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上海鲁迅研究:赵家璧与出版研究(总第79辑)》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区,是1949年后第一个人物性纪念馆,也是1949年成立后第一个名人纪念馆,同时管理鲁迅墓,是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本书创刊于1979年,一年四辑,面向国内外鲁迅研究者,以 新发现、新观点、新方法 的编辑方针,侧重刊载以资料整理、梳理和考证为主的学术论文,兼顾理论研究型论文。
编后
今年是赵家璧诞辰110周年纪念,本辑编入了7篇专栏文章。正如文题《〈晨曦〉——赵家璧编辑生涯的起点》侧重于研究赵家璧的早期编辑工作。《晨曦》是光华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自治会利用自治会经费编辑出版的学生刊物,赵家璧受推举而参加该刊的编辑工作。第二卷开始由赵家璧主编,他大胆改革,砍去该刊的英文部分,他在编后谈中云: 中国的学校刊物,从前每每是中西合璧,并且好像没有英文,便就显出这只学校是不重视英文的样子;这一种现象,在五六年前,却是为社会上所公认的事;但是年来中国学术思潮改变,国家观念渐浓,学校刊物是表现一只学校的师生对于学术文艺思想研究的程度和兴趣的,我们与其用英文去表示我们的意见,我们不如用祖国的文字去表示,反可以使祖国较多的人能够阅读。 应该说,赵家璧主编《晨曦》后,即实施了他的编辑理想;《晨曦》是他以后漫长的编辑生涯的初练场。赵家璧除了编辑外,美国文学翻译和研究也是他的一项重要的事业,《从〈华尔腾〉到〈瓦尔登湖〉——兼谈 晨光世界文学丛书 对美国文学的译介》一文主要介绍了赵家璧所推动的《晨光世界文学丛书》的始末,也指出: 赵家璧对于美国文学情有独钟。他在1934年发表《美国小说之成长》,认为美国新文学摆脱了英国的旧传统而独立发展,与中国新文学突破几千年来旧传统的束缚有相似之处,可以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借鉴。 《从几件鲁迅手稿谈到赵家璧出版的〈母亲〉》从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文物为依据,介绍了丁玲被捕后,赵家璧在鲁迅的支持下出版其小说《母亲》的经历。诚如上文摘引赵家璧主编《晨曦》编后那样,赵家璧之所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能够作出巨大的成就,得以他所秉承的为国为民的先进信念,《先进文化的传承——鲁迅与赵家璧及其他》主要回顾和探讨了赵家璧在编辑方面接受鲁迅的指导,之后又指导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图书编辑工作的过程及其文化意义。《上海 孤岛 时期赵家璧的编辑出版活动》借助报刊史料,梳理了赵家璧在上海 孤岛 时期的编辑出版活动。《从出版标记看赵家璧的书籍装帧风格及内涵》则从形式入手,考察了赵家璧的编辑出版物。《从赵家璧与费正清通信看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一段往事》一文,根据费正清致赵家璧书信影印件(部分),重新梳理了赵家璧与费正清之间的关系。
本辑 鲁迅作品及生平研究 收了两篇有关《摩罗诗力说》的文章。《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的重要论文,也是研究鲁迅思想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文本。由于该文行文古奥、内容丰富、涉及文献多,是很有继续研究空间的。此外,本刊前两辑连载之《九十年来〈摩罗诗力说〉研究述评》应可以作为继续研究《摩罗诗力说》的基本参考文。在本刊连载长篇史料考证文《江南水师学堂考》之后,文章作者又赠来《江南陆师学堂考》一文,如此,鲁迅早年在南京就读的两个学校的相关史料已经得到相对完备的梳理与考辨,是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成果。
王士菁和丁景唐两位先生对于鲁迅宣传、鲁迅研究都具有重要贡献,他们分别推动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的文物征集、文献整理、学术研究等工作,厥功甚伟,本辑继续刊登相关文章以为纪念。王尔龄先生以他的文章长期支持《上海鲁迅研究》,时过一年才知先生已经逝世,本刊只能以《王尔龄先生遗稿一束》的形式表示纪念,同时再次感谢王尔龄先生的亲属对《上海鲁迅研究》的信任和支持!
