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生生死死》陈平原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8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生生死死》陈平原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系主任)、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2008年1月-2015年7月兼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与北京大学合聘)。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 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5,1998,2003,2009,2013),北京市第九、第十一、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2010,2012),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等。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作为学科的文学史》《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当年游侠人》《当代中国人文观察》等。

大学史方面的著述,除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的《老北大的故事》《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读书的 风景 》《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尚有《大学小言——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香港/北京:三联书店,2014)以及《怀想中大》(花城出版社,2014)。

【编辑推荐】

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三位学者、 燕园三剑客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北大中文系教授)、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历时一年,为万千读者度身甄选;专业眼光,菁华品质。

云集海内外、两岸三地97位名家,从章太炎、梁启超到鲁迅、周作人、丰子恺、梁实秋、朱自清、弘一、老舍、巴金、朱光潜、沈从文、孙犁、丁玲、汪曾祺、贾平凹、王安忆……百位名家与你漫说中国文化。

《漫说文化丛书》既囊括《西湖的雪》《秋天的况味》《鸭窠围的夜》《想北平》《论 他妈的 》《给亡妇》《秦腔》……这样的名作,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所选文章更具文化意味又妙趣横生,同时更全面、丰富地表现了20世纪中国散文精粹。

漫说文化 丛书不仅适合成人、本专科院校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素养,更可作为初高中学生课外阅读之用。

《生生死死》为其中一册,收集了冰心、俞平伯等大家的著作。

【名人的书评】

【生生死死的书摘】

据说,分专题编散文集我们是始作俑者,而且这一思路目前颇能为读者接受,这才真叫 无心插柳柳成荫 。当初编这套丛书时,考虑的是我们自己的趣味,能否畅销是出版社的事,我们不管。并非故示清高或推卸责任,因为这对我们来说纯属 玩票 ,不靠它赚名声,也不靠它发财。说来好玩,最初的设想只是希望有一套文章好读、装帧好看的小书,可以送朋友,也可以搁在书架上。如今书出得很多,可真叫人看一眼就喜欢,愿把它放在自己的书架上随时欣赏把玩的却极少。好文章难得,不敢说 野无遗贤 ,也不敢说入选者皆 字字珠玑 ,只能说我们选得相当认真,也大致体现了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某些想法。 选家 之事,说难就难,说易就易,这点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记得那是1988年春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约我编林语堂散文集。此前我写过几篇关于林氏的研究文章,编起来很容易,可就是没兴致。偶然说起我们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看法,以及分专题编一套小书的设想,没想到出版社很欣赏。这样,1988年暑假,钱理群、黄子平和我三人,又重新合作,大热天闷在老钱那间10平方米的小屋里读书,先拟定体例,划分专题,再分头选文;读到出乎意料之外的好文章,当即 奇文共欣赏 ;不过也淘汰了大批徒有虚名的 名作 。开始以为遍地黄金,捡不胜捡;可沙里淘金一番,才知道好文章实在并不多,每个专题才选了那么几万字,根本不够原定的字数。开学以后又泡图书馆,又翻旧期刊,到1989年春天才初步编好。接着就是撰写各书的前言,不想随意敷衍几句,希望能体现我们的趣味和追求,而这又是颇费斟酌的事。一开始是 玩票 ,越做越认真,变成撰写20世纪中国散文史的准备工作。只是因为突然的变故,这套小书的诞生小有周折。

对于我们三人来说,这迟到的礼物,最大的意义是纪念当初那愉快的学术对话。就为了编这几本小书,居然 大动干戈 ,脸红耳赤了好几回,实在不够洒脱。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点好笑。总有人问,你们三个弄了大半天,就编了这几本小书,值得吗?我也说不清。似乎做学问有时也得讲兴致,不能老是计算 成本 和 利润 。惟一有点遗憾的是,书出得不如以前想象的那么好看。

这套小书最表面的特征是选文广泛和突出文化意味,而其根本则是我们对 散文 的独特理解。从章太炎、梁启超一直选到汪曾祺、贾平凹,这自然是与我们提出的 20世纪中国文学 概念密切相关。之所以选入部分清末民初半文半白甚至纯粹文言的文章,目的是借此凸现20世纪中国散文与传统散文的联系。鲁迅说五四文学发展中 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小品文的危机》),原因大概是散文小品稳中求变,守旧出新,更多得到传统文学的滋养。周作人突出明末公安派文学与新文学的精神联系(《杂拌儿跋》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反对将五四文学视为欧美文学的移植,这点很有见地。但如以散文为例,单讲输入的速写(Sketch)、随笔(Essay)和 阜利通 (Feuilleton)固然不够,再搭上明末小品的影响也还不够;魏晋的清谈,唐末的杂文,宋人的语录,还有唐宋八大家乃至 桐城谬种选学妖孽 ,都曾在本世纪的中国散文中产生过遥远而深沉的回音。

