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你许我的未来呢》陈美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陈美华
笔名芳原。女,汉族。生于广州。广东省《南方日报》文化体育新闻部主任编辑。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已发表诗歌、散文、传记等数十万字,作品见刊于《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作品》《南方日报》《青春》《北京文学》《花城》《滇池》《特区文学》《羊城晚报》《鸭绿江》等报刊。已出版个人诗集《邂逅天使》。
本书是诗人、画家陈美华的诗画集。书中收录了其65幅国画花鸟作品,配以作者近年来较有影响的抒情诗作,以画册的形式呈现,*后一部分附上诗歌评论。作者的诗,游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用笔舒放精到,表达了飘逸、恬静的神韵,作者擅长自传统中汲取滋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在注重心灵倾诉的同时,又不失细腻的刻画。作者近年醉心花鸟国画创作,画作以优美的艺术语言,传达了女性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主旨。
陈美华的诗,游弋于古典与现代之间,用笔舒放精到,表达了飘逸、恬静的神韵,作者擅长自传统中汲取滋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在注重心灵倾诉的同时,又不失细腻的刻画。作者近年醉心花鸟国画创作,画作以优美的艺术语言,传达了女性与自然和谐相融的主旨。
序一|笔有幽情幻有真
黄天骥
刚刚完成《牡丹亭创作论》的书稿,我赶紧打开《你许我的未来呢》细读。清词丽句,深情幽韵,读着读着,忽然在脑海里,又朦朦胧胧地呈现出杜丽娘的幻影,仿佛又听到她低吟浅唱“袅晴丝吹来闲亭院”的余音,看到她舒徐地招展舞袖的背影。汤翁戏曲的妙曼,和美华同学诗画的幽婉,竟在我眼前模糊地叠印。
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次美华在中山大学的舞台上,表演吉卜赛舞蹈《流浪者之歌》。红裙飞动,激情奔放,就像一朵迎风开放的花,一团滚烫炽热的火。我以为她一定是位活泼好动的学生。可是,在平常不多的接触中,我却发现她举止娴雅,性情沉静;听课时或托腮凝思,或低头速记,和在舞台上奋袖如狂的风格,截然不同。
大学毕业后,她和辛磊同学一起,有好几次回校探望。辛磊问我对粤商和广州十三行的看法,和我畅谈他创作《大清商埠》的设想。后来,这部长篇小说出版,饮誉文坛,他俩又一起到中文堂办公室,把这部三大卷的成果,送给了我。每次来访,性格沉毅的辛磊,话匣子一开,兴奋时滔滔不绝;美华则只坐在一旁,静静地聆听,浅浅地微笑,甚至一言不发。我想,舞台上的美华,和日常生活中的她,似乎是两个人。
这几天,细看美华的诗画合集,竟又发现,她的诗、画风格,则是炽热和幽婉的结合体。不过,“这一个”陈美华,无论是诗笔、画笔,表现出来的意象,是默默的含情,幽幽的韵致,是细腻流畅的格调。但是,在诗、画里面,却又蕴含着一颗火热的心。它像幽蓝色的火焰,像燃烧着的煤球,你看不到它在冒烟,但你分明感受到它的烘炙和滚烫。于是,我深深感到,美华作品的风格,是幽婉和热情的结合体。就这一点而言,难怪我刚放下了论述《牡丹亭》的笔,心头上就涌出那幽情缱绻而又内心炽热的杜丽娘形象。
在20世纪50年代,我也读了不少新诗,也学写过新诗。当时流行的马雅可夫斯基体、田间体,那激烈的感情,像战鼓点般的节奏,曾让我心仪不已。但不久又觉得它像横排的散文,过于直露和喧闹。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同学也送过一些“朦胧诗”给我阅读,我也欣赏它新奇的想象和美丽的辞藻,但往往又茫茫然“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只能像猜谜般胡思乱想。我觉得,如果完全抛弃我国自古以来诗词的优良传统,诗歌要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实在是不太容易的。
从先秦到近代,在一段很长时期中,诗歌创作,一直居于文坛的主流。在它悠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今天我们的诗歌创作,有两点*值得重视的启示。首先是注意格律。所谓格律,无非是要求诗歌作品应具有音乐性。我们知道,汉语属汉藏语系,每字规定有一定的声调和韵母。在诗歌的形式上,就有了平仄和押韵的要求。至于所谓“平仄”,其实质,是要求重视诗句语言的节奏美,它是构成诗歌音乐性的重要部分。在今天,我们的新诗创作,不必要求照搬传统诗词的模式,不必以模式捆束现代人的思想。但是,注意语言的音乐性,让读者读来朗朗上口,也是必要的。而诗歌语言的音乐性,无非或者表现在语言的节奏起伏跌宕,或者表现在句末一字韵母的近似齐一。我想,新诗创作,只要注意其中的一点,便可以有助增加作品的美感。
当然,美华的诗作,大多没有押韵,但诗句的节奏,悠扬清晰,这依然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诗句的力量。在新诗创作的领域里,有些诗人,也有过这样的尝试。例如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也没有押韵,读起来依然有抑扬顿挫的效果。美华的诗句,长短适中,语言的节奏点,有轻有重,像:一朵牡丹/漂洋过海而来/带着异国的芬芳/如雪晶莹/清凉了一整个羊城酷夏。(《一朵牡丹》)它让人感到音节像行云流水般铿锵有致,韵味
