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李树德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李树德,河北廊坊师范学院英语教授、中国译协专家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曾在农村工作多年,后调入高校教授英语。教学之余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翻译作品有《欧·亨利全集》(合作)、《助你成才》《世界名家名著赏析》《魔堡》等;有小说、随笔等发表于各地报刊。
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记述了巴金与索菲、巴金与“对巴金人格发展有很大帮助的人”卫惠林、巴金与被他称为“耶稣”的叶非英、巴金与吴克刚、巴金与乡土文学作家王鲁彦、巴金与“小老弟”单复、巴金与文学青年苏阿芒等人相知相识相互欣赏,甚至巴金送别他们人生zui后一站的过程。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第二部分记录了巴金的一部分作品和译作。介绍了巴金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时面对的一些困难和趣事,解析了巴金写作中的修辞美。
本书通过记述巴金与友人们的交往经历,表达了巴金对友情的重视,歌颂了巴金与朋友的真挚感情。同时也记录了一些巴金在文学创作中的趣事,有很强的可读性。
巴金与索非1927年2月,在寒冷的法国巴黎拉丁区的一家小旅馆里,住着一位来自中国四川的青年李尧棠。他每天照例去附近的卢森堡公园散步,晚上到学校去补习法文。其他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充满了煤气和洋葱味的小屋里,夜里听着从圣母院传来的沉重而悲哀的钟声。他远离故乡,远离亲人,远离那些与他有着同样“安那其主义”信仰的同志们,来到异国他乡。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同时心底燃烧着理想和激情。为了安慰自己孤独的心,发泄胸中的苦闷和压抑,就在练习簿上写一些类似小说的东西,不到半年的时间,一部名为《灭亡》的小说诞生了。八月初,他把《灭亡》的全稿整理好并抄写在五个硬纸面的练习本上,加上自序和题词“献给我的哥哥”,寄给了正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的朋友索非,并且*次使用“巴金”作为笔名。他原想用自己翻译高德曼的《近代戏剧论》的稿费来自费印行此书。索非收到《灭亡》书稿后,并未按照巴金的计划去为他自费排印,而是把它交给了正在为《小说月报》做编辑的叶圣陶。叶圣陶一见此稿,便马上决定在自己主编的《小说月报》上连载,《小说月报》是一份历史悠久、行销广泛、影响巨大的文学刊物。《灭亡》的发表引起轰动,巴金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巴金后来说,如果没有《灭亡》的发表,他恐怕也不会走上文学之路。索非这名字初听起来有点西洋味,但这确是他的真名,他本姓周。与一般人不同,他对自己祖宗传下来的姓,一点也不在乎。当他*个孩子出生时,他就把祖姓“周”置之一旁,给刚出生的儿子取名“鞠躬”。他说:“我们这家人,都不必沿用祖姓了,为的是让我们的后代都能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为我们这个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知道索非的人恐怕不多了,一些现代文学辞典,大多没有收录他的生平事迹。巴金是通过胡愈之的介绍认识索非的,此前他们虽有接触,但没有晤面。索非生于1899年,比巴金大五岁,安徽绩溪人。早年从事无政府主义宣传活动,任无政府主义刊物《微明》半月刊主编。1925年他与真恒、健民、芾甘、惠林、一波、剑波、抱朴等人发起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民众社”,出版《民众》半月刊,标榜民众的学术、民众的教育,“站在民众中间”,内容都是宣传无政府主义的。他还曾在北京《国风日报》任副刊编辑。1927年到上海,他是开明书店早期员工,主要负责印刷、出版、发行诸事,后来成为开明书店的高级职员。1928年12月,巴金从法国回到上海,与索非*次见面。当时,巴金还没有找到住处,索非就邀请巴金暂时住在宝山路鸿兴坊75号上海世界语学会会所。索非除了在上海开明书店工作外,还兼任上海世界语学会理事。巴金住进来后,就协助索非搞世界语宣传,编辑学会会刊《绿光》。