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走出“漏斗”之困》张吉刚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吉刚,1958年出生于湖北随州,现居广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广东文化学会理事,无门派文化学者。自幼草鱼“漏斗文化”侵扰,长年在信念与现实、有限与无限的落差中追寻“坚守底线,掌控无限”的人生路径。代表作有《世说心语》《别做聪明的傻瓜》等。其《漏斗探底》一文开启了中国道德文化研究的新境地,相关文论常见各大报刊。
本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以道德底线问题为主题而创作的69篇哲理散文,全书分为九章,以“漏斗”这一形象贯穿始终,比喻人们道德底线缺失的状态:“漏斗”底部缺失,导致没有承托,“往里面装再多的东西,也会落空”,甚至可能流入“暗箱”;各章分别从不同角度捕捉社会现实中道德底线缺失的“漏斗”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对当下道德文化生态进行了破皮入里的透视诊断,指出种种不善或不道德的问题多源于底线缺失;而底线是人们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们*基本的担当,底线丧失,会导致人们欲望泛滥,行为失范,*终导致全社会的损人不利己的恶性循环。在对于“漏斗”现象究根问底的同时,张吉刚在诸多篇章中提出如何用底线托起正能量、如何以底线管控人生的智慧、如何以道德底线驾驭人生未来等理性思考和构想,试图为人们走出“漏斗”之困寻找光亮和出口。
《走出“漏斗”之困》关于社会道德的深刻思考是严肃的,能够引发读者深思的。这本书如同一杯苦丁茶,刚开始接触时是艰涩的,慢慢深入细细品味才能感觉到回甘。以岁月与磨砺写就的书,才能散发出这种思想的醇香。
自序圣奥古斯丁有句名言:“上帝要我道德高尚,但我做不到。”做不到怎么办呢?那就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地唱高调、装君子、扮圣贤、拉着虎皮做大旗?境界无上限,道德有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也不一定人人都能达到;但底线人人都不能缺失。因为底线是道德根基,是做人的根本,一旦失守,就会欲望泛滥、行为失范。无论是自我管理,还是社会管理,都应首先管住底线。管理*终都要落实到对人的管理,管人*终又体现在对人行为的管理,行为*终又离不开对道德底线的管理。为什么我们总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呢?一管就死,是管理没有边界,使有限的底线深陷无限的泥潭,从而导致死水一潭。一放就乱,就是一放全放,连底线都放弃了,必然会乱象丛生,犹如断了线的风筝,失去掌控,必然会栽跟头。二者的问题都出在底线上。道德管理也是如此。管住了底线,就会活而不乱。疏于底线而追求无限的“高大上”,管理必然因高蹈无限而空泛。为什么我们经常从一个*走向另一个*呢?正是不懂得底线与上限辩证法的统一点在哪儿!看到高官纷纷落马,便想起“底线系安危”;看到“仁义之邦”的民族自信一路跌落,便让人反思“追高、贪大、求全”式的说教为什么中听而不管用。究根问底发现:底线丧失是造成道德大厦摇摇欲坠的病根。2012年笔者在《云梦学刊》第3期刊发了《漏斗文化探底》一文,着眼于“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从人们“逐万物而不返”到信仰丢失,从底线危机到道德乱象,从“两面人”风行到潜规则盛行等,提出构建道德底线的四项基本原则,即:舍高就低,平实抓地;化繁为简,简明易行;自下而上,大众认同;扎根日常,具体可鉴。笔者还从“诚信不可违、他人不可欺、恩德不可忘、廉耻不可丢”等方面,试图为“漏斗文化”筑底补漏。底线系安危。一个民族道德大厦的根基是否牢固,“仁义廉耻”的支撑在底线;一个民族道德出问题,大多出在底线。底线丧失导致制度形同虚设,底线缺失导致行无根基。所以底线危机是道德危机的根源,拯救中国的道德文化,必须从底线入手,加固底线,划出边界,开出人人不可为的负面行为清单,高悬扬善惩恶的利剑,形成违者难辞其咎的高压态势。乱象之下,自有天意镇妖魔;危局之中,急需正义扭乾坤。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上下风声雷动、刀光剑影;壮士断腕、猛药祛疴、刮骨疗伤、“老虎”“苍蝇”一起打、开弓没有回头箭等,将反腐进行到底的誓言,字字万钧,犹如一颗颗重磅炸弹,炸得大小腐败分子横飞丧胆。于是,直面问题的“零容忍,全覆盖”,直击文化本质的核心价值观,直落底线的党内各项“禁令、条例、准则”相继发力,辅之以巡视问责追责的利剑高悬,心存侥幸者个个闻风丧胆,党风政风民风社风为之焕然一新。从底线思维到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伴随一系列的“保底、兜底、托底”,党中央治党治国治军的智慧不得不让世人为之叫绝。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决战中,我们党终于从“四大危险”中完成了“惊险的一跳”!中国人不缺智慧,就怕没有底线。智慧和聪明常常因底线丧失而变得伪善和卑鄙;底线丧失,真善美就会变成假大空。道德文化若底线缺失,再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也会落空,甚至会演变成厚黑学和黑色智慧。底线决定善恶。底线的宽、松、软,导致道德说教长期停留在“表面化、概念化、神圣化”的半空盘旋。