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文质彬彬》陈良运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陈良运,1940年生,江西萍乡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论学会理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诗学批评史》《周易与中国文学》《焦氏易林诗学阐释》《新诗哲学与美学》《论诗与品诗》《诗学·诗观·诗美》《文与质艺与道》《文质彬彬》等著作,主编《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国历代文学论著丛书》等。
《文质彬彬》一书对“文”“质”“艺”“道”四个观念及形成中国美学中两对最基本的审美范畴,从发生、发展、传承、演变的全过程,进行由微而宏地全面、系统的观照,又从美学、文学、造型艺术等领域以及哲学、心理学、伦理观念、社会政治理想等方面进行论述和评价。
《中国美学范畴丛书》汇聚了蔡锺翔、陈良运、涂光社、袁济喜等诸多知名学者,对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作了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作者在遵循基本撰写体例的同时,又有着鲜明的个性与观点,彰显“和而不同”的学术自由精神,融会中西,将中国美学范畴与西方美学与文化相比较,提出了诸多学术锐见。该套丛书的出版,将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文论史的研究及体系构建打下坚实基础。
“文”与“质”,是中华民族上古时代的先民,在对于大自然界和自身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之后,最早从思想意识中升华出来的一对审美范畴。这一对范畴的出现,说明我们的先人的意识已不仅仅是只对自身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也不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环境的一种表层化的意识,而是对自身和身外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已获得了一种纵深度,有了外与内、表与里、显与隐、虚与实等等不同层次的认识。“文”与“质”,就是对于一切事物(包括人)所必具的内容与形式最朴素又是相当恰切的表述。
中国最早的“美”的观念,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美”字的解释:“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需大,大羊肉肥味美,此种美的感受,来自羊的肉质,这是从味觉上肯定大羊的质美。如果以此作为我们先民对于“美”的观念发生的主要诱发因子,那么,先民的审美视野与审美体验中,事物“质”之美是先于形式美的。但是,我们也不可忽视此中的形式因子,即“大”,大与小相对,大羊与小羊外形有别,肉质也自然有区别(肥与不肥),这恐怕是聪明的祖先将内容与形式寓于一字而使“美”的观念外化和定型化。
“质”与“文”是人们审美视野与审美体验中同时升华出来的两个观念,但是按照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程序,总是先外后内、由外而内的,先有视觉之印象,然后才有知觉之感受;由羊之大而后知肉之美,视觉之美先于味觉之美的获得,因此,人们对于事物外部的审美观照,往往表现得更为主动,更为自觉,换句话说:“文”,表现出我们的先人一种更自觉的审美意识。对于“质”之美,他们没有给予一个约定俗成的定性词,而对于“外”“表”“显”“虚”的形式之美,却给了一个定性词。《说文解字》云:“文,错画也,象交文”。“错画”可界定为视觉美,如果按现代美学的观点,只承认视觉与听觉为人的主要审美器官的话。那么,在古代的中国,“文”较之“美”这一概念,虽然只及事物的外部,却是一个有着更为确定内涵的审美观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曾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文“与“质”,是古代的中国人使用得最广泛的两个审美观念,或者说,这是他们用来观照自然、社会与人的自身两个审美的“尺度”,他们又把这两个“尺度”运用到身外与身内的“建造”:大至国家的政治制度,小至个人的仪表与服饰。当他们在物质世界里对两个“尺度”运用自如之后,又用来在精神世界里进行“建造”,以“质”来评价人的气质、德性、才能、学识乃至政治信念与社会理想,以“文”来规范人的言语辞令乃至种种行为表现。而作为两种“内在的尺度”,在人的内心活动可以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之后,便更多地用来指导精神的生产和评价精神的产品了。
古人远矣!今天研究“文”与“质”这一对审美范畴,将主要考察不同时代里的精神生产是怎样运用这两个尺度的。中国的文学艺术,有近两千年的时间在这一审美范畴中发展着,成长着。像从胚胎开始研究人的生命历程,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的文学艺术,怎样按照最先出现的两个尺度所揭示的美的规律而不断地“建造”。
鉴于此,需要先行探讨一下“文”与“质”两个观念,如何在先人们的审美视野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