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漫步在青春的河畔》林清玄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林清玄,1953年生于台湾,著名作家。
8岁立志成为作家,20岁出版*本书,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连续十年雄踞“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榜单,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作品风靡华文世界,文章多次被选入语文教材,多次被选作高考语文试题,在华语文坛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滋养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余秋雨“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做林清玄。”——于丹“文如流水,语似冬阳。”——星云大师“林清玄的散文不以教导者自居,而是透过自身的生命体验去反思、探寻和解方案。再加上林清玄本人的经历又是奋斗的典范,他的文章自有抚慰疗愈的力量。”——三联生活周刊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正如外界所评价的那样,必须首先“心有菩提树”,才能“笔下白清真”。——周光明《漫步在青春的河畔》是林清玄写给少年的启蒙课。该散文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你心温柔,亦有力量;天寒露重,望君保重;小千世界,欢乐悲歌;岁月灯火,不惧不惑。围绕一个“思”字,作家和少年朋友一起探讨自处、共处、空间、时间的命题。在林清玄的娓娓道来中,我们可以感知他的善良与从容,也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美与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时间,善待一切看见与看不见的事物,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学习的生命课!
林清玄亲自拟定书名,亲自审定篇目,不仅加入多篇新作,还重磅赠送亲笔林清玄书信。
林清玄生前留给青少年朋友*珍贵的礼物,祝愿少年真挚美好善良庄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时间,善待一切看见与看不见的事物,是每个人一生需要学习的生命课。全彩印刷,舒朗设计,内文精美,于清雅中体悟文字的淡然,于淡然中理解生命的重量。
自序
文/林清玄我的少年时代,一开始的颜色是惨绿的。
为了求学,我十四岁离开了家乡,为了生活,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
为了省钱,租住在农人废弃的仓库,经常一天只吃一个馒头。
*支持我的信念是,我要成为一个作家。为了成为作家,我什么苦都可以忍,什么事都愿意做。
我要比别人更努力、更奋发!
我要比别人读更多书、更敏于思想!
从小学时代,我激励自己,每天要写五百字的文章;初中开始,我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我期许自己,要让手、眼、心连成一线;也磨炼自己,要把生活、观点、思想熔成一炉。
我从不放逸,每天清晨五点,与我的农夫房东一起醒来,整装写作。我打开稿纸的时候,农夫正走过窗前,准备下田。
看着农夫的背影,我总是痴痴地想着:
“农夫终日下田,努力耕作,一年能有三熟,我只要把稿纸当成田地,努力耕作,有一天一定会丰收的!”
为了自我勉励,我画了一幅画贴在墙上。一根凌空的枯枝,枝上没有树叶,只有一条黑色的毛虫,努力向上爬动。
在画上,我题了两句话:
“今日踽踽独行,
他日化蝶飞去。”
这是我的自嘲自况,也是自期自许,我生在偏乡,祖先历代都是农夫,是乡间的小人物,正如毛虫一样平凡。但我不甘于平凡,我要蜕变成一只彩蝶,飞向青春的原野,飞向蓝色的天空,飞向诗歌与彩虹的国度。
值得欣喜的是,我就读的虽是小学校,却有一个很好的图书馆。图书馆是开架式的,可以自由取阅,也可以借回家。
从此,如果我不在图书馆看书,就是在往图书馆的路上。
我不只细读中西方的文学、哲学、心理学的专业套书,也广读各种杂书,例如饲养天鹅的方法、如何培养名兰、怎么训练大象,乃至茶道、书道、静心,等等。我的广学,是因我深信,写作是作家*表面的工作,作家必须是文学家、生活家与思想家。
我的阅读量、借书量应该是全校学生中*多的,因为我的同学都深陷在升学的泥沼,大部分人都想考上大学,却不知享受读书的乐趣,也不知道将来的方向。
阅读的快乐,使我的少年岁月,从惨绿逐渐转成彩色,仿佛在青色的河畔开出了各种颜色的花。
我享受阅读,也享受孤独,在墙上我贴了一幅字:
“独行者,必有独醒。”
有一天,我抱着一堆书去登记,图书馆主任突然问我:“你读那么多书,能吸收吗?”
我脑中突然闪过屈原的《离骚》,随口就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人生的路漫长而遥远呀!我要上天下地地追寻!
老师被我吓一跳,我自己也感到吃惊,原来,我读过的经典已经“内化”,影响了我的生活与思想!
这种“内化”是源于我的读书习惯,每次读到“有感于斯文”,不论是句子、情节、故事,总会抄在笔记本上,躺在床上会反复地回味、吟诵,思索再三,才安然睡去。
这个读书习惯也使我终身受益,六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失眠,依然耳聪目明!那是因为每天脑子快速转动,这也成为我灵感的来源。
高中二年级,我开始把稿子寄到报章杂志发表,才发现稿费比打工赚的钱多,更加专心于写作。此时,又代表学校参加台南市作文比赛得了*。
由于发表的作品日益增多,又被媒体誉为是“天生的作家”,我升学的压力也得到缓解,大家都知道我会走上作家之路,考大学变得不那么急迫了。
高中毕业,我读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大受感动,写一句话挂在墙上:
“向万里无寸草处行去!”
