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故乡的云》[加]张翎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故乡的云》[加]张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张翎,浙江温州人。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女作家。代表作《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余震》,以及《雁过藻溪》《金山》《阵痛》等。小说曾多次获得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入选各式转载本和年度精选本,并六次进入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现定居于多伦多市。

张执任,浙江温州市人。现为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主席、世界华文出版社社长和海外华文传媒协会名誉主席。1980年开始从事文学工作,著有《影视剧作七种》《遥望温州》等书,有多部作品得奖,其中电视连续剧《喂,菲亚特》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电视剧飞天奖。1994年赴匈牙利,后创办出版社。

等。

【编辑推荐】

本书征集并精选七十余位海外华人作家“家国情怀”主题的散文和诗歌作品结集成册。作品内容包括海外的“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外国故事”、海外游子视角下的中国变化、美好的故乡记忆、淳朴的家乡亲人等。作者以文学的笔调将这些故事、经历、见闻和感受生动展现,平实直白的文字间蕴含浓厚的“游子情怀”与爱国之情,引起侨胞和离开家乡的“现代人”的共鸣。

【名人的书评】

本书2019年9月4日在法国里尔举行新书发布会,向世界华人推介。七十余位海外华人作家中,有的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前,是新中国开启了他们人生的新篇章;有的与新中国同龄,与新中国一同成长;有的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新的理想和追求。不同的身份决定了他们书写家国情怀的视角多元、情感丰富、内容多样,上至民族精神、文化瑰宝,下至家庭生活、一草一木,从中国到亚洲邻国,到欧洲、美洲,以文学笔调抚今追昔,故事或富于趣味,或深情感人,或思想深刻,具有文学感染力和可读性。

知名华文作家张翎:浙江文艺出版社的《故乡的云》就是关于故土的回忆……天涯海角,无论我们居住得多么遥远,相思总是能够把我们牵在一起。

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王威:《故乡的云》凝聚了出版者、编辑和写作者的大量心血,它在新中国70华诞之际在全世界的发行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故乡的云的书摘】

当归路何远,内关到涌泉

刘秀平/美国

我一出生就注定与中药脱不了干系,我乳名小草,大号远志,是父亲从《本草纲目》中搬下来给母亲安神补心用的。所以我认字的时候是从“桑叶菊花女贞子,合谷内关足三里”开始的。

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身体不太好,又要照顾我们兄妹六人,每晚做鞋缝衣服到很晚,所以经常会生病。那时的我,虽上有四个姐姐和哥哥,但并不因年幼而无忧,一颗小小的心总是随着母亲的健康状况上下翻滚,胆战心惊。母亲不生病的日子,便阳光灿烂、风和日丽。而这样的日子甚少,甚至珍稀。那时的我,很害怕母亲会突然病逝。那种年幼无知的恐惧,把我童年里的无忧无虑生生地给掳去。

特羨慕邻居小伙伴们的母亲,她们面色红润,大乳丰臀,虽然有时候河东狮吼,但那健硕的体魄令我神往。我的母亲体态轻盈,总是踩着三寸金莲徐行,永远低声细语,且多半时间伴有头晕心悸。

有风有雨的日子里,在学校的我便不能专心学习,总是担心母亲会被风吹倒在泥水里。那时的我,还不知道用“玉屏风散”去保护她,只是勇敢地幻想着去化作一株“益母草”或一枝“孩儿参”,把自己熬作浓汤,献给多病待补的母亲。

记得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一天放学回家,母亲没有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家立即惊恐起来。我飞奔到厨房,发现母亲正躺在柴草堆中,面色惨白,但好在神志清醒,细声告诉我们不要怕,她只是心慌头晕的老毛病又犯了,现在不能起来行走,躺一会儿就会好的。

那时18岁的大姐已出外工作,15岁的大哥是家里的支撑,他把母亲抱到床上照顾着。12岁的二哥骑着自行车去找医生,9岁的二姐生火做晚饭,6岁的我照看着3岁的妹妹。

不一会儿,村里的医生来了。他是本地有名的中医,是我父亲在私塾读书时的玩伴,花生煮酒的知己,所以总是会骑着遍体鳞伤的自行车*时间赶到我家。

平时医生给母亲看病时,由父亲陪着,大哥去修理医生的破车子,其他小孩子则一律回避。那天父亲不在家,妹妹又睡着了,我就一直静悄悄地站在医生宽大的粗布长衫的影子里,当他给母亲把完脉坐到桌边时,才发现一个眼泪汪汪又神情忧郁的小女孩站在后边。他用大手轻轻拍拍我的头,告诉我说,母亲是因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而引起气虚血亏,导致心悸头晕,扎完针再吃几服中药就没事了。当时,我那在眼眶里转了半天的眼泪顿时被他拍了下去,一直掉进母亲给我做的绣花鞋里。

