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鲁迅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本书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编,作者包括董炳月、黄乔生、王风、姜异新等,均是致力于鲁迅翻译研究界的资深学者,对于鲁迅思想、经历及翻译成果具有较深的理解,本书中的内容多数为首次被收入专题出版,是中国当代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要收获。
鲁迅不但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而且是一位高产的翻译家。在新旧文学嬗变、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这样的多面手并不罕见,但鲁迅在翻译方面的自觉性、自主性,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鲁迅的翻译约三百万字,数量超过他的杂文集和小说集的总和。语种、国别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短篇小说(包括童话、科幻作品),二为随笔,三是美术史著作,四是美学专著,五为长篇小说,六为剧本。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鲁迅译介的都是小人物的作品,名著较少。
要认识一个完全的鲁迅,阅读和研究他的译文必不可少。只有和他译介的那些域外的文学和理论文字接触,才能明了他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来源。不读鲁迅的译文,就不能了解一个全面的鲁迅。
鲁迅的翻译有独特的价值,是一个筚路蓝缕的开拓者。他是林纾以后的一个重镇,而且,他较早看到林译的毛病,因欲更张,倡导直译,后来坚守不辍,甚至在被人讥为 硬译 时也毫不动摇。他是一个有自己主张的、态度严谨的翻译家。他的译文,今天的读者阅读时容或有障碍,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就更有研究的价值,因为正可以作为汉语蜕变过程的实例,为后人研究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过程提供有价值的切入点。
版权页:
鲁迅把凡尔纳看作是 以其尚武之精神,写此希望之进化者 。在捕捉留学前期鲁迅的心态时, 尚武之精神 和 希望之进化 这两句话无疑十分重要。鲁迅翻译的《哀尘》刊载于《浙江潮》第五期(1903年6月15日),同期《浙江潮》以及第九期(1903年6月8日)又连载了《斯巴达之魂》,然后是东京进化社出版的《月界旅行》(1903年10月),以及《浙江潮》第十期(1903年12月8日)刊载前二回,后由南京启新书局出版的《地底旅行》,另外还有《北极探险记》(1904年)。鲁迅这一系列的译作(《斯巴达之魂》是翻译还是独立创作目前尚不明,但笔者认为一定是依据某种底本写成的)都是以 尚武之精神 和 希望之进化 这两个理念为精神食粮,并化作其执笔之动力的。如果认为《斯巴达之魂》是鲁迅通过亚里士多德败逃后重返战场,率领年轻战士以死雪辱这一历史故事,表现拯救民族命运的慷慨激昂的基本精神的话,那么,《哀尘》《月界旅行》《地底旅行》和《北极探险记》等一系列译作的意图,也都与之一脉相承。如前贤已指出的,《斯巴达之魂》创作的背景,是因义和团事件而出兵的沙俄军队占据了中国东北,并于1903年4月要求清廷签约使之合法化,为此,以日本留学生为中心发起了 拒俄运动 ,学生们自发组成了 拒俄义勇队 ,并向北洋大臣袁世凯上书,请愿北上抗战,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学生爱国运动最初的序幕。鲁迅翻译《地底旅行》时,没有写像《月界旅行》的 辨言 那样的序文,但是,我们可以从上述时代背景、《浙江潮》杂志的性质以及它在第十期刊载的事实综合起来考虑,只能认为《地底旅行》与译稿已散逸的《北极探险记》,都与《月界旅行》的翻译意图一样,都是从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出发,再次具体表现了 尚武之精神 和 希望之进化 。在不知道这三部作品都出自法国作家凡尔纳之手的情况下,对翻译者鲁迅来说,其选择作品的动机和翻译意图,就只能是从作品的题目和内容来决定了。也就是说,被 月界 地底 北极 等 造物 封闭的 人 ,以 尚武之精神 和 希望之进化 为武器进行了挑战。通过这样的 人 的形象的描写,促使中国人奋起。我认为这就是鲁迅翻译一系列凡尔纳作品的意图之所在。而且,描写被 人 之 三敌 之一的 天物 、以及与 天物 并列的 社会 所欺凌的人的《哀尘》,其翻译意图也和翻译凡尔纳作品的意图是一样的。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鲁迅翻译研究论文集》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