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宗璞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另有著作:《三生石》《我是谁》《铁箫人语》。其中,《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宗璞的散文情、趣、理、文俱佳,多篇入选语文教材和高考、中考试卷,是中学生必读经典。她的散文作品,紧扣青少年的阅读需求和写作实际,使广大中学生轻松快捷地阅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写作素材、提高素养、陶冶性情。
作为*后的大家闺秀,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润泽,作品融贯中西,有“兰气息、玉精神”,知性、清贵、高雅……也是优雅、知性女人向往之文字才华。
《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是宗璞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她代表性的《三松堂断忆》《紫藤萝瀑布》《丁香结》《哭小弟》《燕园石寻》等文章。全书共分为六辑。*辑收录了燕园系列文章,记叙了北大燕园的景物和人物,情深而义重;第二辑是对会于心的花草植物之观察与描绘;第三辑对已逝亲友的缅怀和追忆,理智而节制;第四辑乃是部分生活经历与感受;第五辑写眼里的四时风光,自得而自在;第六辑是读书与感悟。
宗璞家学深厚,又得外国文化润泽,她的作品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有“兰气息、玉精神”,知性、清贵、高雅。
宗璞先生反复吟哦“领取而今现在”一句,悠然、安静。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领取自己那一份。☆豆瓣热门高分纪录片《西南联大》亲身经历者,笔下记录许多不为人知却为人信的人、事、物。
宗璞曾就读于西南联大附属中学,与著名学者闻一多一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王力、夏蔚霞夫妇,著名翻译家赵萝蕤为邻,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冯友兰、陈岱孙、韦君宜等一代大知识分子的生命痕迹。
☆囊括矛盾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奖、优秀短篇小说奖、优秀中篇小说奖、优秀儿童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大奖,笔耕不缀,作品丰厚,当代文坛罕见的大师级人物。
☆冯友兰、冯亦代、张抗抗、王蒙、袁鹰、李子云等著名学者大力推崇的优秀作家;作品多次入选中小学课本、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
《紫藤萝瀑布》《花的话》《西湖漫笔》《西湖的绿》《废墟召唤》《好一朵木槿花》等文章选入中小学教材,《报秋》节选、《这是你的战争》入选高考试卷阅读理解材料。
☆家学渊源深厚,出身真正的书香门第,*后的闺秀。
其父冯友兰是当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
叔父冯景兰著名地质学家,“丹霞地貌”的命名者;
姑姑冯沅君中国著名作家,古典文学专家;堂姑父张岱年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
弟弟冯钟越杰出的飞机结构强度专家。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冯友兰宗璞,父女套装版本=人生美学生活美学
《宜静默宜从容》《小圃花开,领取而今现在》,冯友兰带你探讨人生,宗璞陪你领略生活。
☆中国*美的书设计师设计,32开精装本,装帧精美,不仅颜值高,而且方便携带和阅读。宗璞先生的话
1.美是*的善。
2.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5.仍是娇嫩的薄如蝉翼的花瓣,略有皱褶,似乎在花蒂处有一根带子束住,却又舒展自得,它不觉得环境的艰难,更不觉得自己的奇特。
6.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7.每一个燕园长大的孩子,都在那石鱼背上坐过,把脚伸在水里,自由自在地幻想未来。等他们长大离开,这小小的鱼岛便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逗号。
8.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是没有穷尽的。
9.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10.浓处如酒,淡处如梦。三松堂岁暮二三事
往年每到十二月初,总要收到一通祝贺父亲寿诞的信件和卡片,*准时的是父亲的老友、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英译者卜德先生。我一见那几个中国字,便知是这位老人了。到十二月十日左右,便开始收到祝贺新年的美丽的卡片了。家里每个人都收到一些,有时还要比一比,“今年我得的*早”,“谁说的!我昨天就得了”。我会把收到的贺卡大声喊给父亲听,连从花园中穿过的行人都听得见。
父亲去世已两年了。十二月的热闹冷落下来。两年来,信件少多了,本应该完全没有父亲的信了,但还是陆续不断,从全世界。昨天去哲学系办点儿小事,又带回一叠信件。
信件中有张向父亲祝贺新年的音乐卡,是河北水产学校一个名叫娄震宁的学生寄来的,卡上写道:我带着仰慕和敬爱的心情,在天涯为您祈祷,祝愿您新年愉快,健康长寿。
这是今年的*张节日卡。
记得父亲去世以后,我*次在信箱里拿到给他的信,心里有一种凄然而异样的感觉。那是英国一家学术出版公司寄来的,关于哲学和医药的书目。这种书目以前我是根本不拆的,这次却反复看了好久,还想到书房去,大声喊着告诉什么什么事,几乎举起脚步,忽然猛省,即使喊破了喉咙,谁来听呢。
渐渐地,我习惯了。习惯于收阅寄给另一世界的信件。多半置之不理,有时也代复。譬如询问何处可买到《三松堂全集》《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就要回复。虽然明知回复了也还是买不到的。
这次拿回的信件中,有几个新鲜机构和编辑部约请帮助,还有两本与父亲无关的校友通讯,不知何故寄来。积两年之经验,得一印象,真的有许多人是不看报纸的。我不知道这是好习惯抑或坏习惯,可能什么习惯也不是,只是太忙了。
来信人中也有明察秋毫的。一封打听《新编》售书处的信是写给我的。信封上写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转冯友兰先生家冯宗璞女士”。另一封给我的信因不知我的地址,写的是“北京大学冯友兰先生纪念馆转交”。许多人昧于已发生的事,混淆了阴阳界。这位朋友本着善良的愿望,想当然以为必有一个纪念馆,把未发生的事当真了。孰知虽有关心的各方人士倡议,此事还不大有要成为现实的样子。
庭院中三松依旧,不时有人来凭吊并摄影。那贺卡中平凡的乐音似乎在三棵松间萦绕。读三松堂书的人,都会在心中有一个小小的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