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我的德国笔记》张海迪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张海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已出版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天长地久》、《绝顶》,散文集《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美丽的英语》,翻译作品《丽贝卡在新学校》、《小米勒旅行记》、《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一只旧箱子》,并出版《海迪自选集》(6卷本)。
《我的德国笔记》是张海迪在2007年应邀到德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记下的在雷格尼茨河畔的随想。她笔下的中世纪建筑,老教堂的钟声,古旧的石头街,道,摆满鲜花的窗台,让人如同走进一部迷人的电影。作者以文学的力量,温婉的笔触,再现了在德国一年间的生活情景:怎样学习德语,怎样与德国人交往,以及对文学、音乐、雕塑、哲学、戏剧、宗教的再认知。书中内容叙述有致,情真意切;文字自然清新,美丽宁静,字里行间透射着智慧的光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前面的话
2007年5月,我离开了家,一年之后我已经在家里了。回国的那天在飞机上,我靠机翼坐着,当飞机升上蓝天,看着巨大的翅膀穿过云层,有一会儿,我竟忘了是飞机在飞,还是我自己在飞。许多年,也许是几十年了,很多次我都有飞的感觉,我知道那是我的精神在飞。一个人从A处到B处,或是从B处到C处,再长的路程也有尽头,而精神的飞翔却没有边际。当我的思想飞升起来,俯瞰大地的时候,总是感到生命的短暂,更感到时间的宝贵。从中国到德国的一年,学习让我把每一天的时间浓缩起来,沉淀在心里已经变成了晶莹闪光的记忆。当我带着它们回国的时候,我感到了无限欣慰。
机舱外的天空不断变化着,太阳落下又升起,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燕子,从遥远的地方飞回来了。回到家里,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我所在的城市很多花都开了,我住的院子里蔷薇花也开了……
雷格尼茨河的随想
2007.05.21
那天我在这座城市下了火车,刚一出车站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也许是我太喜欢油画风景,也许是我早就想再画油画,看到这样的景色我真想马上拿起画笔。这是一座历史名城。无论在这座城市的哪个角落都能看到教堂。这里的Dom大教堂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了,再远一点的是圣·米歇埃尔教堂,它们都坐落在小山坡上,教堂高高的尖塔像剑一样刺向天空。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它们的七个塔尖。每天我都能听见远远近近的教堂当当的钟声,那钟声有高有低,有的悠远绵长,也有的短促清脆,但是韵律很和谐,我听着就想起巴赫的音乐。我想也许来到这里才能感受伟大作曲家的作品内涵,特别是那些古典作品庄严神圣、宁静悠远的意境。这里的环境会让人不由得心里荡漾起美的旋律。
从我住的大房子里出来,沿着用石头铺成的古老街道去城里,经过一个只有三棵树的小广场,再拐过几个弯,就来到了一座小桥(UntereBrücke)。桥下就是雷格尼茨河,它从东南逶迤而来,一路奔涌喧嚣,从古老的磨坊桥下穿过,就来到了老市政厅。老市政厅坐落在河中央的桥上,据说,这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河中心的市政厅。这里每天都吸引来很多游人。过了老市政厅,河水又重新汇合在一起,再从我现在站的桥下奔向西北方向。这是一条古老的运河,它连接着向南流入黑海的多瑙河,还有向北流入莱茵河的美因河,把欧洲南部和北部的水系贯穿在一起。由于莱茵河流入北欧的北海,所以,它又把北海和黑海连接在一起了。
雷格尼茨河是一条见证了历史的河流,现在的磨坊桥(Mühlbrücke)原来是水力驱动的磨坊,千百年来河两边的人们利用它的水力磨面、碎石,后来人们开始使用电力。在河的南岸是班贝格的古城,因为它没有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现在依然保持着最初建成时的完整风貌:用石头铺成的狭窄的街道,街道两边的房子哪一座都有几百年的历史,而那些高高耸立的教堂尖塔,大多数都已经沐浴了近千年的风雨。在深深的古巷里,历史,传说和记忆在教堂的钟声与河水的唱响中融会在一起,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值得骄傲的部分。每天早晨,都可以看到游客从各地坐着大巴或者火车来到这里,在河边照相留影,或者听导游滔滔不绝地讲述,也有人到旧码头去乘小游船,在雷格尼茨河上观赏两岸的风光……
