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端木,自幼喜读诗文,嗜啃古典,性格不急不躁,不愠不火,有批判的眼睛,也有从容、宽厚的胸怀,喜欢在文字中穿越时空,用古朴的笔风撰写生动的故事。
不懂杜甫,就不懂人世沧桑
在这些或喜或泣的文字里,或许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杜甫,发现 诗圣 光环掩盖下的一个不遇才子的悲欣交集。
第一节
京兆杜子,少年志于尧舜上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217年)正月,春天的气息正悄悄地走在路上,泉水清冽,游鱼招摇,明媚的阳光缓缓地伴随着伊洛河的河水流淌。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这个距离洛阳140余里小山村中,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静默的时空,这个崭新的生命朦胧着惺忪睡眼贪婪地捕捉着世间的一切光景。杜家门前车水马龙,只是谁都不曾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新生儿,将要用生命之笔写出怎样的宏伟诗篇。
他就是杜甫,将成为照耀诗坛万古璀璨的巨星。
《论语·学而》云: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细细追溯,杜氏家族,历代大都当官为宦, 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玄孙,这位出身京兆杜陵的名将曾经战功赫赫,用兵足智多谋,以一腔爱国热情在战场上英勇报国。 在官则观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 (《春秋左氏传集解·自序》),在杜甫心中飘扬的那关于杜氏远祖的神话恍如一面永树不倒的旗帜,在他后半生飘游世间之时,成为激励他前行进步的巨大动力。
杜预少子杜耽官至晋凉州(甘肃武威)刺史,而其孙杜逊迁居襄阳,官拜魏兴(陕西安康西北)太守。杜逊便是襄阳杜氏的始祖,而逊子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之子鱼石曾获嘉(在河南省)县令。鱼石之子依艺因获巩县令而迁居河南巩县,经历周转,于是京兆杜陵世家终于在黄河河畔的巩县定居下来。追忆远祖京兆杜陵人,大多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在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的熏陶之下,杜甫平生致力于营谋官职的鸿鹄之志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经历过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万丈雄威,直至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的父亲杜闲之时,风光凋零,杜家之势已然不如往日眩目,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但门庭若市的繁荣之景依然隐约可见。在杜甫年少之时,相对富裕的家境为其成长、读书和漫游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杜甫的一生正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转衰的骤变之期,在杜甫降生的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天子宝座的一年, 贞观之治 、 开元之治 的历史大幕相继拉开,一派繁荣盛况正在酝酿: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端。 《新唐书·食货志》
海宴天空,万方来同。 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宏大盛唐气象,赋予了杜甫非同一般的视野和抱负。杜甫降生之时,虽然另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李白尚为幼童,而在他之后的一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白居易尚未出世,然而,初唐时期的诗歌技巧初探,陈子昂、张九龄,以及王、杨、卢、骆等 四杰 为扫荡齐梁柔弱绮靡之音所作出的努力,为诗歌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先驱性的尝试,也隐隐地为杜甫时代的诗歌繁盛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杜甫之母是清河大族崔家之女,杜母在年幼的杜甫尚未记事之时,就撒手人寰,继母卢氏过门之后,杜甫被迫寄养在洛阳仁风里的姑母家,贤德仁慧的姑母在杜甫的生命中代替了亡母的角色,给予幼小的杜甫以胜过亲子的关怀,也给了他最早的人情之教;以至于后世生命中,杜甫怜悯民生、感怀疾苦的思想形成,与姑母的言传身教有一定的关联。
童年的生活简单而烂漫,记忆中的点点浪花浮动闪耀,直至晚年,那一幕幕朦胧的图景如同斑斑卵石漫过岁月的河水,悄然浮现。
犹记得6岁那年,公孙大娘的袅娜身姿,妖娆地舞动着 剑器 (一种戎装舞蹈),节奏铿锵,忽而随波辗转,时而戛然静止静合,又如蛟龙腾空,如潜鱼入海,如同雷霆骤然停息,天地之间一片静穆,她伸展舞姿,英姿卓立,耀眼的光彩一圈圈地荡漾开来,一直氤氲到杜甫创作今后长久的诗歌生命中。
犹记得7岁那年,一首《壮游》第一次打开了杜甫诗歌创作之门。杜甫笔下所吟咏的,绝非普通的白毛红掌之鹅,而是具有祥瑞之兆的神鸟凤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一开口,就不似一般诗童表现个人的哀乐,心中所向,全是对国家、对民族的那份苦恋和期望。俗言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自小便心系国家之举,为他今后续写现实主义的爱国诗篇悄然奠基。
犹记得9岁那年,杜甫书大字 工书翰,有能名 ,试与东晋王羲之比高。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得房公池鹅》)据明人胡俨 尝于内阁见子美亲书《赠为八处士》诗 的墨迹, 字甚怪伟 (马宗霍《书林藻鉴》)。可惜的是,历史风化了杜甫幼年时的那一口袋的大字以及 字甚怪伟 的墨迹。至于巴州的严武诗摩崖石刻上的遗迹,已经无从考据是否为杜甫手笔了。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及至午匀之年,杜甫风风火火地开始了文坛上的社交活动,而不同于同辈,杜甫的横溢才华博得了一众前辈的赏识,与之交往的多是一些老辈诗人: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杜甫清新的诗文被当时的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 苍老 赞誉为可与汉代的文章大家班固、扬雄并肩媲美。年纪尚浅的杜甫竟然颇受资深老辈们的青睐,可见此时的他已然展现出超人的才华。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杜甫曾这样表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邑求识面,王翰远卜邻。
……
最初的时候,是被杜甫一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而感动得涕泪横流……这般张扬气魄岂非一般的豪勇之±能比!
