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人生自有来处》周养俊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人生自有来处》周养俊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周养俊,主任记者,西安邮电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邮政作协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职工文联副主席、陕西省职工作协主席、陕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平淡·从容,生活·修行,生命·回声三辑,既描写了窑洞、秦腔、钟楼等独具陕西特色的风景事物,也记录了作者与一些著名的陕西籍作家的交往,以及自己对文学、对人生的深切感悟。其观点颇成一家之言,语言风格纯朴真诚且独具陕西特色,字里行间饱含深厚情谊,带给读者一种平和安静且久远深沉的阅读体验。

【名人的书评】

★本书是陕西著名作家周养俊的人生哲思录,也是他个人心史的“春秋笔记”。

仔细想,哪个人没有三昏六迷七十二糊涂?哪个人一生不经历苦辣酸甜与喜悲哀乐?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大有大的难处,小有小的自在。”人生身后事,只有身后知。或被顶礼膜拜,或被嗤之以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乐章。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也。——周养俊

★贾平凹为《人生自有来处》题写书名。

★著名作家孔明作序,倾情推荐:人在旅途,阴晴圆缺都会扑眼而来,悲欢离合都会不期而遇。我为老友周养俊庆幸,他的人生像他的作品一样浪漫、一样生动、一样诗情画意,他的作品又像他的人生一样实在、一样真诚、一样厚积薄发。

【人生自有来处的书摘】

周养俊先生又要出书了。他出过多少本书,我已记不清了,我能记清的是他一直在文学的路上,也跋涉,也从容;有坎坷,有坦途;能拿起,能放下。时常见他迎面走来,春风满面,嘴角、眼角都充满微笑;更多的时候,我是目送他的背影,一边欣赏,一边忍不住想鼓掌。在我眼里,与其说他是一个作家、一个诗人,毋宁说他是一个传说、一个传奇。我还说过他是一个文学家。不,不是我恭维。懂他的人羡慕他对文学的孜孜不倦,且津津有味;不懂他的人腹诽他对文学的矢志不渝。我自问是懂他的,所以很乐意为他的文学事业锦上添花,再敲点边鼓。

我经常开周养俊的玩笑:他是越来越“养俊”了。还姓周,不被“养俊”都不行了。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被“养俊”,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文学,一个是姓周。爱文学,不满足于读,更勤于写,天道酬勤,扬鞭奋蹄。他的文学,就像脚下的黄土地,殷切耕耘,辛勤播种,施肥、追肥,加上风调雨顺,夏来夏收,秋来秋收,满仓满囤都是收成了。文学于他,就像春风化雨,雨露滋润禾苗壮;就像羽化成蝶,作茧自缚我愿意;就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得永生。多半辈子被文学吸引,受文学驱使,为文学魂牵梦萦,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脱胎换骨,怪不得他越来滋润、越来越“养俊”,自然也就越来越“文学”了。我与他为友快30年了,眼见他的儒雅与他的文学相辅相成,我的惊叹几乎要脱口而出:文学依然神圣,有周养俊为证!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是仁义礼智信的象征,孔子终其一生都心向往之,孜孜以求。作为姓氏,一个“周”字,必遗传了周文化的基因。怪很,我每见周养俊,必联系到周公、周礼,总觉他的长相酷肖“周”字造型:周字脸庞,周字身形,周字做派,为人周正,处世周全,心思周密,做任何事都那么周到得体。他的祖上是否耕读传家我不得而知,却清楚他的父亲周文敏先生年已九旬,犹好读书,还写得一手好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他父亲毕生藏书就不止“万卷”!因为藏书、读书,又捐书,他父亲的名字还上了央视,成了读书人的楷模,周家更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书香之家”的殊荣。弟兄四人,周养俊居长。老二叫周旭,老三叫周折,老四叫周正,都非等闲之辈——或于文学广漠垦得一片绿地,或于书画荒滩辟出一方自留地。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养俊姓周,与橘何其相似乃尔!

