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四世同堂/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优等生必读文库》老舍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四世同堂/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优等生必读文库》老舍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1924年远赴英国留学,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归国后曾在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书。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8月24日,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编辑推荐】

《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高尚的民族气节,史诗般地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

【名人的书评】

【四世同堂/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优等生必读文库的书摘】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出生于北京。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清军的一名京城护军,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在巷战中阵亡。自此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极端的贫困,全靠母亲一个人缝洗衣物和帮人干杂活为生。

老舍自幼生活在一个大杂院里,也就是《四世同堂》开篇所描写的 小羊圈胡同 ,现在叫小杨家胡同。这里居住着北京城底层的人民,有车夫,有工人,有贩夫走卒、下等的娼伶,苦难、贫穷是整个环境的基本色彩,这就种下了老舍一生的穷人情结。同时,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艺术为老舍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带来了笑声,也为他一生的文学艺术创作奠定了诙谐、通俗、平易近人的主基调。尽管后来老舍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在高校任教,往来者多为当时文化名人,但他却始终保持着一种 接地气 的写作状态,替穷人说话,有着穷人的感情。对孤贫不幸者的同情,对民间文艺的亲近欣赏,一直充盈在他的字里行间。

九岁那年,老舍在刘寿绵(即宗月大师)的资助下入私塾开始上学。在老舍的人生中,刘寿绵是一个非常值得一提的人—不仅他本人,还有他的女儿。刘寿绵家与老舍家有一点说不上很亲近但又扯不断的渊源关系。老舍的曾祖母曾经服侍过刘家祖上的一位女性长辈。刘寿绵喜欢做善事,记着这一门 穷亲戚 ,主动帮助根本上不起学的老舍念书识字,这让老舍一生都铭记不忘。

刘寿绵有一个与老舍年纪相仿的女儿,两人是师范学校的同学,也是彼此的初恋。但因为双方社会地位过于悬殊,老舍没有勇气向刘家提出结婚的要求,这段恋情无疾而终。后来刘家因为施舍和被骗,家财散尽,刘寿绵出家为僧,他的妻女也到寺庙中修行,但乱世之中,佛门也不能清净,那位刘姑娘的结局十分悲惨。

在老舍创作的许多小说人物中,都有这对父女的影子。《正红旗下》的定大爷的原型正是刘寿绵。而老舍的小说《微神》便是以自己与刘姑娘的恋爱悲剧为蓝本创作的。

1918年,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第二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身为一个小学校长的老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一伟大事件的影响,后来他说: 假若没有‘五四’运动,我很可能终身做这样的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对不会忽然想起去搞文艺。

由于五四运动,老舍接受了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写作语言,他的文学热情被点燃,从此走上了作家之路。

1924年,老舍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员。192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也是从这部作品开始,他为自己取了笔名 老舍 。在英国期间,老舍还写了小说《赵子曰》《二马》等,受到国内文艺评论家和读者的关注和肯定。

1930年,老舍回国,在山东济南、青岛任教,直到1936年,他辞去教职,专心写作。积累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向现代文学史奉献了一部现实主义杰作《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创造了祥子、虎妞、刘四爷、小福子等生活在北京市井的典型小人物,至今仍鲜活如初。《骆驼祥子》显示了老舍对下层人民绝望生活的思考——为什么好人却找不到生路?一个城市贫民想用卖苦力的方式好好活着,活得更好,但是希望却一点一点无情破灭,最后他失去了一切,成为灵魂被吞噬的行尸走肉,老舍把这个悲惨的过程详细地叙述了出来,从中人们看到了老舍对社会现实深刻的不满与追求变革、追求光明未来的渴望。

随后而来的抗战将老舍推上了更广阔的舞台。1938年,老舍开始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负责联络和团结全国文学艺术界的知名人士,组织大家一起用文化做武器抗击日寇,捍卫国家。在此期间,老舍写了大量曲艺戏剧作品,以及小说、散文、杂文等,其中就有鸿篇巨制《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偷生》。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老舍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并留在美国写作,完成了《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饥荒》。

《四世同堂》是中国普通民众抗日的悲壮史诗。以抗日战争中沦陷的北京城一条小小的小羊圈胡同为背景,老舍写出了背负亡国之痛的众生群像,同时也揭露了日寇和汉奸的种种罪行和丑态。老舍没有人为地拔高作品中普通的北京市民,他们为了生存忍受着入侵者的侮辱,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他们心中爱国的火焰越来越旺,是非爱憎也越来越分明。唯其真实,方显故都的深厚本色。

老舍并没有亲历北平沦陷后的生活,因为当时他正在武汉、重庆等地以带病之躯为文化抗战奔波劳顿。他的夫人胡絮青在北平生活了大约五年,两人于重庆团聚后,胡絮青将这五年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事一一讲给老舍听。老舍把这些故事与记忆里无比熟悉的北京结合在一起,终于创作出了这部百万字的巨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以及人大、政协等的多种职务。他的写作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方珍珠》《龙须沟》《茶馆》这些著名的戏剧作品相继出炉。其中,《龙须沟》让老舍获得了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的 人民艺术家 称号。而《茶馆》则成为我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扛鼎之作,直到今天,它仍是国内最高水平话剧表演团体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的保留剧目。 入艺 的历代演员,都以能够参演《茶馆》为荣。1966年8月23日,老舍在红卫兵的批斗中受到残酷的凌辱,身心俱创,遂于次日投入北京的太平湖,实践了自己多年前写下的 社会上真有了祸患,他会以身谏,他投水,他殉难 的宣言。

