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囧叔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囧叔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囧叔:男,1980年生,北京人。法学背景,现从事互联网行业。读书不多,书卷气不重。大学时开始写作,以随笔和短篇小说为主。热爱观察生活,坚信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感,致力于有生活又有时代感的*真实的写作。

【编辑推荐】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是一本适合在除葬礼以外的任何场合阅读的随笔集。全书包含三个部分,从作者身边所识、心中所想和对世人的观察视角出发,用严肃的世界观和轻松的行文,将一出出正剧和悲剧当成笑话讲出来,以令人哭笑不得为目的,不择手段。作者热爱观察生活,有嘲笑一切的不良倾向,并致力于使读者成为此方面的同谋。作者正值挥霍吐槽天赋和宣泄表达欲的大好年华,值得共赏、共吐槽、共笑骂之。本书可从任何一页开始读。

【名人的书评】

★豆瓣作者囧叔的畅销经典,豆瓣高分图书,9758人评价。★作者善于观察世情世态,常用嬉笑怒骂,幽默且犀利的文笔来描写身边所见到的人、所发生的事,趣味盎然的人情世态,或叙或议或抒情,生活气息浓厚,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尝试从每一个凡人身上,发掘出不凡的故事,意在告诉读者“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凡人、庸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庞大的故事的主角”。★写尽世情事态,犀利搞笑却不恶俗伤人。满纸幻象,却真实无比。

【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的书摘】

序本来我觉得序这东西十分多余,谁买来书要看这劳什子呀?反正我自己买书,从没认真看过。除非遇到特别喜欢的作家,并且已不在世,皆因为喜爱的文字存世不多,每一个字都想细细品玩一番。我寻思,既然我的文字像“暴晒过的洋灰地一样粗粝”(网友批评),且我还年轻,估计也不会一时便死,这部分就更多余了。后又一想,以往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里,确实在翻开正文之前可以看到个“前言”,或是“自序”,或是“代序”,内中多是一些作家对写作不易、生计艰难的慨叹,接下来的内容我从来没看过,不知道该怎么写。想找本书参考,闭目从书架一抽,视之乃钱公《围城》,并无自序,只有个“重印前记”。所以,我只好瞎写。我这人读书少,没什么文化。其实我很早就开始读书,但是读的都不是什么正经书,大多是全球百大未解之谜一类。上高中时,班上的女生一本接一本地从图书馆抱回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当然还有她们*爱的玛格丽特。这些女生说起玛格丽特,总是拿英语的语调发汉语的音,十分不伦不类。我有一次翻了翻,觉得味同嚼蜡,不如金庸看着过瘾。我这么说可能会损失很多女性读者,苍天可鉴,这让我非常痛心,但我必须说实话。后来我进入了一个父母不让看什么我就看什么的阶段,在此阶段读了《废都》《白鹿原》,还有《十日谈》的残本,以及一些名目不便于印刷的书。为此我可能又得损失一些男性读者,因为他们觉得我亵渎文学—无法可想。据说那是一个人格定型的阶段,可能正因为此,我在少年时期就形成了一个老没正经的人格,连我写出来的东西也跟着不正经起来。上学时,语文课总布置一种名曰“周记”的作业,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意思就是把一周的事情记下来,给语文老师批阅。我特别讨厌这个东西,觉得生活被语文老师窥探着,还有一种当奴才上朝听宣的感觉,十分不悦。有一回,一周的生活实在太乏味了(上学、打球、放学、吃饭、做作业、睡觉),我没的可写,无端恼怒起来,就在周记上写了这么一段:“启禀我主万岁,臣今日走在街市上,见八旗兵丁甚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煞是可怜,请我主万岁龙意天裁。”