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阎晶明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阎晶明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阎晶明:评论家,曾任《文艺报》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等。著有《鲁迅还在》《鲁迅与陈茜滢》《独白与对话》等,主编有《鲁迅演讲集》《新批评文丛》等。长期担任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委。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一部介绍与探究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关系的学术随笔集,包含《经典的炼成——从《孔乙己》发表100周年说起》《五四小说的主情特征》《鲁迅:是谁的“先生”》《五四于传统:是革新,不是全盘否定》《在亲切与平凡中理解鲁迅的伟大》《向社会传播鲁迅是我们的文化责任》等长篇学术随笔十余篇,是作者继《鲁迅还在》《鲁迅与陈茜滢》两本专著之后,关于过去与当下的鲁迅研究、鲁迅传播全新力作,作者保持一贯的态度,即以常人的眼光看待鲁迅,而非神话鲁迅,同时又绝非以庸人看待鲁迅,而是以一种诚挚的、景仰的姿态仰望鲁迅,以期关照当下的精神状况,并向贤者看齐。

【名人的书评】

【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的书摘】

经典的炼成

——从《孔乙己》发表100周年说起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这场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爱国运动,同时又标志着中国由漫长的封建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回顾五四历程,这场运动的伟大会不断评说下去。

五四与鲁迅可谓互相成就

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十分重要。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运动,同时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先锋人物很多都是文学家。鲁迅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的地位和作用更是不可替代的。理解五四,就要读懂鲁迅。毫无疑问,鲁迅是一百年来现代中国*重要的经典作家。读懂鲁迅,同样有助于深刻理解一百年来的中国现代史,理解五四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以为,五四与鲁迅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没有五四,就不会有鲁迅思想和文学上的爆发,没有五四这个划时代的背景,鲁迅与所处时代的关系就可能不会像今天看到的这样密不可分。或者更准确地说,正是五四运动的风起云涌,成就了鲁迅成为历史转折时期*经典地位的作家。

同时,鲁迅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五四。正是因为有了鲁迅,五四的思想深度,文化追求的高度更加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运动有突发事件,有导火索,但同时,五四也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以改造“国民性”为目标的追求思想解放的运动。从这个意义讲,鲁迅的高度不但代表了五四新文学的高度,甚至也代表了五四新文化的高度。

鲁迅身上具备经典作家*标识性的特征。

经典作家具有很多值得深究的特质,鲁迅身上也很典型、很内在地体现了这些特质。

一是可以让人从一百个方向去探究,而且窥探越多,空间越大,可研究的话题也越多。经典作家的作品有无穷无尽的阐释空间,他们的人生经历一样让人评说不已。经典作家身上往往有很多谜局,很多未知的、有争议的、不可考的内容诱人深入,但这种不可考、有争议是自然形成的,有如宿命般的结果,不是同时代的哪些人刻意炒作出来的。如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孔子、曹雪芹等等,都是如此,他们的身世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就含有这样的意味。恰恰是这些谜一般的人物,写出了*伟大的作品。鲁迅的一生中,也有很多纠缠不清的谜局让人费解。如鲁迅与周作人的兄弟失和,鲁迅与陈西滢、梁实秋、高长虹等人的恩怨论争,鲁迅与朱安的婚姻,等等。当然,鲁迅的弃医从文,参与过的各种社会活动,他的思想历程,更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现代以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作家具有这样的复杂性。当然也正因为是鲁迅,他的心路历程才会让人津津乐道,追踪不已。

其次,经典作家的创作,对自己所属的国家、民族,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所有的经典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书写者,只有把他所处的时代写好了,才有可能流传下来,才有可能具有永恒价值。鲁迅的创作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始终遵时代之命,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鲁迅的文字充满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理解,同时又充满了未来的殷切希望和对现实的无情剖析,包括对自己的无情解剖。鲁迅是*自觉地按照时代的要求进行创作的作家,他自称自己的创作是“遵命文学”,呼应着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一方面要完成政治革命,另一方面要把大众的精神从旧的束缚中拯救出来、解脱出来。鲁迅的小说,描写了旧体制对人的压迫,他批判国民性中的奴性与软弱,但也时刻铭记着文学要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如《药》在残酷的悲剧性的描写中,以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给人以希望。“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鲁迅)。《故乡》关注的是人心的隔膜,“我”是辗转辛苦而生活,闰土是麻木辛苦而生活,其他很多人是恣睢辛苦而生活,充满了悲凉的色彩。但小说的*后,鲁迅不但寄希望于“我”和闰土的后代不再隔膜,而且发出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寄语。一句看似非小说的语言,正是鲁迅坚持遵时代之命的体现。《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批判“四千年历史”的“吃人”本质,小说的*后发出指向未来的振聋发聩的呐喊:“救救孩子……”由此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充满强烈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是文学家,同时也是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悲剧感、悲凉感,常常怀疑自己的人生,但他却时时告诫青年,不要受他的影响。他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变革。他说,如果这个社会的重重问题能够得到改变,他宁愿自己描写和批判这些现象的文章速朽。

