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中国医学论坛报》创刊于1983年,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医学专业媒体。《中国医学论坛报》秉承专注、创新、担当的精神,坚持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以循证报道方式,客观、及时反映国内外临床医学的研究进展和热点,提供新鲜医学资讯及临床问题解决方案。
肉体上的生老病死过程,我们只能服从自然规律的支配。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结局。尽管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但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却少有人能保持住理智。那一刻究竟会发生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候,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
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毫无概念,只能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陌生人,把希望寄托在自己不了解的医学技术上面。
本书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特殊时刻的故事,每个故事均来自一线临床医生的口述,记录了医生的心声,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生死现场。在临近生命终点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折射着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
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文学,活得要有尊严,死也要有尊严。
1、除了生死,一切都是小事。真人真事,真情实感,触及人人都要经历的事。
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临床一线医者的亲身经历,阅读过程中仿佛说话者就在你眼前讲述一般,让你常常能把自己代入其中,短暂体会身边未出现过的人情冷暖。直白地抒发感慨,朴素而引人深思。提前了解关于生死抉择的故事,为自己,也为自己所爱的人。
2、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必归之途,每个成年人应该提前预习。
当我们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少有人能保持住理智。为什么我们会惧怕死亡?为什么我们会惶恐不安?既然死亡对人来说不可回避,那么从死亡的阴影下摆脱的方法就是了解死亡,认识死亡,然后正视死亡。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结局。认识死亡,真正学会清醒地生活。
3、我的死亡谁做主?我该和医生谈些什么?
医生视角的真实讲述。书中不仅仅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如何为走到*后的生命负责?
4、如何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这个问题离你我其实没那么远!
真实再现死亡现场,将“临终关怀”“安宁医疗”“生前预嘱”等一系列理念穿插在故事中,娓娓道来,给老龄化社会以新的启迪。
序
读完《死亡如此多情》,我想了很多,包括平时不太想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无法否定的规律大概就是“人都是要死的”。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在向着死亡走去,死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遗憾的是多数人没有认真思考过死,因为害怕而不敢正视死,或者虽然想过但没有想明白。以致生了重病,真切感受到死亡临近时,才惊慌失措,仓皇应对,怨天尤人,痛苦万分。
孔子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从当时对话的场景看,他的意思是连“生”都没有弄明白,还想什么死呢?但我认为还应该说“不知死,何知生”,因为如果没有把死看透,对生就难以深刻理解。当然,一个人如果对生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正确的认识,对死也就了然了。总之,无论是对生的态度,还是对死的态度,都取决于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把死想透、想明白了,活着的时候就会多一份自由和洒脱,而当死亡来临时,则能坦然、从容和淡定。“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这该多好!
这本书中的病人在面临死亡时表现各异。有人恐慌,有人平静;有人只想到自己,有人则想到别人;有人怨天尤人,有人充满感恩;有人为多活一天可以放弃一切,有人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至于病人家属,表现更是各式各样,有的悲痛欲绝,有的无奈放弃,有的气急败坏,有的失去理智,有的宽恕感恩,有的平静接受。总之,面临死亡之时,*能见人心,*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品格和思想境界。
这本书中垂危病人对这个世界和人生深深的眷恋,病人与家人和朋友之间浓浓的爱和情,都令我感动。但更使我动情的是医患之间的那份情感。在疾病和死亡面前,医者和患者是由生命串连到一起的朋友。患者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医者,而医者则把减除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当作自己的天职,这是何等神圣而亲密的关系啊!现代医学发展日新月异,但在很多疾病面前,我们还是束手无策。医者应该牢记“有时是治疗,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视病人为亲人;而患者则要信任和体谅医者。我注意到在这本书的众多故事中,凡是患者信任医者的,就能唤起医者对患者更深的情意和责任,将心比心,这不是很自然的吗?当前社会上医患关系紧张,有制度原因,但医患双方修养的缺失也是重要因素。读完这本书,相信大家会对此有所体会。
一个多世纪以来,医学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乃至我们常常忘记医学从何处出发,要到何处去。当前“技术至上”的观念流行,使得医者常常忘记自己面对的不仅仅是疾病,更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实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本书里的每个故事都源自医护人员的亲身经历,点点滴滴,从细处娓娓道来,其事亦真,其情亦切,特别能触动人心。由此,我想到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叙事医学”,由医者或患者把诊疗过程中正规病历以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都记录下来,使我们的临床医学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这将大大有利于医者的治疗,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如果这样的工作与文学相结合,则能产生触及人们灵魂的好作品。文学是写人的,人是*鲜活的生命,生命*深处是灵魂,当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灵魂必然受到触动,这样的文学作品能不感人吗?
这是一本描述生、死、情的好书。希望医务工作者都来读一读,从而更加懂得病人,对医学是“人的医学”有更深的理解。希望病人也都来读一读,从而更加懂得疾病,理解医者。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这本书,懂得生和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是为序。
*章选择
1.死是一种必然的状态,让死者走得更有尊严,痛苦更少一点,是活人应该尽的一项义务。一个健康的人、有清醒头脑的人,应该推动并满足病人的善终权,只有活人做好了,在他死的时候才能享受到这种善终权。
2.医生不是神,预测不到后面的结果。
3.死亡不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掺杂着太多环境因素,诸如经济条件和家属意愿等,是各种因素博弈与平衡后的结果。
4.“我的死亡谁做主”
5.医生没有为死亡做主的权利,他们有时只能无奈地被动接受。
第二篇爱与情
1.人都害怕死亡,也许是不知道死后要去哪里,也许是不了解死亡的过程,更多的也许是担心死前的痛苦。
2.“生如夏花之绚烂,逝若秋叶之静美,点一盏心灯,让生命泊于安宁。”珍惜生命,因为生命不只属于自己,也属于爱你的每一个人。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亦同样需要尊重。
3.人总有一死。不要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你所受的医学教育都是*理想化的治疗手段,实际上,在和死神博弈的过程中,你能做的并不多,无非是在可以争取的范围内做到*好而已。
第三篇医患关系
与我国长期只注重“生”,避讳“死”的文化传统有关。一直以来,人们接受的都是如何“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等信息,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所以老百姓一提到“死”,提到生病,就恐惧得不得了,失去了理智。谁都不能长生不老,疾病和死亡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部分,是必然的过程,我们要理智地看待它。
第四篇坦然面对
医患之间不只是职业需要的病况沟通,还有情感、价值、人格的映照。与鲜活的生命打交道,每一个人都是*,我们不可拘泥于教科书与指南里那点刻板的专业规程与预测尺度,而应该启动全部的关爱,全天候地测知病人丰富的身心灵变化,那样,我们不仅能决生死,还能惜生死、达生死,成为有灵犀的“神医”。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死亡如此多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