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世故人情》钱理群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世故人情》钱理群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钱理群

1939-

生于重庆,祖籍浙江杭州。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

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他以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审察,得到海内外学界的重视与尊重,被认为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标志性人物。

代表作品丨《心灵的探寻》《周作人传》《1949:天地玄黄》等。

【编辑推荐】

1.云集海内外两岸三地22位名家大师的46篇经典文章,以散文为经,讲述读书、卖书、藏书。名家名作荟萃,尽显人文之美。读文章就是读生活、读文化,就是读人生。

2.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具有影响力学者之一钱理群为万千读者度身甄选;既囊括常见的名作,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专业眼光,菁华品质。

3.选文内容广泛,重描述不重概括;文章挥洒自如,妙趣横生;篇幅适中,随读随止。用更少的时间阅读更经典的文字,过更从容的生活。

4.特别邀请专业主播为全部文章录制朗诵音频,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上下班途中、散步休息……随时随地,视听结合,拉近你与经典的距离。

5.书中作者大都浸淫汉语写作数十年乃至一生,他们通晓汉语音韵节律,精通遣词造句。阅读这些文字,对提升美学鉴赏、提高写作都大有益处。

6.书中尚在版权期内的文章,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所选文章均获得作者或版权继承人的合法,从而保证了选文完整性、权威性。

7.不仅适合成人、本专科院校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阅读,更可作为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更可作为馈赠礼品。

8.全书风格明快,富于变化;内外双封设计,采用烫、印、专色多种工艺;排版考究、舒阔;147×210mm小开本,方便携带;内文选取80g高阶米白胶板纸,字迹清晰,不伤眼。

【名人的书评】

【世故人情的书摘】

《世故人情》这个题目是从朱自清先生那儿 偷 来的:据朱先生在《语文影及其他》序言里说,他原先计划着将 及其他 这部分写成一本书,就想命名为《世情书》。所谓 世情 ,顾名思义,就是 世故人情 的意思。讲 世故人情 而能变成 及其他 ,这本身就很有点 意思 。记得在 文革 中,报纸上在报道出席会议的一大堆要人显贵名单之后,往往带上 还有某某某 这样一句;这 还有 就是 及其他 ,大概含有 附带 、 不入流 、 排不上座次 之类的意思。如此说来, 世故人情 恐怕就是 不入 正经(正式)文章之 流 的,但因此也获得了一种特殊价值:它可是 侃大山 的好材料。细细想来,也确乎如此,三五好友,难得一聚,天南海北,胡吹乱侃一通,除了 聊天(气) 之外,可不就要 谈世情 。这类话题,于人生阅历之外,往往透着几分智慧,还能逗人忍俊不禁,——就像人们一听到 还有 或 及其他 ,就不免微微一笑。按朱自清先生的说法,这背后,甚至还暗含着 冷眼 看 人生 的 玩世的味儿 。这就进入了一种 境界 ,我们不妨把它叫作 散文的境界 或 小品文的境界 ——实在说,散文(小品)本来就是 侃大山 的产物;闲谈絮语中的智慧、风趣,连同那轻松自如的心态,都构成了散文(小品)的基本要素,并且是显示其本质的。五四时期,人们给深受英国随笔影响的小品文下定义时,即是强调 小品文是用轻松的文笔,随随便便地来谈人生 (梁遇春:《小品文选·序》)。把这层意思化为正儿八经的学术语言,我们可以说, 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世故人情’的发微,开掘,剖析,构成了中国现代小品文与作家所生活的现实人生的基本联系方式之一;自然,这是一种艺术的联系:不仅决定着艺术表现的内容,而且决定着艺术表现的形式 。——您瞧,经过这一番学术化处理, 世情书 竟成了散文(小品)的 正宗 , 不入流 转化为 入流 :两者之间,本也没有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幽默 里本来也多少含有点 玩世 的味道——在参悟人情世故之后,似乎也必然如此。但这里好像也有个 线 , 玩世 过了头,就会变成 帮闲 以至 帮凶 。这在中国,倒也是有 传统 的;鲁迅早就指出过,只讲金圣叹的 幽默 ,未免将屠夫的凶残化为一笑; 从血泊中寻出闲适 ,是根本不足取的。也还是鲁迅说得对, 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入世故’也不是好话。‘世故’似乎也像‘革命之不可不革,而亦不可太革’一样,不可不通,而亦不可太通的 。 世情书 中的幽默,正在于恰到好处地掌握了 世故 不可不通,亦不可太通 之间的 分寸 ,也即是 适度 。从人生态度上说,则是既看透人生,不抱一切不合实际的幻想,又积极进取认真,保存一颗赤子之心。在 玩世不恭 的调侃语调底下内蕴着几分愤激与执著,形成了这类现代 世情书 丰厚的韵味,其耐读处也在于此。读这样的散文,不管作者怎样放冷箭,说俏皮话,你都能触摸到那颗热烈的心,感受着那股 叫真 劲儿,这也是构成了本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与文学的时代 个性 的。