其三,经典作家必须在艺术上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鲁迅的高度,他的作品,以及他的精神高度,就是中国新文学的高峰。鲁迅既是一名思想上的先觉者,也是一名实践上的先行者。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部现代小说《狂人日记》,小说的主题是批判性的,在写法上使用了白话文,艺术上充满了抒情性、象征性,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先河。鲁迅是杂文文体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对现实的批判,类型化的描写,讽刺的笔法,成了后来者的范本。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拓荒者,《野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散文诗的*境界。后人再写散文诗,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野草》的致敬,是对其或直接或间接的摹写。

鲁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还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鲁迅翻译作品的文字量也几近于他创作的文字量。他的翻译观与他的写作观是一致的,都是首先考虑中国社会的需要,所以他愿意介绍“被压迫的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在谈到文学翻译和交流的目的时,鲁迅曾谈到,“我的作品,因此能够展开在捷克的读者的面前,这在我,实在比被译成通行很广的别国语言更高兴。我想,我们两国,虽然民族不同,地域相隔,交通又很少,但是可以互相了解,接近的,因为我们都曾经走过苦难的道路,现在还在走——一面寻求着光明。”同时,鲁迅还是一位文学编辑,主持出版过很多文学刊物和丛书,也支持和帮助过很多青年写作者。鲁迅对古典文学深有研究,大如写出了《中国小说史略》,小如花十一年时间整理和抄录了《嵇康集》。鲁迅对多种艺术颇具造诣,深有研究。他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木刻运动的倡导者,在美术上做出了独特贡献。他还是一位艺术设计师,从校徽到图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阅读鲁迅,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如何理解鲁迅是中国新文学革命的旗手,为什么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峰。这还要回到如何理解五四的独特的历史作用。

五四前后,先进知识分子对旧思想旧首先的批判和冲击。五四虽然不是一场武装革命,但它与辛亥革命的*区别,就在于五四运动中,“觉悟的革命者”力图带来一次全民族的“全面觉醒”。这个觉醒,包含了太多的内涵。鲁迅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鲁迅小说的*价值,正是努力寻找人的觉醒的途径。改造“国民性”,改造的就是众多的不觉醒者的麻木与愚昧,批判的是阻碍寻求觉醒的势力。少数觉醒者在觉醒之后的孤独,一样也是鲁迅小说表现的主题。

今年,是鲁迅小说《孔乙己》发表100周年。《孔乙己》在鲁迅小说里的价值如何理解,孔乙己这个形象,他的性格,他的命运同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十分值得挖掘和分析。同时,我也想借对这样一篇产生在五四背景下的小说的分析,探讨鲁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独特地位。

五四之前鲁迅的三篇小说

五四前夕,鲁迅一共创作和发表了3个短篇小说。

《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的宣言书,是中国现代小说的*篇作品。它发表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杂志上,比五四运动早了整整一年时间,对于《狂人日记》的时代意义,人们讨论很多,它的宣言书和里程碑意义早有定论。第二篇就是《孔乙己》,小说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三篇小说是写作于1919年4月的《药》,发表在五四当月的《新青年》。《药》因为其中有革命者的形象,小说与时代的关系也多有评说。或许《孔乙己》是个“例外”,而它又正好处在另两篇小说的中间。如何分析和理解《孔乙己》,于是就成为今天仍然需要讨论的话题。

《孔乙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之后创作的*篇小说,也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鲁迅在《呐喊·自序》里曾经讲过,《狂人日记》发表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事实上,这个“一发而不可收”,从《狂人日记》到《孔乙己》估量的话,还并非是密集的“不可收”状态,因为两个短篇小说之间,居然间隔了将近一年时间。当然这是按照作品末尾标注的日期(“一九一九年三月”)计算的。据《鲁迅全集》注释介绍,鲁迅小说当年在发表时都是没有标注写作日期的,文末的时间都是作者在编辑成集出版前所加。1919年3月10日的鲁迅日记,记有“录文稿一篇讫,约四千余字”,据注释,此文稿即是《孔乙己》。

