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院子》邓立新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院子》邓立新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六七十年代作者生活居住的院子,都由一排排土坯平房组成,类似部队的营区。左右邻居,前排后屋少有阻隔和藩篱。这,在空间上九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生长在那个时代的他就在北屯的“院子”里整日疯闹玩耍、串门扎堆。院子与作者的成长,与他儿时、青春的记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院子》一书,伴随他童年成长的经典游戏也被作者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作者仿佛带读者进行了一趟时光旅行,让久违又熟悉的温暖场景再次浮现在眼前。《院子》观察细腻,语言流畅,文字生动准确,感情真挚。

【名人的书评】

【院子的书摘】

《院子》:现在北屯的居民区,大都以一片片由楼群组成的××小区命名。虽也是一个居民集居区,但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百姓居住区——“院子”,在内涵和外延上均有很大的差别。那时的孩子,绝不如今天般得到父母、家人如此多的呵护和关爱,但他们却有着今天孩子们不可多得的责任心,有着替父母、亲友着想担当的意识。因此,无论是打柴做饭干家务,还是劳动做工出力气,他们都表现出比今日孩子强得多的实际生存本领、适应能力。每每想起这些,我时常怀疑,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孩子们的某些状况,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退化呢?那时我们生活居住的院子,都由一排排土坯平房组成,类似部队的营区。左右邻居,前排后屋少有阻隔和藩篱。这,在空间上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只是从70年代末开始,各家才开始建造真正意义上的独家院墙,以及单独的土坯厨房、煤房……那时,各家门前,大都有一个柴火堆,一个极简易的土坯小房(用来做饭、贮物),再加上煤堆、鸡窝等几样“固定资产”。因为是简单开放的居住环境,家当相差无几一目了然,彼此就自然有一种平等感、亲近感。因为饮食起居、劳作歇息都尽收邻里的眼底,所以相互的生活、工作状况,甚至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家庭隐私都十分了解。在此基础上,一种集体院落观念、团队意识就自然建立起来了。尤其是我们这些整日疯闹玩耍、串门扎堆的孩子们,院子与我们的成长,与我们儿时、青春的记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谁是一个院子的,大家记得非常清楚。向他人介绍时,则郑重说明:某某人是我们一个院子的。长大了,更是时常自豪地说,我们一个院子的谁谁如今已作了某某级别的大官,如今如何有钱有地位。谁现在已是如何杰出的人才……我和××知名人物从小是一个院子长大的……北屯,那时按居住区域和工作单位等不同特点,分成了“山下大院”“汽车营大院”“大修厂、毛纺厂大院”“面粉厂大院”还有工程团、勘察队、云母厂、服务社、医院、师机关等各个居民居住院落。能让孩子们聚拢成堆,还要有些活动。娃娃们那时的集体活动丰富多彩,且大多是室外、多人合作、有助于锻炼体能的一类。既有捉迷藏、白军红军对抗赛(游戏双方分成两阵,各自抓阄充当司令、军长、师长、地雷、炸弹等各种职位和武器,但不向对方暴露身份。就像下军棋时自己摆的是明棋,排兵布阵一目了然,但对方身份全然不知。双方估计着互撞攻击,亮明身份后,按职务以大胜小论胜负。碰到地雷、炸弹类则同归于尽……)、游击战等大型对抗性竞争类游戏;也有打三角、打拐(也称打髀石,髀石是羊的后腿关节骨)、跳方城、弹钢蛋、打尕尕、踢皮筋、打沙包、滚铁环、放风筝、摸拐、滑冰(雪)、打牛牛等小型娱乐竞技类游戏。这些活动,让我们全院的每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儿童到健步如飞的少年,都能在一个个集体参与的游戏互动中,运动嬉戏,享受快乐,培养自信,茁壮成长。院子里的大人们端着饭碗串门聊天、扎堆唠嗑,更是生活的一种常态。各家鸡毛蒜皮之类的凡情琐事,如鸡丢鸭失、生女添男、婆媳拌嘴,甚至丈夫占了小姨子便宜之类的隐私,都会迅速传遍整个院子,你想不让别人知道都难。诸如此类,构成了那时独特的院落文化。一个院子的大人小孩有着共同生活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活关系,甚至有着共同的生活规律、质量、情感和爱好,就自然整体上形成了某些共同的风貌。……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院子》邓立新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