摆在我面前的书稿名曰《人生自有来处》。作为老朋友,看见这书名,我就会心地笑了。“人生自有来处”,“来处”究竟何处?周养俊自知“来处”,有他的文学作品为证,更有他即将面世的这本《人生自有来处》为证。他一路走来,“来处”是起点。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拿这句话来形容周养俊、理解周养俊,都十分妥帖。他已年逾耳顺,有闲暇也有资格“蓦然回首”了!年少时他更钟情诗歌,那是因为他的青春、他的梦都与诗相仿,甚至可以这样说,他青春的底蕴、他梦想的本身就是一首首诗,这也是有他早年出版的《孤旅独语》等诗集为证的。诗的孤独,说白了是人的孤独,说得更白些是情怀、志向的孤独。一个人在灯下苦吟,或者在旅途行吟,或者伫立峰头对着云卷云舒长歌高吟,谁人理解?几人理解?如今理解者众,却“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多半还是回归文学初心,一个人仍“孤旅独语”而已!

当然,《人生自有来处》已非《孤旅独语》那般“少年心事当拿云”了,说是老生家常话更契合斯书斯文的应有之义。耳顺之后,不堪回首,却禁不住回首,而且还回首频频,想没有感慨都不能够了。如果把记忆比作珍珠,把岁月比作项链,那么文学就是把珍珠连接起来的那一根根细线。日积月累,珍珠成堆,“大珠小珠落玉盘”,那是怎样的人生感慨呢?“放下来一堆堆,提起来一串串”(秦腔名丑阎振俗句),那又是怎样的神来之笔呢?《人生自有来处》所收入的篇什,都是这样的散文随笔。如果说读是一种和风细雨的心灵触摸,那么听则是一种“耳临清渭洗”的心弦合奏,只有共鸣了,才不知不觉“曲径通幽”了。都在一个屋檐下听雨水滴答,不同的心情、心绪、心境,会听出不同的旋律,会生发不同的感悟,会谱写不同的音乐华章。周养俊絮絮叨叨的那些人事、物事、流年往事,许多过来人都经历过,却多半秋风过耳,早被岁月稀释得若有若无了,那没有被稀释的,也多半沉淀湖底或尘封老宅了。打捞、启封这样的记忆碎片当然是有意义的,至少能激活一些同龄人、过来人记忆深处的“长眠卡”,也会激发一些晚辈后人的围观兴趣,使他们的记忆向逝去的时光隧道延伸。成语云:“一脉相承”。周养俊的文学就是“一脉”,问世,才可能传承。

《人生自有来处》真值得阅读。那些篇什不仅仅是散文,也不仅仅是心灵鸡汤,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人心史的“春秋笔记”。人生是一条河流,花自飘零水自流,人也一样的,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和姿态漂流;人生是一座山峰,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和高度造就了各人的视野和风景。人在旅途,阴晴圆缺都会扑面而来,悲欢离合都会不期而遇。我为老友周养俊庆幸:他的人生像他的作品一样浪漫、一样生动、一样诗情画意,他的作品又像他的人生一样实在、一样真诚、一样厚积薄发。做人,他无愧于为文;为文,他得益于做人。于此,我再赠他两句话:“夕阳无限好,黄昏更美妙!”

是为序。

孔明

2017年5月29日

「说说读书与写作」

(一)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许多学者、教授、名人、大家都有精辟、独到的见解,讲的也很深刻。有人说,读书可以增长人的见识,丰富人的阅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人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文字能力和写作水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人说,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智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人说,读书可以提高人的修养。有人说,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这些读书的重要性、读书的道理是我长大以后在学习中认识和理解的,刚接触书的时候,我只知道读书有趣。

