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老舍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王本朝编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老舍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王本朝编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第七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老舍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选了38篇相关论文结集成册。具体分为“总体评价与综合考察”“文本解读与创作阐释”和“材料钩沉与文学活动”三编,包括老舍与重庆、老舍与抗战文艺、老舍与大众文艺、老舍与中国文化传统、老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论反思以及老舍研究的其他论题。第1部分主要是研究老舍抗战时期创作的整体情况;第二部分是老舍的文本解读与创作阐释;第三部分是史料钩沉和文学活动。论文集对老舍抗战文学创作的文学史、思想史地位,尤其是民族心灵史、精神史意义有了更丰富的理解和阐释。

【名人的书评】

【老舍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的书摘】

《第七届老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老舍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二、文人抗敌,笔即是枪国家危亡关头,作家艺术家均要经受严峻考验:能否立刻走出“拥抱缪斯”的昔日专心追求,去跟大众一道,决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救亡使命?老舍的回答格外醒目。曾经享有国内*作家位置的他,迅速转轨,一面夜以继日地创作“抗战文艺”,一面向他的读者、他的同行、他的同胞,阐释自己于抗战非常时期应有的文艺观念嬗变——他说:“今天的一个艺术家必须以他的国民的资格去效劳于国家,否则他既已不算是个国民,还说什么艺术不艺术呢?*伟的艺术家也往往是英雄,翻开历史,便能看到。艺术家的心是时代的心,把时代忘了的,那心便是一块顽石……”他说:“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剧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须是炮,也须是刺刀。我不管什么是大手笔,什么是小手笔;只要是有实际的功用与效果的,我就肯去学习,去试作。我以为,在抗战中,我不仅应当是个作者,也应当是个*关心战争的国民;我是个国民,我就该尽力于抗战;我不会放枪,好,让我用笔代替枪吧。既愿以笔代枪,那就写什么都好;我不应因写了鼓词与小曲而觉得有失身分。”他还说:“在抗战时期已无个人可言,个人写作的荣誉应当改作服从——服从时代与社会的紧急命令~-与服务——供给目前所需——的荣誉,证明我们是千万战士中的一员,而不是单单给自己找什么利益。”抗战初起,老舍迅即放下身段,配合亟需宣传国民投身反抗的形势需要,接连书写各种适合下层群众接受的通俗文艺作品。对于一些读者乃至朋友为他的艺术变轨表示的惋惜,老舍甚至坦诚地表示:“我觉得我的一段鼓词设若能鼓励一些人去拼命抗战,就算尽了我的微薄的力量。假如我本来有成为莎士比亚的本事,而因为乱写粗制,耽误了一个中国的莎士比亚,我一点也不后悔伤心。是的,伟大作品的感动力强,收效必大,我知道。可是,在今日的抗战军民中,只略识之无,而想念书看报的正不知有多少万;能注意到他们,也不算错误。”国家命运与个人成就,二者之间,他毫不犹豫地优先选择前者。三、骨肉息兵,一致对外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国内政治格局原本异常复杂、国共两党武装斗争如火如荼且未有结果的背景下爆发的。虽则经由“西安事变”达成了一致抗日的协议,国内股股政治暗流的激荡碰撞却仍时时发生。身为“文协”负责人的老舍,明辨全盘,坚持以其毫不动摇的态度、行为和书写,宣示着骨肉息兵、一致对外的鲜明主张。认清“敌与友”在抗战过程中是个根本问题。1938年7月,老舍的短篇小说《敌与友》在《抗战文艺》发表。它描写了中国北方一河相隔的张村和李村,多年来互相械斗,结下世仇;日本侵略军杀来,他们仍不能放弃彼此恩怨,“他们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为打日本鬼子而丧命。可是,这得有一个先决的问题,张村的民意以为在打日本之前,须先灭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为须先杀尽了张村的仇敌,而后再去抗日。”读这篇作品,人们不能不联想到此前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联想到抗战爆发而域内仍党争绵延的现实。爱国作家老舍在民族危亡时刻持守“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信条。《敌与友》结尾,分别来自两个村的抗战军人,放弃传统仇隙,在抵御日军的战斗中互相搭救,终教两个村皆为之感化:“为私仇而不去打日本,咱们的祖坟就都保不住了!”张村人和李村人精诚团结,杀向了抗击外国强盗的沙场。鉴于有某些个人和派别,虽大敌当前,依旧难以捐弃一己固有的恩恩怨怨,老舍断然表示:“什么仇都可解,唯有日本与我们这笔血账永不能忘记。……这不是打仗,而是灭种灭族。此仇不报,难以为人。此耻不雪,日本将永远猪狗不如,而我们永为猪狗,任他屠戮。”“合则胜,分则亡,我们必须把这个道理用警告、用说明、用激励,深深的达到每个人的心间。”在抗战*艰苦的相持阶段,老舍于1943年初发表了杂文《筷子》。文中写道,中国人吃饭擅用两根筷子,有外国人以为必是“一手拿一根筷子”。这篇寓意含蓄的短文,没有刻意点明一双筷子必得协力合作的事理,却话头一转,说“文化的宣传……会使人互相了解,互相尊重,而后能互相帮忙。……而只为目前某人某事做宣传,那就恐怕又落个一手拿一根筷子吧。”如若结合国共两党1941年“皖南事变”;后多所折冲的复杂局势,作者的心情委曲,或者不难蠡酌。……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老舍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情怀》王本朝编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