考》(3册)、《宋代京朝官通考》(5册);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张舜民诗集校笺》、《王荆公文集笺注》(3册)、《欧阳修文集编年笺注》(8册)、《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6册)、《苏轼文集编年笺注》(12册);文献整理方面的代表作有《续博物志》、《海录碎事》(2册)、《宋史全文》(3册)、《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4册);文史普及方面的代表作有《宋词三百首》、《辛弃疾词选》、《柳永词选》、《教科书里没有的宋史》、《一本书读懂宋朝》等。此外还创作了多卷本长篇小说《赵宋王朝》,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前六部《火德宏基》、《烽戎底定》、《仁宗皇帝》、《宋神宗》、《少年天子宋哲宗》和《徽钦二帝》共10册,预计全书十部16册将在2017年全部完成。上述著作中,《宋代郡守通考》曾获2002年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孟浩然诗选》共收录孟浩然诗歌151首,大部分为山水田园诗。其山水诗或壮丽或秀雅,体现平和欢悦的情绪,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田园诗表现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情趣。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耶溪泛舟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万山潭作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一代文宗,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开创了平易、流畅的一代文风。其词突破了佐酒助兴的局限,扩展了题材。晚年词作更能联系现实,有感而发,开宋词反映现实的先河,冯煦《蒿盒论词·论欧阳修词》评价其词“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
《家藏文库:欧阳修词选》选取欧阳修词180余首,涵盖各个时期、各种风格的作品,基本上能够反映欧词的全貌。加以导读、注释和评析,希望对于读者理解欧词有所帮助。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殊《鹊踏枝》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晏几道《鹧鸪天》
孟浩然,襄州襄阳人,故又称“孟襄阳”。生于武后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卒于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与王维同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多抒写田园情趣和羁旅愁思,诗风冲澹清幽,清新高妙,尤工五言。
一
关于孟浩然的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专传记载,《旧唐书》尤为简略,《新唐书》稍详,介绍了孟浩然隐居鹿门山、太学赋诗、玄宗召见、韩朝宗引荐、辟荆州幕府等几件事情。建国以来,学术界对于孟浩然生平的研究较多,如陈贻焮先生《孟浩然事迹考辨》(载《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版)、谭优学先生《孟浩然行止考实》》(载《唐诗人行年考》,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版)、王达津先生《孟浩然生平和他的诗》、《孟浩然生平续考》(均载《唐诗丛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版)、李嘉言先生《孟浩然年谱稿略》(载《李嘉言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版)、王辉斌先生《孟浩然年谱》(载《荆门大学学报》,1987年2期)、徐鹏先生《孟浩然作品系年》(载《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2月版)。对于孟浩然生平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有分歧。根据新、旧《唐书》的记载和王士源等人的评价,孟浩然生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骨貌淑清,风神散朗”——超凡脱俗的风骨,这是王士源对孟浩然的评价。王士源与孟浩然同时而稍晚,年龄较孟浩然为轻,仰慕诗人的才华,孟浩然去世之后,王士源将孟浩然诗作编成诗集,使之得以流传。在诗集序中,王士源如此评价孟浩然,言其外貌清朗,风度潇洒,风神脱俗。这既是孟浩然的外在表现,也是其内在性格和精神的外显。关于孟浩然的性情,王士源亦有评价,认为其“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行事不加装饰,以真示人,故在一般世俗之人看来,有些怪诞。《新唐书》记载其事。
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会故人至,剧饮欢甚。或曰:“君与韩公有期。”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韩朝宗欲将孟浩然推荐给朝廷,但是孟浩然却因为与故人饮酒欢甚而不赴约,可见其怪诞豪放之至。《新唐书》又言其性情“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可以看出孟浩然是一个性情率真、坦荡、节义、有豪侠之气的诗人。这种性格成就了孟诗豪爽壮逸的风格。如《送朱大入秦》诗:“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将价值千金的宝剑临别赠与好友,其豪放慷慨,令人叹服。宝剑,不仅价值千金,情谊更是无价。赠剑,既可理解为诗人赠朱大剑,也可理解为朱大赠诗人剑,皆可体现诗人的豪侠之气。故李白《赠孟浩然诗》评价诗人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率真潇洒的性情,使他具有隐者气质,常年的隐逸行旅生活是符合他的这种气质的,也是他所愿意安守的理想中的生活,“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但是“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秦中感秋寄上人》),当理想遇上现实,就不得不重新调整和选择。