小时候,我随祖父母在乡下生活。

那个年代,乡下的生活很艰难,我读的书很少,能读到的都是些英雄的故事,而且是小人书,如:《红岩》《红旗谱》《鸡毛信》《半夜鸡叫》,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外国的《阮文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这些极少的书我很喜欢。从别人那里借来就如饥似渴地去读,甚至是偷着去读,因为那时候农村的孩子除了上学读书,还要放羊、割草、挖菜、打柴火,干这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儿。这些活儿是有任务的,完不成,轻则挨骂,重则要挨打,甚至不给饭吃。我接受过这样的体罚有多少次,自己也记不清。我曾写过一篇《太阳就要落山了》的散文,讲的就是这些事情,夕阳西下,筐子里的草还没有装满,孩子们想到要受体罚,心里就充满了惶恐。那时候,农村没有通电,晚上用的是煤油灯,煤油是用钱买来的,祖父、祖母都很节俭,不允许晚上点灯看书,一次,我借了同学两本《三国演义》连环画,一本是《火烧赤壁》,一本是《三英战吕布》,因为第二天要还人家,忍不住钻在被窝里看,结果被祖父发现了,我还不想承认,祖父说:你看看煤油灯里还有没有油?再看看你鼻孔里的黑!这样的故事虽不精彩,但有许多。

那时候,对我影响大的书,一本是《创业史》,这本著名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是我从父亲的箱子里偷出来看的。我父亲是长安县(现为长安区)县委的一位干部,50年代著名作家柳青在长安县挂职,他曾送我父亲一本《创业史》,书的扉页上有柳青的签名,那会儿《创业史》是不让看的,我偷看了这本书。2007年,我曾写过一篇题为《心灵的默契》的文章,回忆读《创业史》,发表在《工人日报》上,还获得了全国职工读书竞赛一等奖。另一本书是《吕梁英雄传》,这是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是我偷偷看的。我趁大人不注意偷了《吕梁英雄传》,悄悄看完,趁中午大人们午休时又从窗子扔了进去。那是个麦收季节,大人们中午也要休息一两个时辰。第三本书是手抄的《唐诗三百首》。我很爱唐诗,可是当时没有,根据大人们的记忆,特别是三叔父周文雅的记忆,我记录和抄写了一部分,大概有100多首,靠记忆和背诵来学习。1971年冬天,我参加工作时,口袋里装的*的书就是手抄的唐诗。

现在回忆起来,这三本书对我影响很大,也正因为这三本书的影响,我才爱上了文学,走上了业余创作的道路,取得了一些成绩。再就是八个样板戏,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那时候,每天都听见村子的高音喇叭在唱革命样板戏,至今一些主要角色的唱段我还能背下来。

实践使我认识到:读书是人升华心灵的必由之路,读书是人生的必需。“身体靠锻炼,心灵靠读书”。好书是空气、是阳光,是雨露,是思想之舟。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想不外乎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要看有用的书。二是对特别有用的书要认真研读。三是要深入思考。四是要用于指导实践,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

读书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阅读,获取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才能不断提高写作的质量。

(二)

我不是专业作家,别人,也包括组织对我们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具体要求,开始时觉得写作就是玩,我也曾对朋友这么说,后来才意识到文学创作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只要你搞创作,就有责任,不管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

我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8年加入西安市作家协会,1994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201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编图书16部,参与编写图书6部,30多篇作品被收入集,创作电视剧《微澜情》(与别人合作,陕西电视台拍摄并播出)。另一部是1992年我和别人合作的,根据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改编的电视剧《大漠护线人》(上、下集)因资金问题未能拍摄。这些年,我在省内外获各种文学奖30多项(次),其中,小说《啊,朋友》获1981年陕西青年小说散文竞赛乙等奖,2001年2月获陕西省文联第二届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组诗《邮运三章》获2007年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大赛铜奖,散文《心灵的默契》获2007年工人日报社“*感动我的一本书”征文一等奖,散文《小草之歌》获2008年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大赛铜奖,2010年9月散文《奶妈奶爸》获中国当代散文奖,2012年5月散文《油田好人张延海》获中国当代散文奖,2012年5月散文《油田好人张延海》获陕西省职工首届文学作品创作征文大赛散文类优秀奖,2012年8月散文集《那些事儿》获第五届冰心散文集奖,2012年12月散文集《那些事儿》获陕西省第三届柳青文学荣誉奖。