面对这一古老而又生机勃勃的文体,学者们似乎有点手足无措。五四时输出 美文 的概念,目的是想证明用白话文也能写出好文章。可 美文 概念很容易被理解为只能写景和抒情;虽然由于鲁迅杂文的成就,政治批评和文学批评的短文,也被划入散文的范围,却总归不是嫡系。世人心目中的散文,似乎只能是风花雪月加上悲欢离合,还有一连串莫名其妙的比喻和形容词,甜得发腻,或者借用徐志摩的话: 浓得化不开 。至于学者式重知识重趣味的疏淡的闲话,有点苦涩,有点清幽,虽不大容易为入世未深的青年所欣赏,却更得中国古代散文的神韵。不只是逃避过分华丽的辞藻,也不只是落笔时的自然大方,这种雅致与潇洒,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一种学养,一种无以名之但确能体会到的 文化味 。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更讲浑然天成,更难造假与敷衍,更依赖于作者的才情、悟性与意趣——因其 技术性 不强,很容易写,但很难写好,这是一种 看似容易成却难 的文体。

选择一批有文化意味而又妙趣横生的散文分专题汇编成册,一方面是让读者体会到 文化 不仅凝聚在高文典册上,而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为你所熟悉的一种情感,一种心态,一种习俗,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借此改变世人对散文的偏见。让读者自己品味这些很少写景 也不怎么 抒情 的 闲话 ,远比给出一个我们认为准确的 散文 定义更有价值。

当然,这只是对20世纪中国散文的一种读法,完全可以有另外的眼光另外的读法。在很多场合,沉默本身比开口更有力量,空白也比文字更能说明问题。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我们淘汰了不少名家名作,这可能会引起不少人的好奇和愤怒。无意故作惊人之语,只不过是忠实于自己的眼光和趣味,再加上 漫说文化 这一特殊视角。不敢保证好文章都能入选,只是入选者必须是好文章,因为这毕竟不是以艺术成就高低为惟一取舍标准的散文选。希望读者能接受这有个性有锋芒因而也就可能有偏见的 漫说文化 。

1992年9月8日于北大

独语

何其芳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还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地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作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了。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人河水中。他想: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功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我又想起了一个西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绝顶登高,谁不悲慨地一长啸呢?是想以他的声音填满宇宙的寥阔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沉默地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画檐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栏也发出声息,像一些坚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呻吟,而我自己倒成了一个化石了。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瑰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驰。有一所落寞的古老的屋子,画壁漫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

真有这样一个所在,或者是在梦里吗?或者不过是两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糅合,没有关联的奇异的糅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扫,死者的床榻上长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悉的屋子里,朋友们在聚餐,嬉笑,都说着 明天明天 ,无人记起 昨天 。

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地想着 死 ,反不能美丽地想着 生 吗?

我何以又太息: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 ?是慨叹着我被人忘记了,还是我忘记了人呢?

这里是你的帽子 ,或是 这里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 ,我还能说这些惯口的句子。而我那有温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记起他:他屋里有一个古怪的抽屉,精致的小信封,装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像为着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温柔的记忆。墙上是一张小画片,翻过背面来,写着 月的渔女 。

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类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缺乏了它就是充溢了它。两者都足以致病的。

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度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荫,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呜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地。噤默地,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地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门与叩者

陆蠡

你想到过世界上自有许多近似真理的矛盾么?譬如说一座宅第的门。门是为了出入而设的,为了 开 的意义而设的,而它,往往是 关 着的时候居多。往时我经过一个旧邸第,那双古旧的门上兽环锈绿了,朱漆剥脱,蛛网结在门角上,罅缝里封满尘土。当时我曾这样想: 才奇怪!人们造了门,往往蟊皇而庄严的,却为的是关着?

人是在屋顶底下,门之内生活着的。人爱把自己关在门里。门保证了孤独和安全,门姑息了神秘和寂寞,门遮拦住照露现实的阳光,门掩蔽起在黑暗中化生的幻想。人在门里希望,在门外失败;在门里休息,在门外工作;在门里生活,坟墓则在门外。门隔开两个不同的世界:己和群的世界,私和公的世界,幻想和现实的世界,生和死的世界。门槛是两世界的边缘,象征两种不同领域的陲疆。人生便是跨进和跨出门与户槛;跨进和跨出希望与失望的门与户槛,跨进和跨出理想和现实的门与户槛;等到有一天,他跨了出去,不再回来时,他已经完成有生的义务,得到了灵魂的平安。

啊,我的文章本来不是论 门与人生的关系 。当我落笔的时候,愿想写出两个矛盾:门是为开启而设的,而它往往关着;既然常关着,而人,又每每巴望它的开启。这矛盾不难体验:譬如说有_个日午——一个长长的夏午吧——时钟走得慢了(摆锤受热延涨了),太阳也爬得慢了(因为它爬上了回归线的顶端),声浪的波动也震颤得慢了(你听蝉声是那么低沉,拉长,而无力),生命的发酵也来得慢了(动物都失去喧闹,到阴处觅睡去了),人们自己,也会觉得呼吸和脉搏都慢了,一种单调的厌倦落在人身上,那种摆不脱的,无名的厌倦。他失去可以倾吐愫悃的语言的机能,因为得不到对谈者;他失去可以舒发幽情的思想的机能,因为思想找不到附着点,如同水蒸气的凝聚必得有一个附着点。打不破的单调紧紧裹着他,如同尸布紧裹一个尸身。这时,他渴望能有一点变化,一件事故……而当他偶把眼光移上扃掩着的门时,便自然而然地希望它能有一次开启,给他带来一个未知的幸福,爱情,甚至于一个不幸的消息,总之,一个惊异。而他便预先构起幻想,想象门的那边将是一些什么,便预为快乐,预为兴奋,以至预为悲戚了。P26-30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生生死死》陈平原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