雷格尼茨河又是一条与时代同步的河。就在老市政厅的下面,水流像咆哮的猛兽,呼啸着,旋转着,喷吐着白色的泡沫,冲向我停留的桥下。人们经常在这里举行划艇比赛,有时是几个年轻划艇爱好者,有时是父亲带着儿子,在这里的激流中检验一下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但是我很少看到有人能从那段激流中逆水而上,他们每次都被汹涌的波浪冲到下游,可人们无所畏惧,他们总是迅速掉转划艇的方向,奋力划着桨,开始新一次的冲击……
河水流过我的脚下,出了桥洞,河面开阔了,水流也变得舒缓坦荡,不远处就是一个古老的码头,虽然已经多年不用了,但是人们为了纪念它,在岸边做了一组雕塑,两座大吊车矗立着,几乎和真的一模一样,吊车的悬臂、吊索、吊钩,甚至齿轮和螺丝,都和真的一模一样,但是它们是雕塑,是纪念品,是保留人们对历史和过去的回忆的最好方式。一座能够铭记历史的城市,它的发展必定有深厚的、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就像这条雷格尼茨河。
再远处是一片古老的渔村民居构成的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人们叫它小威尼斯。这个总共只有十几栋房子的地方,浓缩了雷格尼茨河的历史。在这里,人们曾经沿河而居,略微倾斜的墙脚就浸没在水中。人们以打鱼为生,渔民们用勤劳享受着自然的赐予,也用坚韧抵御着自然的反复无常——当雷格尼茨河发怒的时候,我脚下的桥曾经被洪水(Hochwasser)冲毁,不用说,本来就低洼的小威尼斯也在劫难逃……洪水过后,人们重建了自己的家园,可是依然建在水边,屋脚和墙基仍然深深地扎在水里。我为这里的人们对水、对雷格尼茨河的亲近和依恋有一种深深的感动。也许,水赋予了他们生命,是他们生活的梦想和希望的动力,水的平静就是他们生命中的安宁,水的喧闹就是他们生命中的热烈,而水的肆虐也隐喻着他们生命中不屈的斗志……
沿着雷格尼茨河向上游走去,过了磨坊桥,是一个宁静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小树林(Hain)。在这里,河两岸被浓密的橡树、冷杉,还有别的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和灌木所覆盖,河水平坦但急速地流淌着,滋养着两岸的树林。那里的橡树我特别喜欢,因为它们长得高大挺拔,树干直直地扎进蓝天,树冠枝繁叶茂,浓荫蔽日。还有长在河边的灌木,枝条倾斜着向河里伸展,有的就浸没在水中和鱼儿嬉戏。轻风吹过树林,飒飒的响,树叶和枝条轻轻地摩挲,和着小鸟的鸣唱,还有流水的低语,偶尔还传来一两声大人呼唤孩子的声音,亲切而又温暖……
这是一个仙境般的地方。
在河的北岸,有一个地方叫Hainbad,也就是小树林浴场,夏天,当河水变得更清澈,很多年轻人就到这里,在湍急的河水里游泳。现在,这里也是人们锻炼身体的好地方,老人,年轻人,还有孩子们,都在这里散步。还有很多摄影爱好者,旅游的人也喜欢这个地方,他们在这里呼吸纯净的空气,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安宁,惬意,还有清新的绿色……
在河的南岸,就在离小树林和河边浴场不远的地方,紧挨着水边,有一座被称为水宫(Wasserschloss)的巴洛克风格的古建筑,它始建于1716年,最初是贵族的宅邸,后来成为当地一个叫Concordia的文化团体的沙龙,他们在这里举办各种文化艺术活动,还在旁边修建了一个音乐厅,可是那个音乐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损毁了。现在,这里是国际艺术家之家的主建筑,来自各国的艺术家们在河边的草坪上或者二楼的大厅里举办音乐会、文学讲座和绘画雕塑展。有一天,我也要在这里举行文学讲座。
我常常在雷格尼茨河边流连,阳光下,哗哗的流水,浓浓的绿茵,悠闲的人群,还有河里自由自在的野鸭,偶尔一见的洁白的天鹅,构成了一幅安谧温馨的风景画。我忽然想,我要是一个作曲家该多好啊,因为那河水奔流的声响就像一支雄浑的乐曲,记下那些音符或许就是一支《雷格尼茨河随想曲》。虽然我不会作曲,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能在一个人的作品里听见这条河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