老师看后,批了大大的三个红字:“没正经!”现在想来那可能就是我写作的开始,而且我其实打心眼里喜欢那个语文老师。我只是讨厌写周记,也可能是我讨厌写任何作业。那位语文老师,听说现在已经当了校长。得知这件事以后,我特别想给他寄张卡片,题上“长势喜人”四字,可惜没有他的地址。说笑归说笑,认真想来,我还真是受了他很大影响。有一篇周记,我是从眼前的纸笔开始联想,一路想到造纸术、东汉与西汉、历史老师、眼镜的挑选与养护等,毫无章法,纯粹应付作业,戏弄老师。没想到老师大加赞赏,批下七个怪字:“弗吉尼亚·伍尔芙!”那时候也没有Google,我上哪儿解这个“暗语”去?只依稀记得弗吉尼亚是个地名,也可能是人名,因为在《挑战者》里,肖恩·康纳利一脸猥琐地对旁边的姑娘说:“你知道,弗吉尼亚,黑头发女人比金发女人漂亮。”所以我觉得弗吉尼亚·伍尔芙大概是个漂亮女人。问老师,答说“去图书馆就知道了”,原意是要让我不但知道这人是谁,还要借本她的作品来看看。他没料到我有图书馆恐惧症。后来老师自己绷不住了,在语文课上念了我这篇周记,称之为“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这是我听说过的*个流派,如果不算上武当派的话。我觉得这个名字太威风了,决定加入这个门派,修炼武功。大学里,我是学法律的,文学鉴赏只是一门选修课,仅十数人,还有人经常逃课,例如我。有一天老师看见我来上课,讶道:“你是谁?”可见我逃课之历史悠久。我递上作业(不交没学分),老师审罢放在一边,先点评其他人的作品。作业是书评,我这一年没读过书,写什么书评?于是我就评《聊斋志异》。听他一念其他几人的书评,我简直羞得尾巴骨都红了,因为人家评的不是卡夫卡就是塞林格,还有个评显克微支的,当年我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不料老师对我那篇评价还挺高,表示:“除了根本不是书评以外,都不错,给你50分,去吧。”我问老师为什么不是书评,老师说:“你上过课吗?你这篇里就*段跟聊斋有关!后面都是意识流!”此时我才再一次想起这个流派。虽然后来回想,那老师也只是在揶揄我而已。一来二去,我渐渐受到了很多意识流的影响,读了弗吉尼亚·伍尔芙和普鲁斯特。我这人读书有个毛病,读到好书,不像别人一样思考怎样汲取精华,反而不停地捶胸顿足:“老子一辈子也写不出这么××的小说!”这些“××”虽然都是赞美,但有辱斯文,不说也罢。总之,普鲁斯特身上那么多××的东西,我一点都没学到。我写作时喜欢东拉西扯,想到哪儿写到哪儿,从不会憋住写不出来,*多只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跟编辑哀告:“大哥大嫂,改个名字吧!”一般也能过关。只不过,当我意识到很多人都拿意识流当跑题的挡箭牌时,我就不这么说了(但我依然这么做)。有一次,我拿这本书中的一篇给一个作家朋友看,问他:“我这算意识流吗?”那篇是跑题*严重的,废话很多,一会儿你就读到了。作家朋友看后撇撇嘴,说道:“你这不叫意识流。依我看,你这叫不入流。”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文人相轻”吧!想到我也终于因为被人相轻而成了文人,不禁飘飘然起来。现在来说说这本书。顺便一提,“现在该说说某某某”这个句式是王小波发明的。真是太高明了。当然,也可以说是他从君特·格拉斯那儿学来的,但他用得更加玄妙。就像说书人说倒笔书,说好了叫倒笔,说不好叫倒粪,因为总回不来正书。他说马尔科斯(他译作马奎兹)擅长造句式,造出了“××时期的爱情”这类黄金句式,让他可以套用。受到他的影响—当然也有马尔科斯的影响—我也喜欢用一些黄金句式,只是自己造不出来而已。有些汉字的组合读起来特别上口,让人忍不住想用上一回,全不顾用的时机是否合适,甚至用了以后词不达意、漏洞百出。比如,《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就带有这种味道。为了能用一回这个,我把人名都改了。本书有一篇《大江大海一箱啤酒》,着实不伦不类地用了一回,反正我自己舒服了,我就不管你们了。书中的卢大江和卢大海,本来是叫刘文江、刘文海,但是要用原名,我就没法写了。何况原名与真人气质不符,这两人一点也不文,读过便知。书中一部分稿件是我的存稿。这部分存稿,我给一些朋友看过,为的是让他们“相轻”我一下,好让我体验当文人的快感。果然,我的一位朋友看过之后,满面鄙夷地看着我,就像看着一个卖“工地里挖出的金佛”的那种人。