索非还介绍巴金加入上海世界语学会,并担任上海世界语函授学校的教师。后来,巴金当选为上海世界语学会理事、常务理事,任期到1932年。不久,巴金迁居宝山路宝光里14号,与索非住在同一栋小楼里。索非结婚后,住在楼上,巴金单身住在楼下。巴金每天过着看书、写作的生活。他不喜欢交际,不愿同陌生人打交道。许多报刊编辑常常通过索非向巴金约稿。巴金常将写好的稿件交给索非,请他带去交给别的编辑朋友。巴金写作常常通宵达旦,至天亮才搁笔去睡觉。索非则在清晨上班前,到巴金屋里的桌子上把刚写完的稿件带走。巴金在这里一直住到1932年1月下旬离开,一共住了三年。在这里他创作了《家》《雾》《新生》(*稿),翻译了《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巴金尊敬、信赖索非,索非也很欣赏巴金的创作才能,喜爱巴金的作品,多次协助出版巴金的作品。通过索非,巴金还结识了许多当时在上海的文化名人。在宝光里索非家里,巴金结识了翻译家马宗融,后来又见到马的未婚妻罗世弥(罗淑),并与他们建立了终生的友谊。巴金不认识施蛰存,投给《现代》的稿子,就是通过索非转交的,在《现代》的创刊号上,刊出了巴金的小说《海底梦》。当巴金翻译完克鲁泡特金的《我的自传》后,是托索非请丰子恺先生题写的书名。1929年巴金从世界语转译了日本作家秋田雨雀的《骷髅的跳舞》(包括《国境之夜》《骷髅的跳舞》和《首陀罗人的喷泉》三个剧本),就是由索非推荐,于1930年3月在开明书店出版的;另外,巴金翻译的阿·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以及《巴金短篇小说》*集和第二集,也都是由索非介绍,在开明书店出版发行的。由于索非的关系,巴金也和开明书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称赞开明书店“有两点我非常欣赏”:一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作者;二是勤勤恳恳认真出书。所以巴金一直把开明书店看作忠实的朋友。索非的精明能干被国民党派往台湾分管教育的范寿康看中了。1946年的一天,范寿康来到索非家里,劝说索非去做他在台北书店的负责人。于是,索非告别了他曾眷恋、生活过的上海,告别了巴金等友人,赴台湾寻求发展。他先后在台北开明书店、台湾书店工作,后又开办友信书房。索非去了台湾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巴金再也没有和他见过面。索非于1988年11月9日病逝于台湾,享年八十九岁。对友人索非的帮助,巴金始终念念不忘。他们的友谊,在索非子女的身上得以延续。索非的儿子鞠躬,是1929年出生的,当时索非刚好在上班,是巴金把鞠躬的母亲(姚鞠馨)及时送往医院,母子才得以平安。20世纪80年代,叶永烈先生编《中国科学小品选》(三卷本)时,收入了索非的文章,并通过他在上海的女儿让他的儿子鞠躬写了一篇《我的父亲索非》的文章,收入书中。巴金得知此事,为《我的父亲索非》一文题字,使《中国科学小品选》增色不少。鞠躬是第四军医大学的教授、博导,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3年巴金百岁(虚岁)诞辰,鞠躬发去贺信,信里专门提到此事,表示感谢。索非还有一个女儿叫沉沦,原来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她常去看望巴金,在巴金住院期间,她还做了可口的饭菜送到巴金的病房。她于1994年患病去世。1992年3月16日,巴金在致世界语诗人石成泰的信中,再次提到索非,并对他的生平事迹作了简要的介绍。*后,值得一提的是,索非在医学知识的普及方面做过很大的贡献。他曾经说过“要学医才能救国”。在开明书店工作期间,他坚持自习医学,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平民百姓医治一些常见病。为了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他大力普及医学知识,并且身体力行,将深奥的专业医学知识写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先后结集出版了《人体科学谈屑》《孩子们的灾难》《人与虫的搏斗》等读物,另外他还出版过散文集《龙套集》等。就这些成就而言,索非是当代文学史上一位名副其实的散文家和科普作家。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那些朋友,那些书:忆巴金》李树德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