读子美诗者甚多,知子美人者甚少,究竟是怎样的一番经历,成就了一代 诗圣 杜甫的别样人生?
斯人已去,其香犹存。
心有琴弦,纵然客走茶凉,仍有款款小曲余音轻袅袅,仍有满树桂花知音酿酒香。
于是,这个6月,我带着一份憧憬,一份疑问,一份谦恭,走进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唐朝清清瘦瘦的阳光似乎也悄悄映在此时的草堂上,重新抚触杜甫曾经走过的路,我决定用这些的文字来解读他人生的冰山一角。
文终字罄,手边茶已凉。我忍不住再次陷入深深地沉思……杜甫带给我的感动,久久无法平静。
上帝将一颗飘荡的心引领到曲折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开始了他的沧桑岁月。在求仕的路上,阴雨密布的朝廷原本便是摇摇欲坠,又怎能容得下意图为国为民、不与世俗论的杜甫?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让杜甫一生的梦都惨遭蹂躏,他的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的凄楚呐喊,发自于内心深处,撼动着大唐的江山。
诗圣 杜甫用其一生造就 诗史 , 三吏 、 三别 在他的笔下越发彰显着批判现实主义的魅力风采。当 杜甫 二字成为中学教科书上的常客,当一曲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划破天际苍穹,当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的豪情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孤独的杜甫用文字震撼了全世界,心中的那份赞叹难以自抑!
一首首质地坚硬的诗歌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目之所及满是兵戈争锋,哀鸿遍野,他的心灵开始随着战争的节奏共振,借着篇篇诗作再现世界原貌,抒发喜怒哀乐,彰显着对生命价值的尊重。这正是杜甫诗歌的成就所在,超越国界和地域,散发出永久的人性魅力。
最后一个字结束,恍然觉得内心无比充实。杜甫一生的生活是贫困的,然而他的生命确是无比地充盈。让我们伸出手掌,用心灵做通道,触摸一个真实的杜甫形象。
第一节
京兆杜子,少年志于尧舜上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217年)正月,春天的气息正悄悄地走在路上,泉水清冽,游鱼招摇,明媚的阳光缓缓地伴随着伊洛河的河水流淌。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这个距离洛阳140余里小山村中,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静默的时空,这个崭新的生命朦胧着惺忪睡眼贪婪地捕捉着世间的一切光景。杜家门前车水马龙,只是谁都不曾想到,这个普普通通的新生儿,将要用生命之笔写出怎样的宏伟诗篇。
他就是杜甫,将成为照耀诗坛万古璀璨的巨星。
《论语·学而》云: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细细追溯,杜氏家族,历代大都当官为宦, 远自周室,迄于圣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玄孙,这位出身京兆杜陵的名将曾经战功赫赫,用兵足智多谋,以一腔爱国热情在战场上英勇报国。 在官则观吏治,在家则滋味典籍。 (《春秋左氏传集解·自序》),在杜甫心中飘扬的那关于杜氏远祖的神话恍如一面永树不倒的旗帜,在他后半生飘游世间之时,成为激励他前行进步的巨大动力。
杜预少子杜耽官至晋凉州(甘肃武威)刺史,而其孙杜逊迁居襄阳,官拜魏兴(陕西安康西北)太守。杜逊便是襄阳杜氏的始祖,而逊子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之子鱼石曾获嘉(在河南省)县令。鱼石之子依艺因获巩县令而迁居河南巩县,经历周转,于是京兆杜陵世家终于在黄河河畔的巩县定居下来。追忆远祖京兆杜陵人,大多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在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的熏陶之下,杜甫平生致力于营谋官职的鸿鹄之志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经历过祖父、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万丈雄威,直至曾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的父亲杜闲之时,风光凋零,杜家之势已然不如往日眩目,近世官职虽不如远祖,但门庭若市的繁荣之景依然隐约可见。