写作的日子不免孤独,只要有步行于沙漠的准备,就会有足够的意志与耐力。
一路走向无寸草处,十四岁从故乡旗山出发,在台南待了四年,十八岁到台北,再从台北出发,五十年来,走过半个地球了。
八岁之后,手不释卷,上下而求索,读过的书早就破万卷,写过的文章也有数千万言了。
“万里与万卷”不只是立志,而是躬行实践,不舍昼夜。如今,我还常常回想,长夜孤灯下那个少年,如果我们在岁月的河畔相见,“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笑问客从何处来?”虽然见面难相认,今天的我,不正是少年时代扎下的根基吗?
汉代乐府诗里有: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思及我的少年时代,如梦一场,早已时空茫茫。
幸喜的是,我的儿女从小在书香与稿纸中长大,都喜欢阅读,喜欢旅行;善于写作,善于表达。他们都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代。
正如我对所有少年的祝愿:真挚、善良、美好、庄严,尽宇宙之力,迈向心里梦想的他方。
浙江文艺出版社用心编选了两册选集,一是给儿童的《盛开于繁花的季节》,一是给少年的《漫步在青春的河畔》,我想起自己少年时期的努力与坚持,用以祝福怀着梦想迈向远方的少年。
林清玄二○一八年春日台北双溪清淳斋
天寒露重,望君保重寂寞秋霜树,绿红各几枝。冬来寒气至,天涯飘零时。——林清玄到阳明山看樱花,春日的樱花一片繁华,仿如昨夜未睡的红星携手到人间游玩,来不及回到天上。在每年樱花盛开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恋恋,隔个两三天总会到山上与樱花见面。我喜欢在樱花林中散步,踩过满地的落英。这人间是多么繁华呀!人间的繁华又是多么容易凋落呀!樱花给我的启示是,不管时间是多么短暂,都要把一切的生命用来开放,如果盛放的时刻是美的,凋落时尽管无声,也会留下美的痕迹。与樱花的相会,我总感觉与樱花的心灵相映,我们的心里保留了天地的爱、保存了美,才能在春风吹拂之前,温柔地点燃。穿过樱花林,去泡个温泉吧!阳明山的白温泉,如梦的乳花,使人觉得不似在人间,尤其坐在露天的温泉土坡,俯望着小草山,看山间日暮的浓雾迤逦前来,将整片山林包覆。山是温柔,雾是温柔,樱花是温柔,心是一切温柔的起点,我愿能常保这一切温柔的心情。我泡在温泉池里,看着茫茫白雾,突然从心底冒出了一句话:“天寒露重,望君保重。”这是妈妈写信给我时*常用的句子。我十五岁就离开家乡,在远地的城市读高中,每个星期,妈妈总会写信给我。也许是受日本教育的缘故,妈妈的信有固定的格式,信封上她写的是“林清玄君样”。春天,她常在信末写着“春日平安”;到了冬天,她总是写“天寒露重,望君保重”。从高中时代到大学毕业,妈妈的问候语从未改变,一直到我装了电话,妈妈才停止写信给我。每年冬天的每个周末,我都期待着接到母亲的信,每当我看到“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时,内心总会涌起无限的暖流,在这么简短的语言里,蕴藏了妈妈深浓的爱意,爱是弥天盖地的,比雾还浓。与内心深刻的情意相比,文字显得无关紧要,作为一个作家想要描摹情意,画家想要涂绘心境,音乐家想要弹奏思想,都只是勉力为之。我们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技巧、细致的符号、美丽的象征、丰富的譬喻,到*后才发现,往往*简单的*能凸显精神,*素朴的*有隽永的可能。我们花许多时间建一座殿堂,*终被看见的只是小小的塔尖,在更远的地方,或者连塔尖也不见,只能听到塔里的钟声。“天寒露重,望君保重。”这是母亲给我的生命的钟声,在母亲离世多年以后,还温暖着我,使我眼湿。简单,而有丰沛的爱。平常,而有深刻的心。这是母亲给我的*美好的遗产,她的一生充满简单生活的美,美在自然,美在简单,美在含蓄。我的文学,也希望能不断地趋近那样的境界。洗去了一切的尘埃,我带着淡淡的硫黄香气下山,摇下车窗,让山风吹拂脸颊。山风温柔无语,带着无可言说的芬芳穿过来、穿过去。山樱的红,枫叶的橙,茶花的白,也随山风迎面。“天寒露重,望君保重。”我轻轻朗诵着母亲的话语,感觉这句话就可以供养天地。感觉,在遥远的、如梦的、不可知仙境的妈妈,也能微笑垂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