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新月似当年》骆锦恋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骆锦恋,女,“80后”,祖籍福建惠安,文学硕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福建作家协会会员,晋江楹联协会副会长、文艺评论协会副会长、政协文史委特邀研究员。作品发表于《名作欣赏》《福建中青年诗词选》《福建文学》等,著有《不抬石头的惠安女》《舍那诗词稿》。
《新月似当年》收录作者骆锦恋创作作品四十余篇,共三辑,分别是遥远的祭祀、啃石头的孩子、月亮的神韵。部分是生活散文,内容涉及对童年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点滴的记录,对故乡的怀念、对人生的思考等,笔调亲切,恬淡,代表作品有《遥远的祭祀》等;第二部分是亲子随笔,记录了一位母亲与四岁小儿的点滴生活,笔调轻盈,充满爱,代表作品有《老虎口》等;第三部分是评论和论文,有对名作的解读,也有对个人文风的评论,笔调沉稳重,代表作品有《梵高与提奥的悲哀等》。
《新月似当年》:小时候常在去田里玩的路上,看到树上挂着死去的猫,乍一看是很害怕的,总是一看到就拼命跑。一回家就问,为什么猫死后挂在树上而不埋在地里?家里的人说法不一,当时只是出于好奇,有人解了好奇心也就心满意足,不曾认真记得他们说了什么。再后来,见多了,也就觉得习惯——猫儿死了就得挂树上——如此而已。长大以后,极少再到田里去,不曾见过挂着猫的树。倒是去年有一次机会让我比较清晰地知道猫的后事是如何安排的。应该说我没见过那只死去的猫,它不知从哪里来,不知长啥样,也不知有多大,我知道它,是因为它就躺在我们邻居家的围墙边。准确说,它是在那里安息,而且不知是几时的事,我们知道它时已是有尸臭的时候。母亲抱怨邻居明明知道这件事却不去处理,后来还是决定和父亲去为那猫。她拿塑料袋、铲子和手套给父亲,自己却忙着找我们平时祭祀用的“金纸”和“银纸”,她的样子看起来很严肃,这让我觉得特别诧异:“为什么要给猫这些呢?‘金纸’和‘银纸’都是在十分隆重的祭祀场合才使用的啊?”母亲认真地说,这是习俗,还说猫是很不一样的动物。猫和人特别亲近,要厚葬,而且要挂在树上,因为猫爱干净。我没再多问,习俗本身就没有太多为什么。对于那即将挂在树上的猫,我想它在那里定不比埋在地里干净,只是它在那里安息,下辈子定是爬树的高手。这样一想,心里倒觉得也只有树才是猫好的安息之地。我读研的学校是一所很有古韵的老校,学校在环境上的古典与幽静是远近闻名的。给我们上《佛教文化与文学》的是位不仅瞳佛教知识也很信佛的老师,连他都常赞叹学校的雅与静。奇怪的是学校里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流浪的猫,它们常常聚在宿舍楼下的垃圾堆旁,看起来拖家带口的,数量不少。高峰期时可以一次性看到十几只猫在那附近晃荡,颜色多样,大小不一,场面蔚为壮观。这里的猫儿大多很胖,用圆滚滚来形容是再适合不过的。这种身材使得它们跑起来浑身的肉都在摇晃,远没有从前见过的猫来得利索,但是倒显得它们是有吃有喝,生活无忧的。基于此,同学常会调侃说:“这儿的猫真幸福啊。”我以前不曾见过夜里猫眼发光的样子,许是见过但也不曾记得。有一天晚上舍友发给我一些照片,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猫眼夜里竟可以发出那么强烈的光,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都不太适合,那么小的东西,竟有那样的光亮,太神奇了。至此,这些猫终于以它们无忧的姿态、会发光的眼,让我养成每逢路过都会关注的习惯。冬天的一天早上,天特别冷。我急急忙忙赶着去上课,远远感觉得到路中央有一堆红色的东西,不待我多想脚步已跨到那里——是猫一血流满地。仅那一眼,我没再回头去看它。我不知道是无情还是害怕,我小跑起来。昨天还存在的小生命,今日却血肉模糊,我想我的害怕应该多于漠视。那以后,猫儿还是猫儿,尽管少一只,但还是很多,很胖。只是它们已不再是我曾经想的无忧猫儿了。我小时候,家里养过很多次猫。祖母、父亲都是爱猫的人,而养猫用心的是祖母。我们家孩子多,小时候闹在一起玩,像个儿童兵团,到处执行任务,不是“保卫家园”,就是“开庆功会”。祖母是脾气相对比较暴躁的人,常常会在我们爬到她那张古老的大床上,拿被子当战袍或者拿枕头当盾牌时大发雷霆,把我们一大群“勇士”赶到院子里当泥匠,而且还会不停从这个的小名数落到那个,告诫我们下次再如此就要把饼干给别家比较听话的孩子吃。然而,我们常常看到猫在她的大床上很惬意地睡着。她养过的猫大多如此,每只都可以把祖母那个别人从南洋带给她的十分柔软的枕头当成席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