写作比读书累,太累的时候我曾想放弃写作,写不出好作品时,也想放弃写作。这种想法还不是一次两次。我是一个业余作者,主要任务是工作。刚开始学习写作时很苦,每天晚上都写到深夜才休息,可是寄给报刊社的稿子百分之百的又都被退回来了,很困惑,很无奈,有时还很伤心。那时候,我的孩子刚刚出生,我的父母亲还都上班,也没钱雇保姆。我记得大约有一两年时间都这样。我也下决心不写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又拿起笔了,不由自主,真的。所以我说,搞文学创作,热爱是前提,读书是必需,生活是财富,坚持是关键。前面我说过,我一生做的事情很多,概括起来也就两件:一是工作,二是写作;工作是为了生存,是谋生的手段,是必须做的;写作是业余爱好,是自己的精神追求,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是自己要求自己做的。后来渐渐习惯了,累了就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写。大概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就不会觉得太累,就这样。

坚持读书和文学创作,我的收获:一是提高了我对社会、对事物、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认识水平;二是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三是提高了我的生活和生存质量;四是提高了我对社会的贡献指数。

如果算的话,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我从40年前的电信线务员(修电话杆、电话线)成长为一个领导干部。这,除了组织培养、领导教育、大家支持帮助,还要感谢读书和写作带给我的成长。

关于写作,我有一些体会,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1.热爱是前提。文学的终极意义是关心人的生存状况和前途命运。作为作者,是应该要有责任和担当的。我认为,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是热爱文学的,不热爱就不会去写作。热爱,是*好的老师。从事文学创作是非常辛苦的。大家都知道,相信也都有这方面的体会。作家的生活是清苦的,寂寞的,有时甚至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如果没有热爱这个前提,就很难出成绩。这一点,对业余作者更为重要。大家要工作,要生活,一天到晚要做那么多的事情,还要挤出一点时间读书、写作,你说多难啊!没有热爱这个前提能行吗?我觉得,自己能坚持这么几十年,主要还是因为热爱。对文学要真爱才行。

2.学习是必须。要通过读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读书是人升华心灵的必由之路,是人进步的阶梯。好书是空气,是阳光,是思想之舟。我是个笨人,比别人总是慢半拍,所以我要求自己多读书,把业余时间都用在读书学习上。平时不管工作多忙,都坚持读书看报。出差时乘火车、飞机也不忘带本书来读。总结有成绩的作家,无论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无一不是嗜书如命的。过去的柳青、路遥,现在的陈忠实、贾平凹,无一不是。

3.生活是财富。一个成功的作家必须深入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的生活基础和创作素材。我认为生活就是财富。著名作家柳青曾说,作家一定要上好生活、艺术、政治三所学校,三所学校中生活是*学校。此说确有深刻道理,柳青之所以写出了《创业史》,应该也是这一思想的指导。生活之于作家就好比农民种地,农民没有土地难以生存,作家离开生活就无法进行创作。我不是专业作家,可是我有两块自留地,一是故乡,二是邮电。我所写作品,基本源于这两块土地。前不久,我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耕种好自己的田地》,讲的就是这个问题。我们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熟悉的土地,我们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这里的一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应该在这里耕耘才是。贾平凹为什么写商州?陈忠实为什么写关中?路遥为什么写陕北?还不都是因为熟悉,因为热爱吗?

4.超越自我是目标。业余作者,也要给自己制定个目标。目标是希望,是追求的动力,是一种自我监督和约束,是自己给自己加油。我也认为超越自己就是目标。要不要超别人?能不能超别人?这不好说,关键是要先超越自己。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超越自我的精神和具体行动。

5.坚持是关键。干什么,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搞文学创作贵在坚持,这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就极其重要。总结成功者的经验,他们都是这样。

还有两点:一是有自己的工作的文学爱好者,一定要注意处理好工作和写作的关系。工作是*位的,这是我们生存的必须,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要首先把工作做好,*不能因为创作影响工作。创作,应该是在搞好工作的基础上才做的事情。作为领导,应尽可能为这些同志提供学习和创作的机会,多关心这些同志的进步和成长。二是要正确认识我们文学创作的成果。期望值要从实际出发。我一直这样认为:爱好文学的人,未必就能成为文学家,但是许多人正是从爱好文学走向成才之路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宽,人还是需要有些幻想,有些梦想的。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人生自有来处》周养俊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