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林德荣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林德荣
福建省武平县人。1970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客座教授,新闻专业高级职称。曾任广东省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现在广东省委宣传部工作。已出版《可怕的顺德:一个县域的中国价值》《中国千亿大镇》《一个人的篝火》《社会的体温》等著作。
本书是林德荣几十年诗作的集结,全书分为在一首熟悉的歌声中回家、画布上爬满歌声、让我进入一个字、时间是我*的财产、阅读一枚落叶和泉水流淌的情怀六个部分。林德荣的诗不仅是致懵懂而单纯、多情而敏感的青春的记忆文本,更是献给母爱的灵魂颂歌,是作者一生*值得珍藏与传承的精神篝火。
与很多当代作家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聚焦时代变迁产生的乡土裂变不同,林德荣始终把故乡视为赖以永味的精神出发地和审美栖息地。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细致刻画,他既对故乡淳朴的人情充满赞美,又以悲悯凝视着故乡人对苦难的坚韧承担。他的故乡,既洋溢着人性的力量,又印证着生生不息的客家文化重量,从而使故乡成了一个具有心灵抚慰力量的精神领地。因此,林德荣不是在一般意义上书写家乡、赞美故乡,他通过对故乡的眷顾、回望和凝视重建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本书揭示了高度城市化背景下乡土远逝的焦虑和精神还乡的渴求
作者对故乡的眷恋通达人心、洞悉人情,不但指向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暮色晨曦、草木枯荣、牲畜生灵,更是指向于勤劳朴实的故乡人,特别是坚韧承担的客家女性
客与乡的诗歌辩证
陈培浩
海德格尔说过“诗人的天职在于还乡”,这个“乡”不是现实性的归宿,而是精神性的领地。现实的故乡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人不想回去,有的人想回而不得。可是“还乡”不仅是肉身回到故乡走一遭,“还乡”是把故乡建构成一种面对世界的精神资源。所谓“记得住乡愁”不是要做一个愁肠百结的现代人,而是不管现代的景观如何深入幻化,始终做一个有故乡的人,一个有精神领地的人。
问题在于,精神还乡对于现代人并非易事。古代士人,或游学四方,或仕进他乡,不管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朝堂官人可以告老还乡,乡野秀才也可落叶归根,故乡如明镜,等待着游子归来时将他们揽入怀中。可是当现代性发生之后,故乡迅速成了不够现代的所在,知识精英回首故乡常带着复杂的情绪。鲁迅带着现代的知识和眼光重新打量故乡时,便产生了一种深深的喟叹和精英的俯视;沈从文虽无限眷恋并歌唱他的“边城”及其美好人性,现实人生却是宁做北平穷学生,不做湘西阔乡绅。故乡对现代作家来说真是意味深长、一言难尽,故乡写作也成了近年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重要现象和征候。不管是阎连科的“丁庄”、梁鸿的“梁庄”、雷平阳的“土城乡”、黄金明的“凤凰村”、徐俊国的“鹅塘村”书写,还是黄灯等人的博士还乡记,都在折射着“故乡”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分量。
故乡写作异彩纷呈,林德荣的诗集《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却有着自身独到之处。与很多当代作家从社会学、人类学视角聚焦时代变迁产生的乡土裂变不同,林德荣始终把故乡视为赖以永味的精神出发地和审美栖息地。通过对故乡风土人情的细致刻画,他既对故乡淳朴的人情充满赞美,又以悲悯凝视着故乡人对苦难的坚韧承担。他的故乡写,既洋溢着人性的力量,又印证着生生不息的客家文化重量,从而使故乡成了一个具有心灵抚慰力量的精神领地。因此,林德荣不是在一般意义上书写家乡、赞美故乡,他通过对故乡的眷顾、回望和凝视重建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原乡。
