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慢下来,发现风景》虞金星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虞金星,文学硕士,副刊编辑,写作者。文章散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文汇读书周报》及《中国作家》《青年文学》《长城》等报刊,被收入《文学史的潜力》《新世纪北京杂文选粹》及人民文学出版社21世纪年度散文选等选集,出版著作《编辑丛谈》《半日闲谭》(合著)两种,主编及参编出版《心香一瓣》《阿Q正传》《武艺十八般》等文集十余种。
《慢下来,发现风景》是一本侧重人文的随笔集。作者多年从事报刊编辑与写作,书中呈现的内容丰富,既有读史、读书的心得,也有对当下生活的体悟与分享。其中大部分篇章曾发表在国内重要的报纸副刊上,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经过读者阅读筛选,适合闲暇阅读。全书内在却有相对集中的意趣,展现一个写作者、一个生活在当下的普通人认识世界、发现身边风景,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分享的过程。所以,书里说,“‘大地山河眼里花’,据说是禅门的说法,但也是作为普通人,与这个世界交接时可以享受的一点乐趣”。书名取自书中同名篇章。
发现风景,或者也可以理解为认识世界。
少时,觉得改造世界才是人生要旨。“少年心事当拿云”,想象里总是风起云涌。渐渐就发现,平静地认识世界,就已经是件很有难度的事了。
达者说:“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对我这样的普通人来说,乾坤之大尚未识透——可能穷尽一生也难,草木之青也未尽见。
认识到自己的平凡、有限,或正是人生到此的一个阶段。不再做改造世界的梦,但愿意翻越认识世界的山,见见世界表层与里层的风景。
“大地山河眼里花”,据说是禅门的说法,但也不妨说是作为普通人,与这个世界交接时可以享受的一点乐趣。凡事总有一点趣,或是理趣,或是事趣,可能是正,可能是闲,乐也有趣,忧也未必无趣……俱是认识世界的一点痕迹。
这个集子,算是我过去十多年里认识世界的星星点点。未必真是风景,却有缓缓而往的一点心意。
沧海曾望
一
有些意外,会在这东海的海岛上与颜延之“相遇”。沿着白马古道,从位于这个岛西北部的小朴村出发,由曲折的木栈道向上,穿过密林,经过石阶,来到山巅,就看到了望海楼和楼前的颜延之雕像。他戴冠着袍,长身而立,衣袂翻卷,头顶着高天流云,举目远眺,一手捋着长须,一手握着书卷。这雕像站在明三暗五的望海高楼前,竟丝毫不逊气势。看来,设计与雕刻者,并不打算让它作为望海楼的附庸,而是与这高楼并峙,相互增添光彩。
才知道,原来颜延之还与这洞头海岛、与这海岛上的望海楼亭有渊源。浙江的第二大江瓯江,自西流向东,在浙江南部的温州入海。瓯江口,也成为我国除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钱塘江口外的主要河口之一。洞头的四百多岛屿和岛礁,正在瓯江口外。瓯江源源不断入海的江水,似乎在催促着人放眼向东。从洞头举目,视线似乎可以沿东海无限延展,直投向浩瀚的太平洋。这或许就是唐人张又新所感叹的“积水沧浪一望中”。
“灵海泓澄匝翠峰,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积水沧浪一望中。”张又新生活在公元800年前后,这首《青岙山》正是他寻访早他三四百年的前辈诗人颜延之的足迹而不见发出的感叹。
南北朝时,颜延之曾担任刘宋王朝的永嘉太守之职,任上足迹无处不到,在如今洞头的海岛上建望海亭,以观海景。湿润的海风里,梁木易朽;岁月的剥蚀与掩埋,甚至连柱石也难以幸免;亭台楼阁兴废不歇,就像在这临海的山中眺望过风景的人一拨拨来去。人,与人留下的印迹渐渐消失。唯有翠峰灵海依旧,举目望去,沧浪滚滚,随海风起伏。张又新在“昔贤心赏已成空”“今朝亭馆无遗制”里表达的,正是这种遗憾之情。不过,“灵海泓澄匝翠峰”“积水沧浪一望中”是不是还有一些“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窃喜呢?
据说,青岙山所在的岛,就是如今的大门岛。如张又新所记,颜延之的望海亭在他那时就已无存。与张又新寻访颜延之的足迹相隔一千一百年,洞头人在如今政府机关所在的另一个大岛洞头岛上建起明三暗五的望海楼。
从大门岛到洞头岛,从望海亭到望海楼,在地图上似乎连起了一条线。沿着这条线,似乎能望见时光与文脉的来去。线头当然是颜延之。世间美景常在,但唯有与人联系在一起,才有了供人阐释与想象的余地。对洞头而言,颜延之是点燃这片海上风景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