他问我:“你写的这些人都是真的吗?”这个问题太不礼貌了,我怒道:“都是假的!”真实的情况*多只能说是半真半假。前面说了,我这人不说假话,所以其中假的部分也是真有其事,只是艺术地加工了一下,没有凭空编造之理。前些天我受朋友所托写一本灵异小说的书评,读到序章,里面言之凿凿:“我说的这都真事儿!”气得我差点儿报警说有人搞封建迷信传播。大学时我评《聊斋》,开篇选的是其中一篇《宫梦弼》。这篇故事里虽然也有奇迹怪象,但一没狐二没鬼,一样字字通心,发人深省。蒲松龄先生说“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这比“我说的这都真事儿”高明多了。如果我写的东西里出现了本不存在的人,那一定是我心中之人。这本书写得很快,因为写起来不怎么费脑子:某日,见一人,闻一事,觉得有趣,值得思考,回家就写出来。更有一部分是存稿,这从文字风格上能很明显地看出来,因为我现在当了爹,已经比以前正经多了。我*需要动一动脑子的,就是在方言上节制一些,不要满篇跑京片子,不然南方读者要摔书的。我大学的时候在书里看到“困觉”就摔了一次书,当然那时候还不成熟,可以理解。现在我已经不摔书了,也希望各位不要摔我的书。我的书虽然内容不适合捐给慈善学校,但留着垫垫茶杯也是好的。鉴于内容的关系,本书就不献给我的妻子儿女了。献给父母也不合适,他们要是知道我在青春期其实结交了这么一批人,还不打断我的狗腿。所以,这本书献给那位联系不上的语文老师好了。他姓汤。

档案与灭绝师太来说说档案的事儿。我长这么大,头一回见着自己的档案,这是一份多么神秘的东西啊。沉甸甸的,很厚实,贴着封条的牛皮纸信封的手感让人想起中学课文《一面》里那个买不起书一个劲拿手摩挲封面的屌丝。封条也很威武,绕信封一圈有余,上面还有两个圆圈,活像个符,能驱鬼的样子。当然了,你再怎么摩挲,也不会有人随便把档案给你。要拿到这份神秘的东西,简直太费周折了,其费周折的程度简直到了我都懒得写出来的地步。我们知道,档案这东西分为个人的和集体的,个人的又根据你的身份分为毕业生、教职工、工人农民解放军什么的。这是我胡扯的。我不知道解放军有没有档案。就我个人而言,我的档案一直存放在一个叫什么中心的绝密所在,而这是我毕业九年以后才知道的。我从学校摸起,挨个打电话。就像——就像我一时想不起名字的一些冷硬派小说里,或是村上春树的什么作品里那样——“我打了几个电话”,就这样子找到了这个绝密机构。实际上电话非常难打,每次拨通都觉得对面就是上帝,说话不但得谨小慎微,还必须抓紧时间,因为电话随时可能断掉,或被挂掉。然后我开车去找这个机构。从地址看,它在一个大学里。我把车停在路边,谦恭有礼地问保安大哥,答:“穿过去,往东!”我遂依言前往。这是一个着实小得令人咋舌的大学,比我的母校还小。比我母校还小的大学也敢叫大学吗?也许是因为院子里有这么个牛×机构?这么想着,我不觉已经穿过校园出了东校门。神秘机构位于我的左手边,根本不在学校里。它在一个超市和一个垃圾站中间。神秘机构有一拉溜五间门脸,办档案的在*南边一间,但五扇大门里*没锁的是*北边那扇门。绕进去后,竟然是一个会场,大概是刚开完招聘会什么的。地上全是可疑的纸片,无数个展会上常见的标准摊位,一排排一列列地把场地分成了无数格。从格局上看,分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其间遍布翻板转板连环板,脏坑净坑梅花坑,且四下里一个人都没有,所有指示牌看上去也一点都不可信的样子(这一点后来得到了验证)。我从休门进,绕了八道弯,从生门出来,终于看见办档案的柜台时都快哭了。不过,办档案的姑娘还挺漂亮的,就是一脸严肃,面沉似水,给人一种随时会抽出一根拂尘的感觉。我说明来意,姑娘也不答话,劈头盖脸地甩出一沓表格让我填。表格有三页,纷繁复杂,写着写着我感觉简直在写片假名,眼睛都睁不开了。好容易填完,姑娘略略看了一遍,问我:“毕业证、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复印件、单位介绍信、派遣证、档案接收单位证明都带了吗?”声音如湖心投石,让人感觉是用胸口而不是用耳朵听到的。我心里一沉:回师太的话,这么多东西,我哪知道呀?“没带全。”姑娘急了:“没带全填什么表?早说啊!”然后“啪”地把表格往旁边的一个浅筐一摔,闭目念道德经去了。回去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我到底错在哪啦?第二天我又去了。绕过八门金锁阵,重新跟年轻的师太领了表,开始填。