有必要深入谈谈林德荣故乡书写的精神内涵。首先,它以从未离开的故乡之心,揭示了高度城市化背景下乡土远逝的焦虑和精神还乡的渴求。且以诗集总题为例,《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我感兴趣的是诗人面对青蛙那种亲人般的姿态——“我在你的歌声中走出山村/走进有霓虹灯的都市/而你从来没离开过家乡/没离开过祖先的家园”,我进城,你守乡,阔别已久,今夜重逢,一切竟然熟悉得就像从未离开,因为我们可以用蛙声交谈。此处蛙声隐喻着故乡语言,走进城市的游子如果有一天对蛙声感到陌生甚至聒噪,这意味着他的心跟故乡已经隔膜;可是归来的诗人却像从未离开一样,“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说的是,诗人依然跳动着一颗故乡的初心,因为青蛙的“歌声已经刻进了我的人生”。1991年,当林德荣写作《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时,他是因为眷恋故乡而写;今天,在中国城市化程度愈来愈高的背景下重读这首诗,却有着新的意味。众所周知,媒体和科技正在创造鲍德里亚所称的“拟象”世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实。当微软程序小冰已经可以写诗的时候,很多孤独的城市人宁愿和某个聊天程序谈一场虚拟的恋爱;当环境的恶化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的当下,我们每天在屏幕里看到的美景远远多于实际生活中的美景。醉心生活于拟象世界的人们是没有故乡向往的,于是也丧失了来自故乡的精神养分。可是在拟象日益成为一种超级现实的背景下,一声真实的蛙声的精神重量比之过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有多少人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一声真实的蛙声了,更别说用蛙声交谈,他们倒是每天在手机上玩“旅行青蛙”。所以,在今天的背景下,出一部叫《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的诗集,它或许寄寓了诗人以故乡之真疗救拟象之幻的良苦用心。
其次,林德荣的故乡书写是一种通达人心的写作。洞悉人情、体恤人心的写作才能让人动容。林德荣对于故乡总是充盈着无限的记忆和深情,这种深情不但指向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暮色晨曦、草木枯荣、牲畜生灵,更是指向于勤劳朴实的故乡人,特别是坚韧承担的客家女性。他惦记那位卖豆腐的女人的吆喝声,“而你是在我梦中/拉亮了灯光”(《卖豆腐的女人》)的人。他念兹在兹的其实是这些普通客家女性米粒般平凡的日子背后不为人知的酸楚,“男人出远门了/她们挑起生活的担子//她们种下作物也种下思念/此时,山歌成了田埂/让劳累的女人田间休息/山歌在空中轻盈盘旋/像护着家园一样护着作物//男人无法知道这一切/他们回来后/微笑在田埂上转悠/而田埂和作物始终缄口不言//一季,二季……/少女唱着山歌变成母亲/母亲唱着山歌悄悄消失”(《客家女人》)。这里既悲悯其苦楚,又申表其坚韧,节制的描写中饱含着深沉的情感。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作为男性,却能转而体恤并同情女性的伟大承担。事实上,对女性的赞美乃是各国文学皆有之传统,但是大多只有赞美而没有体恤,这种赞美不过把女性牢牢锁定在那个奉献者的位置上。林德荣的诗,贵有真切的同情心。对于客家女性,他既表彰其德,更悲悯其苦。不能理解人心受苦的诗歌,终究是空心而无力的;反过来,诗歌一旦通达人情,自然也就直指人心。
再次,林德荣的故乡书写也是由人心接通文化的精神勘探。他写客家女性,当然是体恤其苦难,歌唱其坚韧,但他的同情和赞美并不仅施于某个个体,而是推及整个群体并勘探着这种精神力量的文化来源。与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分工有所不同,客家尊崇耕读传家,男性出门求功名,女性则担负起繁重的农事耕种。跟温婉娇俏的江南女子不同,客家女性得了一份山歌一样的厚朴。“日落时分/山道弯弯/飘下一群客家女/从山谷挑回暮色”(《从山谷挑回暮色》),这精练的简笔画中,勾勒了传统客家女性代代相传的命运,以及承担这种命运的坚韧文化力量,这显然已超越于一般的赞美而升华至为客家女性精神立传的高度。林德荣的故乡写作贵在通过对客家风俗画卷的勾勒,既贯穿着一种感人至深的理解之同情,又勾连起某种坚韧不拔的文化德行。这样的故乡,既有其情感温度,又有其文化刻度,在世界被拟象化的背景下,这样的故乡写作让异乡人一次次在精神上重返故乡。
