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美在自然》蔡锺翔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美在自然》蔡锺翔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蔡锺翔,男,1931年生,江苏吴县人。195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并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顾问。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和古代美学研究。著有《中国文学理论史》(五卷本,合著)、《中国古典剧论概要》等。

【编辑推荐】

《美在自然》分上、下两编:上编考察自然论从哲学到美学、从萌生到发展的历史轨迹,厘清了文艺自然论的几个阶段;下编主要是对“自然”作为*审美理想的地位和“自然”的美学内涵展开逻辑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论中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此外,还探索了“自然”的制约因素,说明“自然”并非神秘不可捉摸,辨析了与“自然”相关的某些范畴,显示范畴之间的亲缘关系。全书力求对“自然”作出准确的现代诠释,一切以翔实的资料为依据,不作悬想和臆断。

【名人的书评】

《中国美学范畴从书》汇聚了蔡锺翔、陈良运、涂光社、袁济喜等诸多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和而不同”的学术自由精神,融会中西,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与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锐见。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及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美在自然的书摘】

第一节老庄论“自然”

“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晋人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见《晋书·阮瞻传》引王戎语),以名教与自然为儒、道之分界。

钱锺书先生曾辨析以“名教”专属儒家之不确。?但说“老庄明自然”是大体不差的。《老子》开卷即言“道可道,非常道”,但实际上还是作了表述,作为最高范畴的“道”的本质归结为“无”,为“自然”,“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一语,将“自然”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先秦诸子中,儒家讲“与天地合其德”(《易·乾·文言》),兵家讲因势利导,也有顺应自然之义,但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标榜“自然”,并以“自然”贯串全部学说的,唯有道家。

老子所谓“自然”,也就是“无为”,但“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却能够做到一切。“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老子·七十三章》),自然界即是“黯然谐合”(王充语)的,人也应该效法天。老子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政治,提出他的治国方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以无事取天下”(《老子·五十七章》)。这当然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然而在“苛政猛于虎”的时代提倡不用烦苛的政令、严酷的刑法而治理天下,未始没有合理的因素。老子把统治者分为几等:“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好的统治者,民众仅仅知道他存在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他领导大家把事情办好了,但百姓们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理应如此的,不必归功于他。而统治者本人便是“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七十七章》)的“圣人”,他不居功自傲,也不想表现他的才能。因此,让人民拥戴他、赞美他的君主还是次一等的。老子大概认为太古时代的部落领袖就是这样的典型,他的政治理想是开倒车的。但是,后世有见识的帝王,也曾部分地吸收了他的“清静无为”的主张,在大乱之后,实施比较宽松的政策,与民休息,即在治世,也注意轻徭薄赋,防止过分地扰民,老子思想发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老子哲学的最有价值的精华还在于他的强调顺应自然,所谓“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辅”是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而“为”则是违逆客观规律,将主观意志强加于万物。《老子》全书都在探索自然的规律。“道”这个概念,除了“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本体含义之外,还有一重含义,即宇宙的根本规律。那么,也可以说老子之学的最终归宿乃是“自然”。

老子的自然论在庄子哲学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庄子也像老子一样以“自然无为”来解释道本体:“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他也认为天道是自然无为的。在《天运》篇中问道:“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天地日月都在那里自然而然地运行,并没有一个有意志的上帝或造物主在主宰它。“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知北游》)自然是不得不然的客观必然性,也就是“道”。庄子也指出至人(或圣人)都是法天道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夫水之于汋(水之自然涌出)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田子方》)因此,庄子也向往原始社会的无为而治:“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称赞“至治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如树枝无心而在上),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天地》)。以上诸如此类的论述,基本上是老子思想的复述。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美在自然》蔡锺翔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