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绝响与回声》罗银胜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绝响与回声》罗银胜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罗银胜,1962年出生,江苏常州人,著名传记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师。一九八四年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化名人的传记研究与创作。著有《顾准传》《顾准的*后25年》《顾准画传》《顾准评传》《顾准的后半生》五种、《杨绛传》《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百年风华:杨绛传》《贾樟柯传》《钱行健传》《杨绛传》[追思纪念版]《王元化别传》《潘序伦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研究》等。编有《百年顾准丛书》《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顾准文集》[珍藏增订本]、《顾准再思录》《顾准追思录》《钱谷融:闲斋忆旧》《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记忆的修复》等。其中《杨绛传》曾获全国妇联、中国版协颁发的“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奖”(二00五年)。

【编辑推荐】

“开卷书坊”文丛是以传播书香文韵为宗旨的“书文化随笔丛书”,丛书作者中既有知名度较高的学者、作家,更有中青年实力派的作家或学术界、出版界、读书界的名人。本书是“开卷书坊”第八辑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起,作者相继接触了贾植芳先生、王元化先生、钱谷融先生、何满子先生、陈敏之先生、骆耕漠先生、徐雪寒先生、杨绛先生、李慎之先生、董辅礽先生、吴敬琏先生、潘序伦先生、黄裳先生、邓云乡先生、章含之先生、章培恒先生等人,受到了他们无私的提携与教诲,听他们讲过去的经历与故事,有时爱恨交集,有时如坐春风……围绕这些文化老人,并为其中的十余位先生立传,立传之余,写下了本书中的这些随笔文字,这些文字表达了作者深受他们的人格、道德文章的召唤,出于对文化的敬畏,出于对文化大师的崇敬,作者想通过这些文字来推广传播他们的事迹。

【名人的书评】

【绝响与回声的书摘】

我眼中的杨绛

日月如梭,杨绛先生告别尘世快一年了。作为《杨绛传》的作者,我和广大读者一样,深深地怀念她。

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好的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接受她的作品的熏陶与精神洗礼。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业绩,当然可以读读相关的传记。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迫切需求,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七次加印,深受欢迎。

我之写作《杨绛传(追思纪念版)》,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力图捕捉杨绛精神的闪光之点和漫长人生的华彩乐章。

杨绛先生的生命横跨大清王朝末年、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位跨世纪的历史老人,通过《杨绛传》的写作,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

杨绛先生是老一代文化大师,我们之间有着年龄差距,人们不禁要问,你怎么会认识杨绛先生呢?

回想往事,我觉得自己与杨绛的交往是“君子之交”,来往比较平淡。在我眼中,杨绛是个内敛谦虚的知识分子。当我提出写传记的要求时,杨绛一开始是回绝的,她说,“我是一个很平凡的小人,不值得你写传记,要写还不如写钱锺书先生。”我把传记手稿寄给杨绛,一开始她都压着,半年没有回音,她告诉我,“钱先生身体不好,好多事情我也不方便向他核实。”后来我删掉没有写,她一听到删掉非常高兴。

在我看来,杨绛是一个本色的知识分子,还保留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基因。他们与世无争,实际上是这个世道太艰险太复杂了,这是对自己的保护。他回忆,书稿改完后,杨绛拎了两个装着书稿的大信封到邮局,将书稿寄回给了他。后来她跟我发牢骚,说,“小罗啊,你真累人啊!还花了我好多钱呢!”

记得*次接触杨绛先生的作品,还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她的散文《干校六记》一纸风行,倾倒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年青学子。

后来,后来我在写《顾准传》时,赴北京采访、搜集资料,接触了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吴先生曾与钱锺书、杨绛等人一起下放到河南信阳“五七干校”,也曾与杨绛一起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欧,深入的交往让吴先生对杨绛赞不绝口。吴敬琏*次出国是一九七八年去希腊参加经济学国际会议,颇有“洞中数日,世上千年”之感。听不懂国外经济学家的学术语言,这使他大受刺激。第二次出访是一九七九年六月,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去法国。多亏同行中有杨绛,见多识广,语言功力高强,令吴敬琏大喜:“杨先生是我们的骄傲!”

