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读者文摘精华》宋娜燕飞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宋娜燕飞,自由撰稿人,相信生命在于寻找和发现自己,喜欢体验自己好奇的一切,纵容自己慢慢成长,慢慢完成梦想。曾在《读者文摘》等书刊上发表多篇作品。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通过与音乐相关的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些有音乐相伴的如歌岁月。在这些故事里,音乐治愈了创伤,音乐承载着甜蜜,音乐鼓舞着梦想。
年华似水,匆匆一瞥。多少岁月,轻描淡写。有音乐陪伴,我们不再惧怕无涯的孤单;有音乐相随,我们会将有限的生命过得更加精彩!
序
母亲是个泡在苦水里的人。没有担当的丈夫、苛刻严厉的婆婆、刁钻计较的妯娌,这些足以让当时才十九岁的新媳妇每天以泪洗面,而那种困顿的境遇在她生下我之后一度跌至最低谷。我是个女孩,被重男轻女的奶奶嫌弃的女孩。父亲作为最小的儿子向来最是听从自己母亲的话,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家里大部分的时候只有母亲一个人操持的身影。她种田、喂猪、卖菜,还要整理家务、做饭、给我喂奶、换尿片……一个倔强、坚强的女人,宁愿沉默地埋头苦干,也不愿哭泣着抱怨牢骚。
这么一个命苦的女人喜欢听歌,尤其喜欢邓丽君的甜歌。邓丽君那悠扬的温柔嗓音,似乎寄予了母亲那少女的绮思和对生活的憧憬。彼时还在襁褓的我,每次夜哭都会听到母亲的哼唱“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母亲的歌声似乎有一种魔法,听她说我每次都能很快安静下来听她唱歌,直至在她怀里睡着。
后来,我长大一些了,就被母亲用一种婴儿布背篼绑在后背上,跟着她一起下地。她弓着腰,一起一伏地锄地。有时我有点吵闹,她就轻轻地晃晃伏在她背上的我,然后给我唱“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或是“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清灵的歌声随着母亲起起伏伏的背填满了我整个童年。
再后来,我上小学了。母亲还是那么劳碌,日出之前做好我的早饭和便当就出门了,等我放学回来她还在地里劳作。那时候,我就自己写作业,然后洗碗、挑水,把力所能及的家务做好,再煮好饭等母亲回来炒菜。我在做家务的时候,也习惯像母亲那样哼着邓丽君的歌,带着懵懂天真,自得其乐。
1995年,邓丽君逝世的消息震惊全国,在那个没有发达网络的年代,连在偏僻乡村的母亲都知道了。她有好几天都心情低落,也再没哼唱邓丽君的歌,只是一遍遍地放着邓丽君的卡带,听着那甜腻的女声无忧地唱着“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人生几何能够得到知己?失去生命的力量也不可惜……”
现在,母亲老了。可她依然爱听邓丽君的歌。还记得我第一次给她买智能手机的时候,她本来是坚决不同意的,“已经有个手机了,干嘛还要买。那个要用手划呀划的,我用不来……”絮絮叨叨的就是不同意。“这个容量大,可以下载很多歌,拍很多照片,你那个手机空间太小了。”母亲听了后,终于犹豫地答应了,说:“那我这个手机里存的歌也可以弄到新手机里面去吧?”她的旧手机没有内存卡,只能装两首歌,《甜蜜蜜》和《我只在乎你》,从她用手机开始一直存留至今。“可以的,还可以下载很多其他的歌。”我对她说。“那你再帮我下几首邓丽君的歌吧,《又见炊烟》《南海姑娘》《在水一方》……”她如数家珍般地报出一长串邓丽君的歌。
年华已逝,音乐留存。那些音乐铭刻着我们的记忆,愉快的,悲伤的;承载着我们的故事,圆满的,破碎的……直至多年后,再去听那一首首有故事的音乐,心中总会涌起怀念和释然,似乎在那些歌声里,过去的一切苦痛达成了和解。我很庆幸那些歌长久地温暖着我的母亲,让她能在坚韧地与苦难争斗后,听着那些歌,脸上漾起微笑。我也庆幸自己同样爱着那些歌,并在那些歌声中向过去问好,进而获得一种更为坚定的力量。
一首歌,唱着唱着就到了结尾;一辈子,走着走着就到了尽头。你们会如何聆听那首心底里的歌呢?以沉默?以眼泪?希望我们的故事可以给你带来感动的共鸣,送去前行的动力!