笔者用人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无底“漏斗”,来比喻那些道德空心化所带来的“假大空”“两面人”和潜规则的问题。其实,*同志是*早*彻底直击儒家传统道德文化底线的人,一部简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便保证了一个军队乃至一个政党的性质。阴阳割昏晓,底线辨人妖。底线上下,如同阴阳、善恶、正邪、真伪、人妖的分界线—习惯于阴沟划船的人,总喜欢暗度陈仓;习惯于浑水摸鱼的人,总希望水越浑越好;习惯于暗箱操作的人,总是对潜规则乐此不疲……人间正道是沧桑!无论不善者如何变异、变种、变着戏法戏路,只要把底线扎牢、红线划清、后门堵死,关闭一切通向不善的旁门左道,即可将人们的行为归向向善的正道,万众的聪明才智即可朝着向善的方向汇聚蓬勃向上的正能量。
前言有人说,不懂得“漏斗文化”的玄机,便读不懂中国社会。本人却认为,没有做人行事的道德底线,中国就没有真正受世界尊重的强大。人走向社会来到职场,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漏斗文化”的困扰—有的为此纠结,有的为此失落,有的深感无奈,有的陷于其中随波逐流……漏斗,倒金字塔状,上宽下窄。一种是没有底,无论往里面装多少东西,都会流到另一个器物里,如同那些时刻都想着把公利转为私利、把他人利益窃为己有的人。另一种形状同样但体形较小,并且底部装有一层纱布,仿佛将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过滤开来。如果把道德文化喻为一个庞大的漏斗,前一种是没有底,一是看上去似乎里面装有很多东西,其实是空的;二是往里面装再多的东西,*后都漏进到另外一个地方。后一种是一层用于过滤的纱布,一是存不了东西;二是过滤的是精华还是糟粕,全凭实用主义者的取向。没有底线,则无敬畏;无敬畏,则无禁忌。由底线丧失引发的道德危机便由此而产生。为什么人们总是感叹社会的水太深呢?因为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一旦丧失,社会就变成了一个无底洞,水就变得深不可测。但对于热衷于玩潜规则的人来讲,水越深便意味着他们大显身手的机会越多;对于敬畏良知底线的人而言,恐怕大多一直会站在商海或宦海的岸边眼热心颤、望洋兴叹!道德危机为什么在当今表现得如此之深广?原因恐怕在于,传统的道德伦理早已被“破”了,但想“立”的东西又没有基本的根基。半个多世纪以来,全民的伦理学基础教育普遍缺失,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除个别直接相关的专业外,其他大都没有开设伦理课,仅由“思政课”取而代之。伦理学所涉及的*基本的问题范畴和理念,大多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底线原则问题,诸如:善与不善、人性与德性、正与邪、平等与歧视、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公平正义与否等。这些基本常识,不说普通百姓,就连众多的领导干部也没有多少在心中扎下根来,常常因一鳞半爪或一知半解而应声附和。心中连*基本的伦理概念都没有,又怎么懂得去坚守*基本的道德底线呢?又怎么能懂得为官做人*基本的规矩呢?这恐怕正是出现危机的真正根源所在。往日那段令万众揪心的德风、令全党不安的“四风”,使人们再一次将目光聚焦到对道德文化的追根问底上来。近两百年来,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文化的论战愈演愈烈,褒贬不一,让民众时而警醒时而犯困,时而自信自豪时而又自卑自贱,时而奉之若神时而还想将它“打翻在地,还要踏上两只脚”!当国门大开、市场放开,饱受饥饿之苦的人们犹如久困在围栏之中的“饿狼猛虎”,刹那间倾巢出动,一泻狂奔,向特区、向沿海、向一切有机会改变命运的地方杀去。一时间,人带人、人聚人,天苍苍、人茫茫,风起潮涌为钱忙!在“有钱就是硬道理”的观念支配下,各显神通。于是,“家天下”道德文化断线失声,“君子道德”因长期背离“为官为人”的道德底线再一次陷入“漏斗文化”的乱象—有的人在一夜暴富之后蒸发,有的人在辉煌一时后跌落;有人在名利冲突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不少人却在底线的岸边笑看潮起潮落!似乎每一个人一踏进社会的大门就会面临形形色色的“漏斗”情形为之所困扰—不少人不是在“漏斗”中迷茫,便是在“漏斗”中消沉,或是被“漏斗”困其一生。信与疑、醒与困、爱与恨……全在怎么看待、怎么对待与怎么取舍!德性是分辨正与邪的照妖镜,政德是德治的北斗星。权力欲、私欲、色欲是政德的三大敌人。政德不正,私德公德就会乱象环生。所以,我们需要以“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来立政德。明大德,在于管好原则立场和方向,不背叛党的信念和信仰;守公德,在于管住为官用权的操守和行为,不被个人欲望所绑架;严私德主要体现在管好自己的亲人、友人和身边人,防止被其“拉下水”。“三德”的底线是:不背叛、不偏向、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始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牢记“堤溃蚁穴,气泄针芒”的古训。问题始于底线,对策来自问题。本书正是本着“底线思维、问题导向”而来,从底线思维到底线管理,试图从道德文化探底,来反思底线在德治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