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刘一达文集:传世猫碗》刘一达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刘一达,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迄今已创作出版10多部长篇小说,40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1400多万字的作品,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50多项。曾荣获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报刊之星等称号。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儿风格,深受读者喜爱,被读者誉为京味儿文学的“掌门人”。
其创作的多部作品屡登图书畅销榜、中国好书榜,另有三部作品入选北京阅读季“首批百部北京主题推荐图书”、北京市“京味语言进校园工程”。
作为我国著名京味儿作家,刘一达老师自身有着浓浓的读北京、游北京、爱北京、讲北京情怀。北京人、北京人的生活,以及北京的城砖、城墙和城门、名人故居、老字号、大杂院、王府……所有这一切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聚焦在作者眼中、浓缩在作者的笔下。本书是刘一达的京味儿经典长篇小说系列之一,讲述了由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碗衍化出的觅宝故事,悬念迭出,引人入胜。作者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擅长小吃的北京姥姥和痴迷古琴的北岳老人等人物,用赤诚之心,演绎出感人的爱情故事,同时亦带有浓浓的北京情怀。
★刘一达“京味儿”小说语言的第四代传人
★京味儿小说语言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
★《人虫儿》《北京爷》被列为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北京主题百部推荐图书
★北京市“京味语言进校园工程”推荐书目
本系列丛书立足当下、面对现实,将北京四十年来的社会变革、市井变迁透过其创作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传奇的故事表达了出来。书中不但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更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也为北京传统文化提供了权威、丰富的文学史料,带给老一代美好的回忆,新一代年轻人阅读北京、感受北京的文学读本。北京老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北京人民爱国爱家的情怀,都通过本系列丛书中一个个典型的文学形象、一篇篇精彩的文学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人与人的缘分似乎带有某种天意。我有时心里琢磨,如果不是因为罗呗儿贼上了那个成化斗彩小碗,我也许这辈子不会认识白姥姥。
说这话的时候,白姥姥还不到七十岁。我那当儿也才三十出头,正是心高气盛,不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的岁数。当时,罗呗儿应名儿还是西城一个工商所的小科员,我是靠给报纸杂志写稿吃饭的专栏作家。
为什么要说“应名儿”这个词呢?因为后来我才知道,敢情罗呗儿身上架着的那身官衣,是道具。罗呗儿的大号叫罗志成,比我大一岁。他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得了心肌炎,休学一年,蹲了一个年级,跟我成了同班同学。罗志成的爸爸叫罗元鹤,是京剧团打小锣的。小时候,我们这些孩子见了他,总叫他罗爷。我到现在也没弄清,这个“罗”,是打锣的锣,还是姓罗的罗。
说起来,罗家也算是梨园世家,他们老根儿是安徽潜山,老祖是“三庆班”的“场面”。“三庆班”是清乾隆年间,在京城创门立派的“四大徽班”之一,台柱子是赫赫有名的程长庚,他与余三胜、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场面”是句行话,戏曲里伴奏的乐器总称叫“场面”,一般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有胡琴、二胡、三弦、月琴、笛子、唢呐等;武场指的是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器。
过去,戏曲的乐师,比如拉琴的、打鼓的,习惯上都叫“场面上的”。罗家的老祖是程长庚的琴师,但他“六场通透”,玩的是全活儿。所谓“六场”,即吹、打、弹、拉、唱、武,全能拿得起来,是场面上的大拿。罗家也就是在乾隆年间,跟着“三庆班”,由安徽到北京落的地。
有意思的是,罗家人在梨园行七八代了,没出来一个动嘴的(唱的)班主,都是“场面上的”。而且,在“场面”上,也一代不如一代,到罗元鹤这辈儿,哥们儿弟兄十几个,就他还在梨园行混饭,其他人都改了行。虽然是打小锣的,但说起这些,罗爷的脸上也会带出点儿得意之色。
其实,那会儿干哪行,日子过得都紧紧巴巴的,罗家也不例外。罗呗儿他们家孩子多,他妈又没正式工作,罗爷平时还爱喝口儿,所以日子过得并不滋润。罗志成他妈*是会过日子的主儿,为了省钱,经常给他们包萝卜馅包子或饺子吃,弄得罗志成好像刚从萝卜窖里出来似的,身上总有一股子萝卜味儿。您想,天天跟萝卜就伴儿,打出的嗝儿,能好闻吗?
同学们凑到一块儿,只要他的舌头根子有情况,嘴一张,一股臭萝卜味儿顿时会蹿过来,一点儿没糟蹋,迅速弥漫周围的空间,跟大伙儿的嗅觉过不去。知道他这点儿能耐,班里的女同学见了他,短不了要退后几步,并且会下意识地用手捂捂嘴。萝卜味儿成了他身上的一个标记。
姓罗,爹是打小锣的,他身上又总有一股萝卜味儿,几个“罗”,都“摞”到了一块儿,所以大伙儿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罗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