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不是东西》刘勃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70后学者。历史文化随笔散见于《南方周末》《读库》《国家人文历史》《中堂闲话》。著有《小话西游》《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战国五大公知》《晋史笔记》(待出)等。
本书是青年学者刘勃的历史随笔集,文章大多曾发表于《国家人文历史》和《读库》,深受读者喜爱。
“不是东西”,是对文化决定论的调侃。不论东方文化或西方文化,都根植于非常具体的历史事实,迷恋传统或狂信西方,都是腾腾虚火,本书是泼过去的一瓢冷水。
不管古今中外,历史故事,文化掌故,皆信手拈来,风吹哪页读哪页。把浩大的历史打散,从边边角角细枝末节中,探寻人性的复杂与幽微。通过对比同一时间线不同环境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分析因果,解读命运。当人心不明、前途不清的时候,历史这块石头,摸着过河,或过不了河,摸一摸也是温润如玉。
本书的缺陷是缺乏真正的深度,不过好在有些深度也没有必要。
骁勇善战的武将关羽,为何私下里偏爱读《春秋》;
明清时期公案小说红极一时,那时的基层官员都在忙什么,他们又如何自保;
无数女人耍尽心机用尽手段却求之不得的宫斗成就,汉代一个貌不惊人的女人窦猗房于不经意间全盘收获,大概没有什么比她的命运,更能解释“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夫唯不争,故天下莫可与争”之类的老子格言了;
欧洲中世纪的国王、同一时期的乾隆帝,大多喜欢在路上,原来他们心中都有一盘巨大的棋。
宋代史学家吕祖谦说: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请四大名著的作者吃饭
四大名著里,有三部都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换句话说,作者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甚至作者是谁,也没有那么重要。《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写的,也并非没有争议。
这篇小文,是由*通行的文本引出的感想。称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是从俗的叫法,不必较真。
《三国演义》吃的是权谋
请罗贯中吃饭,毫无压力。读《三国演义》很容易感受到,他对吃没什么兴趣,小说里也很少具体描写到吃。
其实,《三国演义》里饭局是很多的,但罗老师的叙述才能,全在写“局”,至于那“饭”具体是什么,如无必要,很少提及。
一开头,刘备和张飞相遇,到小酒馆里喝酒,然后遇到了关羽。这场戏里,下酒菜是不提的。
王允让貂蝉去勾引吕布,“貂蝉送酒与布,两下眉来眼去”,这时候当然也会劝吕布吃菜,吃的啥,也不写。
董卓死后,李傕、郭汜掌权期间,两个人互相伤害。李傕到郭汜家吃饭,回来后肚子痛,怀疑对方在饭菜里下了毒药。不知道郭汜请李傕吃的啥,李傕解毒的方法,倒是记下来了,“急令将粪汁灌之,一吐方定”。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自然是锦衣玉食。但袁绍、袁术兄弟平时都吃啥好吃的,《三国演义》不会浪费笔墨。只有吃不着的时候,才会记一笔。袁术兵败后,想喝蜜水,厨房回应说:“只有血水,安有蜜水!”
以吃货帝国的标准衡量,《三国演义》*是尊曹贬刘的。
刘备显然不是美食家,历史上的刘备“喜狗马、音乐,美衣服”,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对吃也未必不讲究。但《三国演义》里的刘备一天到晚忧国忧民,“食而不知其味”恐怕是伴随他大半生的体验。刘备依附曹操的时候,种过菜,但没见他吃。他种菜本是韬光养晦之计,心思终究不在菜上。
刘备阵营里,张飞这种性格的人物,本来是很容易被塑造成吃货的。毕竟大碗喝酒也要大块吃肉,张飞家又以杀猪为业,对烹制肉食,自然很有经验。后世传播的三国故事,往往会大量补充张飞怎么好吃的细节。如张国良的苏州评话里面,《长坂坡》那场大戏,写刘备被曹操追上的前一个晚上,张飞把一桌酒席,不管是鱼是肉,连汤带水,装了一大皮袋——看来当时听书的确实多是底层重体力劳动者,不像我们今天容易觉得恶心。后来倒是幸亏这袋泔水,分给赵云一半,赵云才有力气救回阿斗;自己吃了一半,才有力气一嗓子吓退百万曹兵。但这都是评话艺人的创作,《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写过。倒是诸葛丞相的口味,《三国演义》略有涉及。在南征孟获的故事里,诸葛亮为了给中毒的将士解毒,寻访隐士孟节。孟节款待诸葛亮的食物是“柏子茶、松花菜”,毛宗岗的批语:“百忙中却偏叙出隐士清冷之况,令人烦襟顿涤。”丞相初心中的食谱,大概也不过如此。后来司马懿诅咒诸葛亮,说:“食少事烦,其能久乎?”真正损寿的,应该还是事太烦心太累,以丞相的饮食偏好,每天吃几升饭,怕是已经在勉强自己多吃了。
所以,《三国演义》里的美食担当,也就只能是曹丞相了。
曹操爱笑,心情好的人多半胃口也好。司徒王允请大家吃饭,说起董卓专权,所有人都大哭。只有曹操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顿饭,想来也只有曹操吃得香甜。
《三国演义》写吃*详细的地方,是曹操和术士左慈的对手戏。左慈变戏法,从一个铜盆里调出松江鲈鱼,又配上了蜀中的生姜。这个故事当然是《后汉书》《搜神记》之类的书里就有的,但那些书里的鲈鱼,有三尺来长,据@无穷小亮老师说,更可能是花鲈,也就是现在菜市场里常见的“海鲈鱼”。《三国演义》却改成了明清时更推崇的四鳃鲈。相应地,《搜神记》里曹操吃的是生鱼片,《三国演义》就改成了炖汤(烹)。
虽然,按照今天的标准看,《三国演义》的写法未必更刺激食欲,但却是罗贯中老师写吃时难得流露出的创作欲。
总之,既然罗老师通常心思不在吃上,那么请他去高档饭店还是下苍蝇馆子,可能没啥区别,只坐下来聊天就好。可以拿青梅煮酒,摆一盘鸡肋,炖汤的鲈鱼是花鲈也好,四鳃鲈也罢,哪怕换成美国大口黑鲈,他大约也不会像《舌尖上的中国3》的观众那么挑剔。但如果再摆上个空盒子,可能他老人家就压力山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