第一章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从生命伊始,到叶落归根,亲情是我们一生的羁绊。年轻的时候总是嫌父母唠叨,如今却只想听爸爸妈妈的话。知你无言的牵挂,懂你思念的无涯。如今你已霜染青鸦,鬓斑白发,成功的脚步要如何才能追赶上你老去的速度?只恨余生太短,只怪亲情太重。愿用有限余生,酬报无尽之恩。
读者文摘精华(原创女生版):我以一首歌,温暖你的人生
第一章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就护送你到这里,一路小心
清君侧
每一个女孩在爱情里都是公主,期冀着那些关于王子与白马、承诺与永恒的爱情故事。而每一个父亲都是默默守护公主的侍卫。当公主穿越重重阻隔,遇到了命中的王子后,侍卫便可以功成身退了。他把忧虑和不舍藏在身后,把祝福轻轻放在公主手上,看着公主和王子牵手离开的背影,心中默念:一路小心。
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前世情人,上一世没有宠够,这一世,便成了掌心里的公主。如果在芃芃(pénɡ)面前说这句话,她估计会爆炸。在她看来,女儿绝对是父亲前世的债务人,上辈子欠的钱没还上,这辈子继续被追债。
关于芃芃和她爸爸,真可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仿佛两个属性完全不同的人强行被血缘关系牵扯在了一起。而这种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芃芃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当芃芃还是一个胚胎的时候,她爸就给她想好了名字,芃芃。出自《诗经》里的句子“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可这个看起来很美的名字却没有给这个名字的主人带来应有的自豪感,因为实际上,她从小到大都被叫作“凡凡”。芃芃非常感谢《太子妃升职记》,因为这部剧火了之后,其中的人物“张芃芃”让大家认识了“芃”这个字,就没有人再叫她“凡凡”了。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只要别人一叫起她的名字,听到的人总会在脑海里闪过两个“鹏”字,然后脑补出一个彪形大汉的模样来。因为这个原因,芃芃讨厌极了这个寓意美妙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又是爸爸给取的,于是芃芃便将一腔怨气都撒在了爸爸身上。这是这对父女间的第一个矛盾点。
芃芃两个字本身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而芃芃也“不负所望”,长成了一个野草般的女汉子。但女汉子属性显然不符合芃芃爸爸的期许。芃芃的爸爸是一位杂志社的编辑,他在工作之余也会给各地的报刊写写稿子,算是个业余撰稿人,年轻时候是个文艺青年,现在是个文艺中年。他希望女儿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做一个安静、有艺术气息的女孩。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不羁放纵爱自由的女儿。这是这对父女间的第二个矛盾点。
除此之外,芃芃和爸爸还有各种各样的矛盾。看什么电视、穿什么衣服、饮食口味、本科志愿……大到人生方向,小到生活喜好都相差十万八千里,两人怎么看对方,怎么觉得不顺眼。
芃芃的爸爸深谙“爱到深处自然黑”这个道理,芃芃是他永恒的创作主题。虽然说起来,“我爸是作家”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可要是自己从小到大的所有糗事都被白纸黑字登在报刊上,被全国各地的人看到,这种感觉可一点都不“高大上”了。
芃芃向爸爸抗议过很多次,可每次的结果都是抗议无效,隔一段时间,又会在报纸上看到爸爸华丽丽的笔名下,缀着自己那些灰溜溜的事迹。而当芃芃抱怨的次数过于频繁的时候,爸爸总是晃着手里的一沓稿费单,斜睨着芃芃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我的生活全是你,我不写你写谁?”