一九八九年一月十日初稿

一九九〇年一月十四日修改

说 面子

面子 ,是我们在谈话里常常听到的,因为好像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

但近来从外国人的嘴里,有时也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似乎在研究。他们以为这一件事情,很不容易懂,然而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相传前清时候,洋人到总理衙门去要求利益,一通威吓,吓得大官们满口答应,但临走时,却被从边门送出去。不给他走正门,就是他没有面子;他既然没有了面子,自然就是中国有了面子,也就是占了上风了。这是不是事实,我断不定,但这故事, 中外人士 中是颇有些人知道的。

因此,我颇疑心他们想专将 面子 给我们。

但 面子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想还好,一想可就觉得胡涂。它像是很有好几种的,每一种身份,就有一种 面子 ,也就是所谓 脸 。这 脸 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 丢脸 。不怕 丢脸 ,便是 不要脸 。但倘使做了超出这线以上的事,就 有面子 ,或日 露脸 。而 丢脸 之道,则因人而不同,例如车夫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并不算什么,富家姑爷坐在路边赤膊捉虱子,才成为 丢脸 。但车夫也并非没有 脸 ,不过这时不算 丢 ,要给老婆踢了一脚,就躺倒哭起来,这才成为他的 丢脸 。这一条 丢脸 律,是也适用于上等人的。这样看来, 丢脸 的机会,似乎上等人比较的多,但也不一定,例如车夫偷一个钱袋,被人发见,是失了面子的,而上等人大捞一批金珠珍玩,却仿佛也不见得怎样 丢脸 ,况且还有 出洋考察 ,是改头换面的良方。

谁都要 面子 ,当然也可以说是好事情,但 面子 这东西,却实在有些怪。九月三十日的《申报》就告诉我们一条新闻:沪西有业木匠大包作头之罗立鸿,为其母出殡,邀开 贳器店之王树宝夫妇帮忙,因来宾众多,所备白衣,不敷分配,其时适有名王道才,绰号三喜子,亦到来送殡,争穿白衣不遂,以为有失体面,心中怀恨,……邀集徒党数十人,各执铁棍,据说尚有持手枪者多人,将王树宝家人乱打,一时双方有剧烈之战争,头破血流,多人受有重伤。…… 白衣是亲族有服者所穿的,现在必须 争穿 而又 不遂 ,足见并非亲族,但竞以为 有失体面 ,演成这样的大战了。这时候,好像只要和普通有些不同便是 有面子 ,而自己成了什么,却可以完全不管。这类脾气,是 绅商’’也不免发露的:袁世凯将要称帝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劝进表中为 有面子 :有一国从青岛撤兵的时候,有人以列名于万民伞上为 有面子 。

所以,要 面子 也可以说并不一定是好事情——但我并非说,人应该 不要脸 。现在说话难,如果主张 非孝 ,就有人会说你在煽动打父母,主张男女平等,就有人会说你在提倡乱交——这声明是万不可少的。

况且, 要面子 和 不要脸 实在也可以有很难分辨的时候。不是有一个笑话么?一个绅士有钱有势,我假定他叫四大人罢,人们都以能够和他扳谈为荣。有一个专爱夸耀的小瘪三,一天高兴的告诉别人道: 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人问他 说什么呢? 答道: 我站在他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当然,这是笑话,是形容这人的 不要脸 ,但在他本人,是以为 有面子 的,如此的人一多,也就真成为 有面子 了。别的许多人,不是四大人连 滚开去 也不对他说么?

在上海, 吃外国火腿 虽然还不是 有面子 ,却也不算怎么 丢脸 了,然而比起被一个本国的下等人所踢来,又仿佛近于 有面子 。P11-13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世故人情》钱理群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