必须提及的是,林德荣虽不常在诗坛出现,可称为“非专业选手”,但他的很多技巧却娴熟自然,并渗透着深刻的生命感悟,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上面提及的《从山谷挑回暮色》一诗,“挑”与“暮色”的拼贴,化虚为实,是精彩的诗笔。他也擅长蒙太奇跳跃,纯熟恰当的技巧往往使诗歌动人肺腑,这充分体现在他写父母亲的作品上。他写雨中母亲送“我”回城:
看着摇摆的背影我坠入童年
雨丝中的母亲如歌谣让我动情
我的眼睛开始模糊
透过这灰白的景象
我闯入家谱的一页插图
——《闯入家谱的一页插图》
这首诗*特别之处在于突然由送别场景跳跃到“我闯入家谱的一页插图”,由实入虚打开一种隐喻性的阐释可能。家谱乃是代代相传的血缘关系框架,它是奠基性的,却又是缺乏细节的,它是规范的正文,却没有插图那样的血肉。所以,诗人大概想说,母子送别这样的情景虽然不能写入家谱,却又是世代相传的家谱中*真切的隐藏页。“家谱/插图”这个精彩的比喻成了此诗的修辞和意义基础。他还善于赋予物象以情感,他写雨中的母子送别,雨声因此凝结了无限的乡愁和怀亲之思,“母亲牵着我走出童年的脚步/和今夜的雨声十分相似//我在黑夜睁开眼睛/用心听着今夜雨声”(《走出童年的脚步》)。相比于对母亲的魂牵梦绕,父亲形象较少在林德荣这部诗集中出现,但少有的出现,却以一种白描手法和蒙太奇并置产生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印象。在《远乡的檵木花》中,诗人由二月飞雪写起,又从无轨电车上的白雪联想到家乡山里的檵木花,再由花开而跳至父亲的伤逝:
二月里,她就要绽放
二月里,父亲合上疲惫的眼
这是非常精彩含蓄的反差蒙太奇:一方面,飞雪、白花颜色相近,它们又和伤逝在感情上获得同构性;另一方面,花朵绽放又跟至亲伤逝构成强烈反差,诗由雪而花,由花而逝,将强烈的感情浓缩在静穆的画面中,令人动容!他也善用比喻,比如他对方言的比喻:“旅途有了同乡/方言/便成为彼此的行李/里面装的/全是沉甸甸的名字”(《方言》),这个表达别致而精彩,非有阅历者无法道来。行李是我们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贴身之物,方言是家乡馈赠的行囊,也是人生旅途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当然,没有深厚的故园之情,也是写不出这样的比喻的。此外,《日子》《清明》《名字》《明天》这些作品都有着精彩的见解和譬喻。海德格尔谓“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或谓,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对于诗而言,不可能抛开语言,所谓用“蛙声交谈”其实便是用一种更内在的故乡语交谈,正因为他始终守护着这种精神上的故乡语言,他的写作才始终守护着故乡,并演绎着城市异乡人关于客与乡、漂泊与还乡的诗歌辩证。
必须补述一笔的是,《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这部诗集共六辑,收录作品主题涵盖了故乡、青春、爱情、存在和革命等诸多命题,书写了望月怀乡、激情飞扬、青涩纯粹、深刻透彻或历史回望等情思,这些书写各有面目和佳处,上面突出分析其故乡书写,不过是抛砖引玉,期待读者和方家可以对其他方面有更深入的解读。
是为序。
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
一声又一声
一片又一片
午夜时分
枕着熟悉的蛙声无法入眠
蛙儿用洪亮的高音
吟唱身世
久违的田园歌手
熟悉的夜半歌声
我在你的歌声中走出山村
走进有霓虹灯的都市
而你从未离开过家乡
没离开过祖先的家园
今夜我们再次重逢
仔细辨认你的歌声
还是那么嘹亮熟悉
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
关于禾苗,关于水田
关于农事,关于山村
你尽情倾诉吧
我习惯了你的单调重复
你的歌声已刻进我人生
1991年5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今夜,我们就用蛙声交谈》林德荣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