在与吴敬琏先生交谈中,悉知“文革”中“五七干校”的气氛其实是相当肃杀的,知识分子在那里的日子是非常难熬的。可是,杨绛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大家风格,留下的印象依然难以忘怀。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之写杨绛,源自经济学家吴敬琏的建议以及响应著名作家夏衍先生的呼吁。

在对文化昆仑钱锺书先生的一片喝彩声中,唯独听到夏衍先生发出的“你们捧钱锺书,我捧杨绛”的声音,不啻是对杨绛先生的莫大肯定。《杨绛传》的写作,当是对夏公呼吁的一声微弱的回应。

但是杨绛传记很难写,因为杨绛的资料很少。等收集到足够的资料时,时间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我写信告诉杨绛想写传记,但是杨绛劝我不要写。本书的手稿曾呈杨绛先生过目,并进行书信来往。这里,出于对杨绛先生的尊重,信文恕不公开。当她提着两大包原稿、书写信封,步履蹒跚地去邮局寄回拙稿,这是多么地不容易!想到此情此景,我真的于心不忍!我给杨绛先生添麻烦了!

在此,真诚地向杨绛先生表示深深的敬意!并衷心地祝愿杨绛先生一路走好!

在我印象中,杨绛先生是一位具有内秀之美的老人,每当谈到先生钱锺书,她总是将自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上。为了《杨绛传》的写作,我曾与杨绛有过多次通信,在一封回信中杨绛写道:“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不值得你们作家写……我干脆劝你放弃这项工作,花点功夫多研究钱先生的学问吧。”

为了创作《杨绛传》,我和杨绛先生除了书信往来,偶尔也会打电话到先生家中请教,她身体很好,只有在去世前三四年,因为耳背已听不清电话了,才由保姆吴阿姨代接。

我也曾去杨绛家中拜访,有时候我去北京出差,就会前往杨先生家中看望。她住在三楼,是老房子,没有电梯。虽然很高龄了,杨先生还是会自己走下楼梯走走。有一次我去她家,是冬天的一个上午,大概十点多的样子,家里没找到她,后来在小区碰见,她穿得很厚,正在遛弯儿呢。我*近一次去她家是二0一三年,之后因为听闻杨先生身体变弱了,我就不想打扰她了。”我自己除了喜欢杨绛的作品,在跟杨绛先生本人接触以后,我也为她的人格、人品所感染。她是一个外表看起来柔弱,但内心强大的老人。你看她,会为自己跟钱先生的手稿即将被拍卖而愤怒,付诸法律为自己讨回个公道。她的理念就是,我不惹事,但是我不怕事。这对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启发。

二00五年末,首版《杨绛传》有幸被全国妇联和中国版协评为“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全国妇联推荐作品。对此荣誉,我深感赧然。不过我没有放弃钻研,对拙作又作了修订补正。拙作初版于二00五年初,二版以《百年风华:杨绛传》之名出版于二0一一年四月,去年又出版了修订本。

现在经修罅指谬和作者的补充、校正,《杨绛传》(追思纪念版)顺利出版,这既表对先生辞世的哀悼,亦示对先生百年人生轨迹的崇敬。愿先生的精神和风骨,能通过本书得以传承,给后来者更多的启示和力量。

当然由于作者的见识、阅历所限,书中的错失之处有待读者的批评指正。

《杨绛传》(追思纪念版)引用、融合了诸多杨绛著作中的记载,以大量历史、人物为背景,让读者了解了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人生。从杨绛幼年时期的家庭生活到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从成年后与钱锺书的历经风雨到之后随社会变迁所经历的历次风浪和运动,杨绛的人生和动荡年代的坚持和把握的人性柔光,在作者以小见大的行文下得以彰显。我力图用丰富翔实的细节,刻画杨绛形象的各个方面:与钱锺书志同道合的“书虫”和“隐士”,技艺精湛的文坛宿将,慈爱包容的贤妻良母,随分自持的智者……生动呈现先生一百多年的人生轨迹,读者亦可从中对杨绛的生平、文学创作、翻译著述有所了解。

通过对杨绛先生作品及其为人的了解与研究,我个人认为,杨绛先生所创作的《干校六记》《洗澡》《我们仨》,单凭这三部作品,杨绛在中国文坛的女性作家中已是非同一般了,更何况还要加上她在翻译上的贡献。可就是这样一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人,生活的却是如此的低调,甚至会给人高傲、远离尘世的感觉,那么,杨绛的低调从何而来?为何杨绛和钱锺书会选择低调的生活方式、一心研究学问?