《上海鲁迅研究》的主办者——上海鲁迅纪念馆近年来策划、实施了一些有个性、颇受欢迎的展览。本辑所收两篇有关展览的文章,即为展览策划、设计、实施者所撰写。自开辟 上海鲁迅纪念馆纪事与研究 专栏以来,《上海鲁迅研究》已经刊发了数十篇上海鲁迅纪念馆职工所撰写的有关博物馆学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是为将鲁迅学术成果向社会大众传播实践的学术探索和经验总结,其中一些文章固然有不成熟之处,不过,我们相信在鲁迅研究专家的支持下,会将鲁迅精神遗产以及学术成果更广泛地、更有效地向社会进行传播,促进鲁迅事业的坚实地发展。
编者
2018年7月
一、 赵家璧运用的出版标记
自新文化运动的大旗高高举起,中国的文化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新思潮、外国文化艺术涌进了中国这片禁锢已久的土地。书在这个历史舞台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出版标记在民国广泛流行,其题材丰富,特色鲜明,设计智巧,往往从书籍内容出发,选择倾向于传统文化或者西洋文化的设计风格和形式。赵家璧以其编辑家特有的才能和人格魅力,活跃于文艺界和出版界。他是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从事编辑工作的,他出版的书籍,都运用了出版标记。具体有3枚最突出:一是从 一角丛书 开始的良友文学系列丛书的 播种 图,二是良友文学系列丛书的 双鹅 图;三是晨光出版公司的 雄鸡 图。
赵家璧在读书时就从事编辑工作。在光华大学附中时期,他就主编《晨曦》季刊。1928年夏,赵家璧从附中毕业,转入光华大学文学院西洋文学系读书。他撰写《中国学生》计划建议书寄呈伍联德。因此,赵家璧被伍联德所看中,为良友图书印刷公司主编《中国学生》。赵家璧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工作,不仅创新主编了 一角丛书 良友丛书 ,而且第一次运用了出版标记,这个出版标记是他自己的灵感。据赵家璧在《编辑忆旧》中回忆: 我从西方出版的成套文学书的扉页上,看到都有一幅图案设计作为出版标记,这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正巧在一位老同学处看到一幅国外的藏书票,这幅木刻画虽带有洋味儿,但我欣赏它线条粗犷有力,含意深远,便请美术家加了几笔,用作‘一角丛书’的出版标记。画面上一位头戴阔边草帽的农民,在春天广袤的田野里,左肩挂着谷粒袋,右手正在向条条麦垄播撒种子。 独有的出版标记、精致的装帧艺术这时候已经在24岁的赵家璧心中初具规模。后来,这一出版标记就成为 良友 成套文学书的出版标记。鲁迅的《竖琴》《一天的工作》及其合成一册的《苏联作家二十人集》出版时就运用了这个标记。《新文学大系》也同样放上了这一 播种 图。据赵家璧后人回忆, 翻开书籍封面是两幅农夫播种的图案,这个图案有时还出现在封面的右下角或左上角,它是赵家璧作品的符号,凡是他编辑的书籍都可以看到,就好像是画家、书法家的图章 ①。
大概从 良友文库 开始,良友的出版标记改换成了相对而视的圆形 双鹅 图案。印在书的封二和环衬上或者封底。这个图案由良友创办人伍联德设计。改换出版标记,一个重要原因是良友出版的文学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曾经因为出版左翼作家的书籍而被砸破玻璃,勒令整改。可以说,这幅 播种 图带来的视觉第一印象是成功的,它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拥有广泛的读者群。而另一方面,对于民国文化管制部门,这一标记令他们敏感。另一个原因,我们可以从双鹅的翅膀上获得,那就是 良友 ——良友图书希望成为读者的文化知己、良师益友,这一点也不断得到作者和读者的认同。正如 良友文库 之《尼采自传》的出版,就是因为鲁迅、徐梵澄对良友的充分信任以及对良友编辑理念的认同。鲁迅对于徐梵澄这位有点要求的译者,多次代为沟通协调,与赵家璧通信。1934年12月25日鲁迅致赵家璧信写道: 《尼采自传》,良友公司可以接收,好极。但我看最好是能够给他独立出版,因为此公似乎颇有点尼采气,不喜欢混入任何‘丛’中,销路多少,倒在所不问。但如良友公司一定要归入丛书,则我当于见面时与之商洽,不过回信迟早不定。 1935年1月21日鲁迅致赵家璧信终于针对前面是否放入丛书的问题给予了回复。 《尼采自传》的译者,昨天已经看见过,他说,他的译本,是可以放在丛书里面的。
良友图书印刷公司自赵家璧编辑开创 一角丛书 ,一直坚持出版文学系列丛书。1937年 八一三 事变,日本飞机轰炸上海,正在印刷中的丛书第40本、曹禺编译的《戏》被炸毁。公司也因此迁址,经历了破产、改组。1939年1月,改名为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重新营业,因为战乱,自1943年起,良友先后迁往桂林、重庆。抗战胜利后,赵家璧回到上海,继续出版 良友文学丛书 ,但好景不长,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因为内部原因而停业,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1946年冬,赵家璧和好友老舍合资创办了晨光出版公司。他们特意请好友,著名美术家庞薰琹设计出版标记。庞薰琹运用唐朝砖刻上鸡的图案,设计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砖刻式样 雄鸡 这一出版标记。这一出版标记线条流畅、简洁,富有生命力,雄鸡形象昂扬、挺拔、活泼,有着 雄鸡一唱天下白 的寄托和深远意义。赵家璧按照 良友文学丛书 的体例,编辑出版 晨光文学丛书 。而第一批印上这一雄鸡出版标记的有老舍的《四世同堂》第二部《偷生》,它由晨光出版公司于1946年11月出版上册和下册。而《四世同堂》第一部《惶惑》由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于1946年1月和3月分别出版了上册和下册。可以说,《四世同堂》见证了从 播种 到 雄鸡 的更替,是历史的纪念。当然,目前我们也可以见到1946年晨光版的《惶惑》,那是因为良友停止营业后,老舍收回版权交由晨光出版的。 晨光文学丛书 从1946年11月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另外,在读者中流传广泛的还有同样印着 雄鸡 出版标记的 晨光世界文学丛书 ,它也是赵家璧主编的,主要出版外国文学名著译本,数量也不少,其中美国文学丛书是核心,共18种。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上海鲁迅研究:赵家璧与出版研究(总第79辑)》上海鲁迅纪念馆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