那天医生特别和蔼,在充满艾灸香气的屋中,他就着煤油灯光边运针边和我谈话。他兴奋地告诉我,他已经答应我父亲的请求,将来收我做他的*个女弟子,不只因我的中药名字,而且因为我是方圆几公里内的小才女。虽然我资质平平,可为了讨父母欢喜,我就把哥哥姐姐书本上的诗词散文全背下来,父亲见我孺子可教,便到处收集可读可背的诗词杂文小册子放在我床头的小柜子上,然后,我再把它们塞进我的脑洞。在没书可背的日子里,就背中医的汤头歌诀。那时我才五六岁,还没有读到张爱玲关于出名要趁早的名言,便已想出名了。

那天我还斗胆向医生问了几个问题。我问他,治疗心慌、头晕,你为什么每次都会在手脖子上扎针?那里离头和心都远得很呢!

他吃惊地看着我,耐心地解释手脖上的这个穴位叫内关,可以治心痛、失眠、胸闷和心悸。

我又问,常见你在耳朵上压豆给母亲治疗失眠,那么,能不能在妈妈内关穴位上压一颗大一点的豆子帮她止住心慌呢?

这些“高大上”的问题,让他顿时预言我将会是一名造福乡里的好中医。

当晚,我还用自己采制的桑叶菊花给他泡了茶。我在医生面前的表现,得到了母亲的赞许,这是我所盼望的。

晚饭后,二姐给母亲煎药,我则在一边等着收药渣,然后装进小篮子,送到离家较远处的马路上去。因为邻居老奶奶说过,要把药渣倒在大路上,让南来北往的车辆和行人把药渣碾碎带走,这样,就一并把疾病也给带走了。我的哥哥姐姐都为我感到痛心,因为我小小年纪居然迷信。那时,无知的我固执地以为,把药渣放在马路上,与服用“天王补心丹”一样,会对母亲的病有治疗作用。

当晚,我还要特别地帮二姐写作文,她才答应把药渣交给我,且不告诉哥哥们。因为在街坊邻居中,只有我母亲常吃中药,如果哥哥们在家附近的马路上发现药渣,他们会感到难堪,并因此斥责我。如果你是我儿时的邻居,一定会时常看到一个瘦弱的小女孩,提着一篮药渣,在清冷的月光下,急急地向远处走去。过一阵子,她则把篮子扣在头上,手舞足蹈地奔回家里。

我童年*的喜乐,莫过于此。

我们虽然兄妹很多,但从不争吵打架。每人分工合作,干好家务,做母亲喜爱的小小“香砂六君子”。每次母亲生病后,我们都会一起开会检讨,看是否有人在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好而惹母亲生气。比如,因为疏忽大意,让黄鼠狼偷走了鸡或者兔子,我们都会痛悔不已,尽管母亲说没关系。

高考时,为了母亲,我藏起了自己的文学梦,去考了中医学院;妺妹则收起了她的舞蹈鞋,去学了护士。好在母亲的身体在更年期后越来越健康,每次放假回家面见母亲,对她就是“十全大补”“安神补心”。

放假在家的每天晚上,*开心的就是帮母亲洗脚。母亲裹着小脚,所以她每天要行走在自己那早已经匍倒而且弯向脚心的脚趾上。被压扁的脚趾上布满老茧,所以要用热水泡软了后,再用粗针挑去。在这等待的过程中,我会给母亲讲大学生活,讲一些中医与针灸的常识。母亲泡完脚,我会扎她的足三里,再按摩涌泉穴帮她安眠。因为她的涌泉穴被脚趾遮住了,所以这涌泉穴按摩变成很复杂的操作,对于我而言,这又是很幸福的过程。

再后来,我出国学习。母亲寄来的包裹就是“远志汤”,就是“当归饮”。电话那端慈母的叮咛,就是我们立足海外的“藿香正气丹”,也是我们需要的“健脑补肾丸”。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故乡的云》[加]张翎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