这其实可以说是他们两人的生存之道。联系到社会与时代的大背景,可以想象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左右”为难的时代中,他们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不问世事”的选择是一种明智之举。他们更愿意选择低调、从容、“自我”的生活,这也是“有心计”和考量后的结果。他们夫妇二人埋头钻进了学问中,并在其中自得其乐,在钱锺书走后,年事已高的杨绛毅然坚持整理钱钟书的文稿,一丝不苟,态度严谨。而不问世事其实也是他们专心做学问的一种表现,处事和做学问相同的严谨态度,也让他们在低调中做到了幸运和成功,这对于一般人来说都是极为困难的。

晚年的杨绛先生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便是有电话来了,她也只是淡淡的感谢大家的关心,说自己年岁已高不想接受采访了。据我所知,杨绛先生活着的时候,每天会拿出很大一部分时间来整理钱锺书的书稿和手稿,并在钱锺书过世后,出版了多部著作。所以可以说,杨绛先生是为钱先生而活的。我这样说是因为两点,一是,杨绛先生曾说自己是钱先生的拦路狗,在钱先生走后,她应该为钱先生谢世、谢客;二是,钱先生过世后,她所做的事情都在围绕着钱先生,通过这样两点我总结的这句话。但在我看来,这样的活法并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应该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活,但我尊重杨绛先生的选择。

钱锺书先生留下来的零散而残破的手稿,整理起来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杨绛的付出和牺牲,是克服了她精力和体力上的困难,实属不易。当然,这样的不易也是值得的,毕竟是将钱先生的学问发扬光大、造福于后学了,我们要感念她。

洋洋数十卷的《钱锺书手稿集》,终于在杨绛先生去世前全部付梓。后人将永远感念钱锺书与杨绛两位老人家的伟大奉献。今年三月二十四日,《外文笔记》(全四十八册附一册)出版座谈会召开,宣布《钱锺书手稿集》全部出版。北大教授丁宏为有感而发:“这套书系里资料室一定要购买,放在那里,每年的新生入学时都去看看,就从它面前走一遍,体会一下,什么叫读书。”化身千万,激励无数学子,杨绛先生的梦圆了。

如今杨先生走了,但是她的睿智、幽默、坚忍、倔强……还有她的温度,将永远萦绕在我们心中。

杨绛先生生前一再对我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对她老人家所说的“平凡”二字,我是如何来看待她所说的呢?

我认为,其实,杨绛先生并不是一个平凡的人,无论是从创作上还是她的翻译工作上,她都在做着不平凡的事情。但她说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或许这也是她低调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是她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在我看来,杨绛先生这位出生于江苏无锡的江南女性,身上蕴含了中国传统女性所有理想化的特征。世人皆知的杨绛先生,大多是作为‘钱锺书夫人’面貌呈现的。而杨先生自己也非常中意这个称呼,并未因为自己的文学和翻译成就而要求别人称她“翻译家、散文家杨绛”。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杨先生,那么一定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温柔和婉,聪颖贤惠。”

我认为杨绛先生一生*打动人的是她所具备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沉静之美、内秀之美,还有她的甘做“灶下婢”的奉献精神。从她的本意上,她并不希望我们小辈去写她。当我采访她时,她很谦虚地谢绝。对此,我感触良多。

大家都称杨绛为“先生”,“先生”这个称呼,放在杨绛身上,有种淡淡的历史沧桑感。

这并不奇怪,杨绛先生出生的时候,是清宣统三年,清王朝的尾声;一岁时,是中华民国元年;三十八岁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她是历史的见证者。

去年七月十七日,距离杨绛先生去世一个半月之际,为纪念杨绛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我带着新修订的《杨绛传》来到无锡,参加新书首发式暨读者见面会,和读者一起怀念这位老人的百年人生。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绝响与回声》罗银胜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