悠长,分明带有动感的音乐美。注意创造意境,是传统诗歌创作对我们更为重要的启示。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具有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在美学上,注
重情景交融,亦即注重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结合从而产生的意象。在意象的基础上萌生的意境,则是诗词创作的*水平。意境,是司空图所说的“景外之景,象外之象”;是司马光说“使读者思而得之”获得的感知。换言之,诗词作者如果能在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基础上,诱发读者进行再创作,就能获得意境。显然,能把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受体结合起来,这应视为诗歌创作*值得称道的地方。
美华画的是具有写意性的国画;她的诗,也是吸取了古典文学滋养,抒写现代人生活和感情活动的新诗。且不说她有时直接以诗词中的名句入诗,像《出位》中的“暗香浮动”“绿肥红瘦”;有时,她吸取了名篇的诗意,像《口红》的“红消香断花开尽,为谁憔悴有谁怜”。更多的时候,像《香云纱》《小榄》《圆明园》等篇,美华在抒发感情时,又浓浓地吮嘬了古典诗词的韵味。
《你许我的未来呢》是美华写得*意境的佳作。无疑,这是一首情诗,是初恋少女情怀的抒发。她半是忐
忑,半是甜蜜;既有依恋,又有憧憬。诗人细腻的笔触,似乎是轻灵地却又是深挚地抒发少女的内心世界。在诗里,她影影绰绰让读者看到有一个鲜明的形象,像说“从众生的模糊里浮现/你的面容/清晰而坚定”。像写少女期待着有一天“当相濡以沫的白发在晚风中交织/携手看落日黄昏的温馨/将洗去时间的忧伤/你抬起不再年轻的手/拂去我脸庞的发丝/那俯首凝视的温存/会是我今生*后的记忆”。在这里,诗人内心的“意”,与她眼前的“象”,融为一体。结合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此诗读起来更令人动容。但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对爱情的憧憬的时候,却让读者想得更深更远,感悟到这首诗,写的不仅仅是爱情,而且是表达出所有年轻的或不年轻的人,所发出的对人生、对幸福的希望与期盼。在美华笔下“许我一个未来”的“你”,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它可以让读者参与再创造,让读者在自己的心目中,想象出属于自己的“你”,并且扩展为期待命运之神能给予人们美好的未来。我认为,这首诗,有现代人生活的印记,有“象外之象”的意韵。所以,它被选入2015年度中国100首新诗之一,并不是偶然的。洒满全篇都是爱,《你许我的未来呢》中的每一首诗,每一幅画,都贯穿着爱的主题。美华用细腻飘逸而舒卷自如的笔锋,丝丝入扣地铭刻着对爱情、对亲情、对生活、对祖国真挚炽热的情感。她对所爱的人的思念、回忆,是那样深沉入骨,像《端午节的泪水》《午夜病房》等篇,读来催人泪下。在《父亲的青花瓷》里,*精彩的诗句,是写在那场“十年动乱”中父亲珍爱的青花瓷,被人打碎。劫后余灰,“多年以后/父亲用心血黏接起来的青花瓷/重新立在西式柜上/依然娉婷/但伤痕累累/筋脉交错/就像历史那沧桑满布的脸”。诗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父亲深情的记忆,对那段几代人共同经历过的历史的反思。此外,像《中山之“香”》和《黔东南,那一场梨花雨》等组诗,美华激情地描写祖国山河的美好。各地的风光,古老的传说,让她在心底泛起爱的涟漪,也让读者感受到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爱的温馨。读着美华的诗,我仿如看到一幅幅清丽恬静的仕女图;而看到美华的画,我又像看到一首首明艳动人的抒情诗。记得去年她给我看了一幅写牡丹的画,那牡丹婀娜多姿,嫣红欲醉,它不就是美华心中的诗吗?我一时兴起,写了七绝回赠:
嫣红为瓣玉为魂,
笔有幽情幻有真;
展轴夜阑秋月老,
梦留心底莫留痕。
我只是学人,不是诗人。班门弄斧,只为记下看画的感受。现在,美华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出版,让诗与画交相映衬,这恰好能够更真切、更完整地表现出诗人的心灵世界,表现出她既婉约优雅又炽热真诚的性格。
美华的画作渐入佳境,诗作已臻成熟。祝愿她有更多的佳作,为诗坛艺坛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8年1月26日于中山大学中文堂
(黄天骥,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你许我的未来呢
你许我的未来呢
当浮云再一次呈现
心脏一如初见的那个下午
刹那狂跳刹那静止
日影缓慢爬动花砖地上有窗棂的回声
屋角的古董钟敲出铛铛的预言
从众生的模糊里浮出
你的面容
清晰而坚定
那是天赐的礼物吗
教堂的唱诗班以曼妙的童声
唱出了神的赐予
时间的藤蔓缠绕着穿过你我的掌心
开出各自的枝叶
风梳洗过的长裙
袅娜飘过岗顶树荫下的柏油路
那时河涌还清澈,水草丰盈
我隔着河涌望你
留下满眼绿色
有一个未来,属于你我
属于我们,你说
你将目光投向远方
仿佛指尖已触摸到
那片不可知的天空
我是那片天空下*的人儿
渺小却倍感温暖
我默默将碎花围巾搭上岁月的脖颈
泪水已然洇湿了欣喜
有一个未来,永远属于未来
今夜,台灯在衣橱的门上
投下任性的影子
我想起了那年的长裙
那条碎花的围巾
是否还在里面
安然无恙
那么,你许我的未来呢
当相濡以沫的白发在晚风中交织
携手看落日黄昏的温馨
将洗去时间的忧伤
你抬起不再年轻的手
拂去我脸庞的发丝
那俯首凝视的温存
会是我今生*后的记忆
你许我的未来呢
注:此诗入选2015年度中国100首新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