事实上,《孔乙己》的写作时间应该在1918年冬天。《孔乙己》发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期上。发表时,篇末有鲁迅的《附记》如下:“这一片很拙的小说,还是去年冬天做成的。那时的意思,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没有别的深意。但用活字排印了发表,却也在这时候,——便是忽然有人用了小说盛行人身攻击的时候。大抵著者走入暗路,每每能引读者的思想跟他堕落:以为小说是一种泼秽水的器具,里面糟蹋的是谁。这实在是一件可叹可怜的事。所以我在此声明,免得发生猜度,害了读者的人格。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记。”孔乙己是那样的特别,一个不得不偷书而换酒喝的读书人的遭遇,鲁迅却担心有人来对号入座,这其实是鲁迅孔乙己这类人物在当时社会上普遍性与典型性的认知。

《孔乙己》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

《孔乙己》实际字数不过2600字。但它在鲁迅小说里所占据的位置却是很高的。首先是因为鲁迅本人比较偏爱。据孙伏园发表于1924年的《关于鲁迅先生》一文记述道:“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那一篇*好,他说他*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在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漠,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失显露,有大家的作风。”

作为五四之前的三篇小说,把它们视作一个单元,或放置到一起比较评价是很自然的事,自鲁迅当年就这么做了。孙伏园已经指出过,《孔乙己》的创作目的“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所以他认为,在《孔乙己》里,对那些活动在咸亨酒店并拿孔乙己开心的人,包括酒店的掌柜,其他顾客,邻舍的孩子们,鲁迅的描写并没有将他们置于《药》里面的康大叔、驼背五少爷等地步,将他们的恶意直接显露出来。也就是说,《孔乙己》营造的氛围并不那么剑拔弩张,欢乐中的悲凉,热闹中的酸楚是小说制造出的环境。孙伏园认为,这种区别在于,《孔乙己》和《药》分属两类不同的小说,主题上是有差别的。“《药》的主人公是革命先烈,他的苦难与国家民族命运所系,而《孔乙己》的主人公却是无关大局的平凡的苦人;另一方面则是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即使不想写《药》当时的‘气急虺隤’,也还是达到了作者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目的,鲁迅先生特别喜欢《孔乙己》的意义是如此。”

顾农先生在《重读<孔乙己>》一文中认为,鲁迅对《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三篇小说的态度,是值得分析的。既然《孔乙己》是鲁迅本人*喜欢的小说,可是为什么1935年鲁迅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却选了《狂人日记》和《药》而独没有选《孔乙己》?可是早在1933年,鲁迅编选“自选集”时,首先就选了《孔乙己》,却没有把《狂人日记》和《药》选入。“这好像是奇怪的”,顾农先生说。不过他对这一问题的分析还是深得我心。他认为,编选小说二集时,“鲁迅采取的是史家的立场,为表明‘文学革命’之初新兴的中国短篇很受了外国文学的影响,遂影响及于作品的取舍。正如鲁迅后来所说,五四‘新文学是在外国文学潮流的推动下发生的,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几乎一点遗产也没摄取’,《狂人日记》和《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非常明显,体现了那时的潮流;而《孔乙己》比较多地摄取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遗产,虽然在艺术上更优秀,在当时却不具代表性典型性。而到从事《自选集》时,就不必考虑这样的因素了。”

这是从小说形式上说的,从主题上讲也是如此。“《狂人日记》和《药》的主题都与时事非常接近,更直接就是时代精神的号筒,《孔乙己》注意的是国民性深处的问题,不那么热门,因此也就不是*能代表五四的主流精神,这大约又是不必选入《小说二集》的一个原因。”

“《狂人日记》和《药》当然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在艺术上鲁迅对这两篇都有不大满意的地方,他曾说过,《狂人日记》‘很幼稚,而且太逼促,照艺术上说,这是不应该的。’所谓逼促,就是指急于表达主题而在艺术上显得过于紧张,倾向过于外露,缺乏余裕;《药》也缺乏从容不迫的气象。”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这三篇小说,还是有同构性的,这种同构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五四爆发之前创作和发表,它们与时代的关系都很密切,但是在表达方式上又有各自的不同,艺术上也各有侧重。所以不能说鲁迅*喜欢《孔乙己》就意味着他持《狂人日记》和《药》反居其次的评价。事实上,艺术评价和与时代相结合的评价,在鲁迅那里有区别,但没有明确的你高我低。这里所说的鲁迅“*喜欢”主要是指在艺术表现这一点上。作为遵时代之命的文学家,鲁迅当然非常看重《狂人日记》的宣言书作用和《药》的革命主题。作为小说作品,鲁迅一定认为《孔乙己》更成熟、更完美。而且,《孔乙己》与时代精神,与五四的时代要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本质上是一致的,但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鲁迅在当时没有特别强调《孔乙己》的价值。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须仰视才见—从五四到鲁迅》阎晶明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