一边填一边想昨天填完被她扔了的那张表的下落。这次我有备而来,东西带得*齐全。只见师太用铅笔在我填完的表上画了几个圈,拿着进了带铁窗的里屋;片刻之功,出来抄起柜台上的若干证件又去了隔壁的房间;已而复出,又去了我背后的一个看起来煞是怕人的黑屋子。回到原位时,她手上已经有了大大小小几十张单子、证书、复印件、证明、介绍信、表格。她把这些纸竖起来一戳,一端戳齐,一种神圣之感立即从纸里散发出来。我觉得“一份”这个单位*是给档案这种东西设计的。一份。啧啧。师太又拿起两张表格,用铅笔画了两个圈,丢给我。“签字!”她干脆地说,然后又一次进了那个有铁窗的小屋子。回来时她拿着一个大牛皮纸信封。我看着那个信封,活像一个被派出所通知来认领失散九年的儿子的老头,额头微微渗出汗来。就像我在好多篇文章里写过的,我这个表情如果要拍成电影,必须由宋康昊来演,还原度*高。师太头也不抬,“啪”地从柜台上扯走了我签过字的表格,往手里的那摞纸里一插;接着打开装档案的信封——那么随意地就打开了——抽出更厚的一摞纸来,一张一张地看着。我瞟了一眼,上面有小学、初中、高中什么的。每一张看起来都是我人生的一部分糟心的内容,但师太看得极快,刷刷刷,刷刷刷,也不知道是看格式还是看内容,抑或是走形式。看罢一遍,她不假思索地抽出几张,跟新到手的那一叠放在一起,抄起订书器啪啪啪地打了几个钉,欻欻地走出屋子,花了四十二秒带了一份复印件回来。这里有阿姆斯特朗蒸汽回旋复印机吗?我正想着,又一沓表格丢在我面前,上面需要签字的地方依然画着圈。看起来,只要柜台外面的人智商不算太低——例如我——师太办完整个流程根本不需要说一句话。她跟你交流的*手段就是扔,跟你沟通的*工具就是铅笔画的圈。就连*后交费都是一样:扔给我一张交费单子,上面清清楚楚写着金额,画了个圈。然后她敲了敲窗子,那里贴着一张纸,纸上画了一个箭头写着“交费处”,下面有行小字:“不能刷卡。”我按箭头去找,顺利地进入了锅炉房。正在喝茶的保安大叔笑呵呵地、熟练地指了指斜对面。这儿的人都不太爱说话。末了一个工序是贴封条。师太从一捆封条上气吭吭地薅下一截,撕下背贴,啪地按在纸袋上。这个动作表示她根本不需要确认袋子里的东西对不对——绝不可能出错,用毕生修为担保。砰砰砸上两个红章,神圣的仪式感油然而生!我颤巍巍地接过一看,上面写着“档、案”。当然没有中间那个顿号,但你脑袋里就是会顿一下。档、案。没有这东西,你生不了孩子,买不了房子,退不了休,说不定还不能随便死。档、案。一份。我翻开单位人事部门给我的档案接收表格,发现上面还有一个章没盖。“请问,”我极尽谦卑,“这个章您是不是给盖一下?”师太白了我一眼。“不用盖!”她说。墙上的秒针嗒嗒地响着。时间不准。不过也不差几分钟,反正已经快到吃饭的时间了。师太总是生气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已经有一段时间没人说话了。我有点胆怯,但*终还是鼓起勇气又问了一次:“这上面写着,原存档单位……”“不用盖!”这次师太用了三成内力,我的耳膜有点发痛。这个章很关键,没有就不能接收档案。我实在想弄清楚到底是谁错了,反正肯定不是我。但是师太的气势实在太足了,吓得我汗如雨下。我浑身颤抖着,鬓角不断渗出汗水,手里的档案袋也拿不稳了。嘴里又干又涩,耳畔轰轰作响。我觉得我再敢问一句,很可能头盖骨上就会多出五个血洞。想至此处我忍不住看了看柜台上的隔断,只有铁栅栏,没有玻璃,太危险了。怎么办呢?我抖着双腿站了半天,嘴里咕哝着想说的话,又不敢太大声地说出来。*后我鼓起毕生的勇气,用平时说话一半的音量和速度,尽量缓慢而谦恭地说:“你他妈有病啊?我问你用不用盖了吗?不用盖我后面的事儿怎么办啊?你是不知道,还是不愿意说,还是不会说人话啊?你后头墙上那张红纸上头第二行那个‘服务热情表达清晰’你认识吗?”你知道,人受了极大的惊吓之后,精神多少都有点不正常。这个状态持续得有长有短,我大概持续了二十分钟之久。到后来我拿着盖了章的证明(确实不是在表上,而是单独一张证明)开车上路的时候,我的汗还没干呢,简直像只滑溜溜的水獭。也不知道我*后的话是不是太不低调了,总之出来一个师太的师父一样的老师太,及时挡在年轻师太前面,救了我一命,说了些客气话,还给了我这张证明。我摸摸没有五个血洞的天灵盖,死里逃生,惊魂未定。这个机构我以后再也不敢来了,大家引以为戒。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我讲个笑话,你可别哭啊》囧叔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