(二)“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中年求仕的坎坷
据《新唐书》记载,孟浩然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欲入仕途。其实早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因玄宗在洛阳,诗人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无功而返。孟浩然早年隐居,中年忽出而求仕的原因值得探讨,叶嘉莹先生认为,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大概出于个人理想。《论语》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诗人在《田家作》中亦云:“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书枕时将晚,丘园日已暮。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冲天羡鸿鸪,争食羞鸡鹜。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诗人忧虑年岁老大而功业未成,艳羡一飞冲天的鸿鹄,羞作争食的鸡鸭,不想平庸一生,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用世之心是十分强烈的,故出而求仕。二是家庭原因。正如其诗歌《书怀贻京邑故人》所言“慈亲向羸老,喜惧在深衷。”《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慈亲渐老,诗人又喜又惧,喜者亲人高寿康健,惧者慈亲日渐衰老。且因家庭贫困,为子者无以奉养,诗中写其经济条件“甘脆朝不足,箪瓢夕屡空”,因此诗人欲求仕以奉养慈亲。“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后汉书》载:庐江毛义,性恭俭谦约,少时家贫,以孝行称。南阳张奉慕其名,往候之。府檄适至,以毛义为安阳令。毛义奉檄,喜动颜色。张奉心贱之。后毛义母死去官,举贤良,公车徵,遂不至。张奉叹曰:“贤者固不可测。往日之喜,乃为亲屈也。斯盖所谓‘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者也。”诗人以毛义自喻,因慈亲渐老,生活贫困,为奉养老人,欲效毛公,出仕为官。三是适逢盛世,《论语》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孟浩然自己亦云:“端居耻圣明。”在太平盛世,尚端居贫贱,是不足取的。因此,为个人理想和前途,为奉养慈亲,为盛世有所作为,诗人决意弃隐从仕。
然而,孟浩然的求仕之路却十分不顺畅。对于仕途,诗人本来信心满满,踌躇满志。其《送陈七赴西军》诗云:“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余亦赴京国,何当献凯还。”在诗人看来,赴京取得功名,献凯而还,是迟早的事情。然而,长安落第可能是诗人始料未及的事情,是诗人求仕途中的重大挫折,使诗人一度意志消沉,其《题长安王主人壁》就是诗人落第后所作。“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欲随平子去,犹未献甘泉。枕席琴书满,褰帷远岫连。我来如昨日,庭树忽鸣蝉。促织惊寒女,秋风感长年。授衣当九月,无褐竟谁怜。”开元十七年春诗人科举落第,欲献赋以求用,故淹留京师,至秋未归。踌躇苦闷之际,题此诗于长安寓所之壁。诗中写诗人久离田园,远赴京师,结交名流,以期夙愿得偿。未料不遂人意。本想重返故里,犹欲以才学动上。秋风虫鸣之中,诗人想到自己亦至人生之秋,却仍然仕途无望、功业未成,不免焦虑悲凉,自伤自怜。关于孟浩然的求仕经历,《新唐书》记载一事。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孟浩然当时所吟诗为《岁暮归南山》,诗云:“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诗人当时胸怀用世之志,希望能步入仕途。但是所诵诗作却充满怨怼不平、愤懑惆怅之情。既急于求仕又有“休上书”、“归弊庐”的愤激之语,既有归隐南山之念却又有“永怀愁不寐”的惆怅之情,欲入庙堂却含情不露,欲归南山而心有不甘,怨怼愤懑、纠结矛盾的情绪下创作吟咏此诗,无怪玄宗怫然不满。在玄宗面前应对失策使诗人失去了出仕的机会。求仕的失利使诗人对仕途心灰意冷,离京之时写了多首诗作送给友人,“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京还留别新丰诸友》),“泪忆岘山堕,愁怀湘水深。谢公积愤懑,庄舃空谣吟。跃马非吾事,狎鸥真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秦中苦雨思归赠袁左丞贺侍郎》)。求仕失利,诗人未免牢骚满腹、愤懑不平。中年求仕是诗人生活和思想的转折点,由原来的隐居到热衷仕途再到隐居,如果说早年隐居尚有用世之心,踌躇满志,那么晚年的隐居则壮志消弭,“朱绂恩虽重,沧洲趣每怀”(《奉先张明府休沐还乡海亭宴集》)。孟浩然晚年只在荆州做过短暂的幕府,不久即离职。早年的隐居,诗人的情绪是淡然的,昂扬的,中年求仕的坎坷经历*初使诗人郁闷愤懑、灰心丧气,然而正是这种坎坷经历使诗人更加成熟深沉,心理时时有仕与隐的矛盾冲突,诗作慷慨壮逸,其晚年的隐居生活是更高层次的恬淡清雅,是身心俱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1])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2],飞絮蒙蒙[3],垂柳阑干尽日风[4]。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5],垂下帘栊[6],双燕归来细雨中。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历代诗词名家》[唐]孟浩然[宋]苏轼欧阳修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