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在他的壮年,他亲眼看见八国联军怎样攻进北京城。后来,他看见了清朝的皇帝怎样退位,和接续不断的内战;一会儿九城的城门紧闭,枪声与炮声日夜不绝;一会儿城门开了,马路上又飞驰着得胜的军阀的高车大马。战争没有吓倒他,和平使他高兴。逢节他要过节,遇年他要祭祖,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地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即使赶上兵荒马乱,他也自有办法:最值得说的是他的家里老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便足以消灾避难。

为什么祁老太爷只预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呢?这是因为在他的心理上,他总以为北平是天底下最可靠的大城,不管有什么灾难,到三个月必定灾消难满,而后诸事大吉。北平的灾难恰似一个人免不了有些头疼脑热,过几天自然会好了的。不信,你看吧,祁老太爷会屈指算计:直皖战争有几个月?直奉战争又有好久?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七七抗战那一年,祁老太爷已经七十五岁。对家务,他早已不再操心。他现在的重要工作是浇浇院中的盆花,说说老年间的故事,给笼中的小黄鸟添食换水,和携着重孙子孙女极慢极慢地去逛大街和护国寺。可是,卢沟桥的炮声一响,他老人家便没法不稍微操点心了,谁教他是四世同堂的老太爷呢。

儿子已经是过了五十岁的人,而儿媳的身体又老那么病病歪歪的,所以祁老太爷把长孙媳妇叫过来。老人家最喜欢长孙媳妇,因为第一,她已给祁家生了儿女,教他老人家有了重孙子孙女;第二,她既会持家,又懂得规矩,一点也不像二孙媳妇那样把头发烫得烂鸡窝似的,看着心里就闹得慌;第三,儿子不常住在家里,媳妇又多病,所以事实上是长孙与长孙媳妇当家,而长孙终日在外教书,晚上还要预备功课与改卷子,那么一家十口的衣食茶水,与亲友邻居的庆吊交际,便差不多都由长孙媳妇一手操持了;这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老人天公地道地得偏疼点她。还有,老人自幼长在北平,耳习目染地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儿媳妇见了公公,当然要垂手侍立。可是,儿媳妇既是五十多岁的人,身上又经常地闹着点病;老人若不教她垂手侍立吧,便破坏了家规;教她立规矩吧,又于心不忍,所以不如干脆和长孙媳妇商议商议家中的大事。

祁老人的背虽然有点弯,可是全家还属他的身量最高。在壮年的时候,他到处都被叫作 祁大个子 。高身量,长脸,他本应当很有威严,可是他的眼睛太小,一笑便变成一条缝子,于是,人们只看见他的高大的身躯,而觉不出什么特别可敬畏的地方来。到了老年,他倒变得好看了一些:黄暗的脸,雪白的须眉,眼角腮旁全皱出永远含笑的纹溜;小眼深深地藏在笑纹与白眉中,看去总是笑眯眯的显出和善;在他真发笑的时候,他的小眼放出一点点光,倒好像是有无限的智慧而不肯一下子全放出来似的。

把长孙媳妇叫来,老人用小胡梳轻轻地梳着白须,半天没有出声。老人在幼年只读过三本小书与六言杂字;少年与壮年吃尽苦处,独力置买了房子,成了家。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直到了孙辈,才受了风气的推移,而去人大学读书。现在,他是老太爷,可是他总觉得学问既不及儿子——儿子到如今还能背诵上下《论语》,而且写一笔被算命先生推奖的好字——更不及孙子,而很怕他们看不起他。因此,他对晚辈说话的时候总是先愣一会儿,表示自己很会思想。

长孙媳妇没人过学校,所以没有学名。出嫁以后,才由她的丈夫像赠送博士学位似的送给她一个名字——韵梅。韵梅两个字仿佛不甚走运,始终没能在祁家通行得开。公婆和老太爷自然没有喊她名字的习惯与必要,别人呢又觉得她只是个主妇,和 韵 与 梅 似乎都没多少关系。况且,老太爷以为 韵梅 和 运煤 既然同音,也就应该同一个意思, 好嘛,她一天忙到晚,你们还忍心教她去运煤吗? 这样一来,连她的丈夫也不好意思叫她了。小顺儿是她的小男孩,于是她除了 大嫂 妈妈 等应得的称呼外,便成了 小顺儿的妈 。

小顺儿的妈长得不难看,中等身材,圆脸,两只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她走路、说话、吃饭、做事,都是快的,可是快得并不发慌。她是天生的好脾气。

祁老人把白须梳够,又用手掌轻轻擦了两把,才对小顺儿的妈说:

咱们的粮食还有多少啊?

小顺儿的妈的又大又水灵的眼很快地转动了两下,已经猜到老太爷的心意。很脆很快地,她回答:

还够吃三个月的呢!

P3-6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四世同堂/现代名家美文品读系列/优等生必读文库》老舍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