在杜甫年少之时,相对富裕的家境为其成长、读书和漫游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杜甫的一生正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转衰的骤变之期,在杜甫降生的这一年,恰好是唐玄宗李隆基登上天子宝座的一年, 贞观之治 、 开元之治 的历史大幕相继拉开,一派繁荣盛况正在酝酿:
是时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斗才三钱。绢一匹,钱二百。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端。 《新唐书·食货志》
海宴天空,万方来同。 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宏大盛唐气象,赋予了杜甫非同一般的视野和抱负。杜甫降生之时,虽然另一位浪漫主义伟大诗人李白尚为幼童,而在他之后的一位现实主义伟大诗人白居易尚未出世,然而,初唐时期的诗歌技巧初探,陈子昂、张九龄,以及王、杨、卢、骆等 四杰 为扫荡齐梁柔弱绮靡之音所作出的努力,为诗歌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先驱性的尝试,也隐隐地为杜甫时代的诗歌繁盛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杜甫之母是清河大族崔家之女,杜母在年幼的杜甫尚未记事之时,就撒手人寰,继母卢氏过门之后,杜甫被迫寄养在洛阳仁风里的姑母家,贤德仁慧的姑母在杜甫的生命中代替了亡母的角色,给予幼小的杜甫以胜过亲子的关怀,也给了他最早的人情之教;以至于后世生命中,杜甫怜悯民生、感怀疾苦的思想形成,与姑母的言传身教有一定的关联。
童年的生活简单而烂漫,记忆中的点点浪花浮动闪耀,直至晚年,那一幕幕朦胧的图景如同斑斑卵石漫过岁月的河水,悄然浮现。
犹记得6岁那年,公孙大娘的袅娜身姿,妖娆地舞动着 剑器 (一种戎装舞蹈),节奏铿锵,忽而随波辗转,时而戛然静止静合,又如蛟龙腾空,如潜鱼入海,如同雷霆骤然停息,天地之间一片静穆,她伸展舞姿,英姿卓立,耀眼的光彩一圈圈地荡漾开来,一直氤氲到杜甫创作今后长久的诗歌生命中。
犹记得7岁那年,一首《壮游》第一次打开了杜甫诗歌创作之门。杜甫笔下所吟咏的,绝非普通的白毛红掌之鹅,而是具有祥瑞之兆的神鸟凤凰,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杜甫一开口,就不似一般诗童表现个人的哀乐,心中所向,全是对国家、对民族的那份苦恋和期望。俗言语: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自小便心系国家之举,为他今后续写现实主义的爱国诗篇悄然奠基。
犹记得9岁那年,杜甫书大字 工书翰,有能名 ,试与东晋王羲之比高。 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得房公池鹅》)据明人胡俨 尝于内阁见子美亲书《赠为八处士》诗 的墨迹, 字甚怪伟 (马宗霍《书林藻鉴》)。可惜的是,历史风化了杜甫幼年时的那一口袋的大字以及 字甚怪伟 的墨迹。至于巴州的严武诗摩崖石刻上的遗迹,已经无从考据是否为杜甫手笔了。
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 及至午匀之年,杜甫风风火火地开始了文坛上的社交活动,而不同于同辈,杜甫的横溢才华博得了一众前辈的赏识,与之交往的多是一些老辈诗人: 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 杜甫清新的诗文被当时的洛阳名士崔尚、魏启心等 苍老 赞誉为可与汉代的文章大家班固、扬雄并肩媲美。年纪尚浅的杜甫竟然颇受资深老辈们的青睐,可见此时的他已然展现出超人的才华。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杜甫曾这样表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邑求识面,王翰远卜邻。
……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唐诗是一曲风流:杜甫诗传》端木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