在芃芃和爸爸互相呛声互相嫌弃的时候,是没有温柔的女主人出来站队的。因为这个家没有女主人。芃芃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身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芃芃三观很正,这都是爸爸的功劳。
虽然很不想承认,不过芃芃的心里很明白,爸爸是爱她的。这个有些酸腐气息的文人,硬是摆脱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帽子,努力用笔下的一字一句为她换来更好的生活。他的双手不仅能写出一篇篇故事,还能洗衣、做饭、收拾房间。所以芃芃这些年的生活,并不像多数单亲家庭的孩子那样糟糕。
后来,芃芃去了外地上大学。再后来,她的生命里出现了第二个爱她的男人,更确切地说,是男生。和大部分的校园恋情一样,他们一起上课也一起翘课,一起消灭孤独,一起制造误会。跌跌撞撞,兜兜转转,就这么哭着笑着毕业了。
校园恋情的结局像一个赢面不大的赌注。赌注是未知的前途以及家庭的牵绊。芃芃的老家在“包邮地区”,她的男朋友小宇总喜欢拿这个调侃她:“江南女子不是温婉如水的吗?为何那灵山秀水也会养育出女汉子?”而芃芃每次都会毫不犹豫地回击:“你们黄土高坡果真养育出了你这样的糙汉子。”
在两年多的恋爱里,神经大条的芃芃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直到毕业了才突然发现,毕业就分手这个铁律从天而降,横亘在了她和小宇之间。
由于家里不是很富裕,芃芃大学时期很少回家。四年背井离乡的大学生活让芃芃对家乡甚是想念。只要一张车票,从苏州到南京,三个小时,就可以站在熟悉的土地上。而现在,几千里(一里为500米)的距离让芃芃畏惧了。
芃芃和小宇都是独生子女,而小宇的爸爸操劳大半辈子办了个公司,如今身患重病,等着他毕业回去继承家业。而芃芃的爸爸虽然说给芃芃最大的自由,让她去想去的任何地方,可是芃芃心里终究放不下和她相依为命了二十多年的“冤家”爸爸。
犹豫得太久,嫌隙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了这对面临分别的情侣之间。小宇最终离开了这座城市,而芃芃也回到了家乡。失恋后的她没有找工作,而是整天躲在家里看韩剧。为什么这么多年才发现自己泪腺这么发达呢?她看着屏幕上生死相依的爱人们,不明所以。
芃芃的爸爸看到她这样的状态,居然出人意料的平静。他每天正常上班下班,只是把做饭的任务交给了赋闲在家的芃芃。一起吃饭的时候也不理会芃芃凄凄惨惨戚戚的深情,自顾自地吃完,把碗一推,做自己的事去了。
就这样过了一个多月,有一天正吃着饭,芃芃突然开口说:“我要去甘肃。”芃芃的爸爸在愣了两秒之后,继续吃他的饭,从牙缝里挤出一句:“去吧。”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芃芃就这样站在了传说中的黄土高坡上。没有想象中的黄沙漫天,也没有想象中的沟壑遍地,这座城市的风貌很令芃芃惊喜。不过这惊喜在她见到小宇之后就被眼泪取代了。不要误会,并没有出现千里迢迢跑来见男友却发现男友身旁另有佳人的戏码,这眼泪是两个曾经相爱的年轻人一见泯恩仇之后的自然产物。
相爱的人,如果有一方愿意妥协,另一方愿意用余生弥补你的妥协,那么两人离天长地久就更近了一步。而现在,芃芃选择了妥协。
为了爱情背井离乡、远离亲人,需要多大的勇气?芃芃没有计算过,她觉得单凭自己的勇气是不足以支撑的。真正给她动力的,是芃芃爸爸那篇发在青春杂志上的小说。
那家杂志是芃芃从小看到大的。芃芃没有继承爸爸的文艺细胞,太不喜欢看书。唯独这本杂志里的青春校园小说特别合她胃口。芃芃的爸爸虽然无奈,但这毕竟是芃芃唯一的阅读爱好了,于是从初中开始便每年订阅。芃芃大学期间每次回家,都会把囤积了好几个月的杂志一期不落地看完。芃芃的爸爸是写散文和杂文的,主要发表阵地是报纸副刊和生活类、文艺类杂志。而他却写了小说,还是青春小说,并且发在了芃芃从小看到大的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