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萧红精选集》萧红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出版小说散文集《跋涉》(与萧军合集)。1934年到上海,次年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随后又陆续出版散文集《商市街》,小说集《桥》、《牛车上》。抗日战争期间出版小说集《旷野的呼喊》。1941年到香港,写有长篇小说《马伯乐》和《呼兰河传》。
鲁迅、茅盾激赏的一代 文学洛神 ,继张爱玲后最被瞩目的现代才女作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盛赞的 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代女作家之一
萧红文学奖 得主季红真遴选萧红最重要的作品《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夏志清
《生死场》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鲁迅
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
——夏志清
萧红在艺术上也是一个拓荒者。
她忠实于自己的体验和感觉,对于汉语的神奇魅力具有独特的感悟。她的语言生动单纯而又形象饱满,具有生命的质感。她以儿童般的想象力,创造出非她莫属的灵活句式,完成自由地表述。《商市街》中,她细腻地记叙了寒冷、饥饿、孤独、寂寞等感觉,创造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她对于细节的捕捉尤其敏锐,所有的作品中都充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形象,在白描中浑然一体,产生多维的视听效果。她富于直觉的联想,以最朴素的形象转喻出象征的意义,比如磨倌的形象在她的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这是旧日北方农村中最寻常的职业,使人联想到时间的循环与不断重复的人生。她的作品中,就是人与物之间,也形成质朴的互喻关系。《生死场》中 老马走进屠场 一节,以一个简单的陈述句,概括了底层民众像动物一样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以身体的隐喻为中心的修辞手法,推动着叙事的发展,这是萧红以诗歌的任意性原则,突破了一般性的语法规则,也是她的作品具有诗性效果的原因。从现实主义以人物为中心的美学原则出发,可以批评她的人物面目不清性格不明,但是正是这种模糊性有效地传达出一种蒙昧的生存状况,暗合于世纪之交的美学潮流,体现出她前卫的艺术姿态。
萧红是一个自觉的文体探索者。她曾经一再地对朋友说,有一种小说学,说小说一定要写得像契诃夫,像巴尔扎克;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就是对她崇拜的鲁迅先生,她也怀有超越的艺术抱负。她认为有出息的作家不应该屈从于权威,艺术上要走自己的路。她以自己的艰苦实践,完成了文体的创造性建造。《呼兰河传》是一个典范,她综合地运用了各种文体。从电影、风俗画、自叙传的抒情诗,到可以独立成章的短篇小说,以互相勾连的场景与人物,传达出整体的文化氛围,使分散的细节获得内在的联系。她的散文也以文体的自由见长,像《回忆鲁迅先生》这样的长文,全部以琐琐碎碎的细节和断断续续的一些场景组织起来,却生动地写出了鲁迅作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写出了他的家庭气氛,以及所有成员的性格。萧红运用过各种文体,也可以看出她驾驭文体形式的超群能力。这种充分个性化的文体自觉,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小说文体革命的重要理论依据,也可以看出萧红对于中国文学的重大贡献。
00萧红具有诗人的气质,不仅创造出了一些诗篇,就是在叙事性的作品中,也富于抒情的节律和复沓的节奏感。比如《呼兰河传》的第四章,从第二节起,开头的第一句话都是 我家是荒凉的 ,或者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 ,形成复沓的节奏,以一唱三叹式的情感旋律,强调基本的语义,将各种细节关联在统一的语义场中,使以前和以后的叙事都渗透了悲凉的意蕴。它因此常常被论者当成抒情小说,有的研究者甚至极言《呼兰河传》是不可分析的。以荒凉为主题,以凄美的情感为基调,几乎是她晚期小说创作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所有的作品中,使写实的风格中渗透了抒情的诗魂。这种风格化的诗性特点,体现着她古典文学的深厚修养。她的创作从根本上说是汉语文学在文化震动的时代,成功的创作性转换,而美学的源头是古代的诗文传统。
萧红对于汉语写作的杰出贡献,还体现在她对于传统叙事文学的借鉴与发展,由此带来原型置换变形的效果。《小城三月》中的爱情悲剧,可以追溯到《红楼梦》中宝、黛的婚姻悲剧。小说主人公翠姨的性格是中国经典的女性文化性格的一种类型,它的原型就是林黛玉。萧红通过这样一种文化性格的悲剧性命运,表达了对于新旧杂陈的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特殊的文化处境与心理的分裂,也从一个角度表现了四分五裂的中国灵魂。她赋予这个经典的原型以崭新的文化难题,这就是在现代性的历史过程中,个体的心灵所遭遇的沉重负荷,以及抗争的无力。
萧红的讽刺才能也是卓越的,特别是在女作家当中尤其显著。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于黑暗的社会制度的批判,但是除了正面的揭露以外,也夹杂着犀利的嘲讽。其中包括了对于各种残酷的文化制度虚伪性的揭示,对于文明创造者男性的揶揄。特别是晚期的《马伯乐》,最集中地发挥了她的这一思想激发出来的讽刺才情。她通过对于马伯乐逃难过程的叙述,讥讽了都市中各种各样腐朽、罪恶、堕落的无耻之徒,衔接起由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讽刺传统。而对于主要人物马伯乐的塑造,从他的洋奴家庭到社会交往范围,从他的形体到话语方式,从他一无所能又自视甚高的种种荒诞之处,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没用人的形象。这也是一种文化性格,也是新旧杂陈的时代生长出来的一种人物类型。从中可以看到高尔基《没用人的一生》的影响,看到萧红对于二十世纪文学潮流的广泛汲取。把罪恶的社会制度与文化的历史演变,深化到性格的内在分裂,这是她区别于高尔基的独特发现与表达。
王阿嫂的死
一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王阿嫂拉着小环每天在太阳将出来的时候,到前村广场上给地主们流着汗;小环虽是七岁,她也学着给地主们流着小孩子的汗。现在春天过了,夏天过了……王阿嫂什么活计都做过,拔苗插秧。秋天一来到,王阿嫂和别的村妇们都坐在茅檐下用麻绳把茄子穿成长串长串的,一直穿着。不管蚊虫把脸和手咬得怎样红肿,也不管孩子们在屋里喊叫妈妈吵断了喉咙。只是穿啊,穿啊,两只手像纺纱车一样,在旋转着穿。
第二天早晨,茄子就和紫色成串的铃铛一样,挂满了王阿嫂的前檐;就连用柳条辫成的短墙上也挂满着紫色的铃铛。别的村妇也和王阿嫂一样,檐前尽是茄子。
可是过不了几天茄子晒成干菜了!家家都从房檐把茄子解下来,送到地主的收藏室去。王阿嫂到冬天只吃着地主用以喂猪的烂土豆,连一片干菜也不曾进过王阿嫂的嘴。
太阳在东边放射着劳工的眼睛。满山的雾气退去,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践踏并且寻食着秋天半憔悴的野花。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这却不知为了什么?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
工人的头目,愣三抢着说:
——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
得到竹三爷的允许,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愣三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
——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
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
——叔叔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王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
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她哭着,响着鼻子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地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
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猛烈地击打着,眼泪都从眼眶转到嗓子方面去,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她急性的,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李愣三是王阿嫂男人的表弟。听了小环的话,像动了亲属情感似地,跑到前村去了!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地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地,在云霞里爬走。
小环不管这些,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