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018中国散文年选》[中国]韩小蕙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2018中国散文年选》[中国]韩小蕙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选者介绍:

韩小蕙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光明日报社原领衔编辑。中国作协第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北*城作协主席。出版《韩小蕙散文代表作》等30部作品集。主编出版《90年代散文选》及1998年以来历年《中国散文精选》等64部散文集。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三八创先争优红旗手,韬奋新闻奖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奖,以及冰心散文理论奖和创作奖、老舍散文奖、北京文学奖、上海文学奖等。1994年入选伦敦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人物大辞典》。2003年应美国国会图书馆邀请,成为新中国首位在该馆演讲的作家和编辑,并获美国国会图书馆奖、美国国会参议员奖、旧金山市政府和市长奖等。

【编辑推荐】

《2018中国散文年选》系花城年选系列之一种。

主编深切关注2018年度的散文创作及各大报刊和多种媒体上公开发表的散文佳作,还有一些图书出版物里的作品,几经思虑,终得五十余篇汇集而成今年的散文年选。

书稿分为“古往今来”“海北天南”“见素抱朴”“人在何处”“天高地厚”等5个部分,皆有一定的主旨,体现着编选者的意趣与心思,令人回味。

此选本可谓厚重,是因为有诸多名家压阵,像李国文、叶兆言、蒋子龙、张抗抗、徐刚、邱华栋、高晓松等等,他们的文章绵远持重;当然,后起之秀者的文章也是韵味十足,而且往往要多一分锐气爽气,甚至意境高远。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高质量散文年选。

【名人的书评】

散文年选是花城年选系列中受读者欢迎度较高的一种。2017年由韩小蕙老师接手主编散文年选,通过一年的市场反馈,还是较受读者认可的。

今年的选本,更是体现了韩小蕙老师的精心与用心,所选文章非常广泛,内容内涵丰富深广,令人不忍释卷,相信会得到读者的高度赞许!

【2018中国散文年选的书摘】

难以释怀与理所当然

——序《2018中国散文年选》

韩小蕙

对于我这个没学过代数的人来说,这道题也是很简单的:采风散文和游记散文在今年的散文原创中,所占的比重又上升了,已经达到60%左右——至少,在我今年所阅读的数百篇作品中。

所以,我个人觉得另外那40%传统意义上的散文原创作品,每一篇都分外珍贵。我这么说,并无轻慢采文和游文之意,然而我确实执拗地认为,对于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们来说,他们在创作之余写些游记,算是忙里偷个闲,挺风雅;可对于专门从事散文写作的诸文友来说,如果光写采风文章,当真有点对不住读者,更对不住自己。

文学的*境界是哲学深度

在2018年的原创性散文中,还真是有一些上好的文章。而且我特别欣喜地发现,这些佳作的共同之点,在于其绽放在字里行间的花朵之上,都闪耀着哲学的蓝光。

冯秋子的《皱褶》从题目上看就很深奥,它以生活场景中有点独特的一个片段——三个舞者练习舞蹈启笔,要求用舞蹈语言表达出“两极”这个命题。题目是冯秋子出的,在她看来,人类生命可以说大部分都是在两极中消耗掉的,比如幸福与痛苦的共生与共融等。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探索,三位舞者的思考不同,*终殊途同归,渐渐切入探索人生意义的思考中。生活中不能只耽溺于人间烟火的层次而放逐自我,越是在商家大肆导入的全民娱乐、全民游戏、全民网购买买买等等的狂欢中,知识分子越不能缺失了形而上的尊严。若中国只剩下了吃喝玩乐的内容和目标,而全然忘记了人间还有高雅的诗歌、音乐、绘画、戏剧、雕塑、建筑,以及学识、境界、襟怀、抱负、建功立业、改造世界、推动天地人心的进步等等,那么,空气将变得多么稀薄,世界将变得多么黯淡,人生将变得多么无聊!

孔见的《孤悬:岛屿生存叙事》讲述了一个海南岛人对海岛、海峡、海风、海啸、陆地、天空、时间、空间、永恒等等的种种感觉。在我们这些一直生活在坚实大陆上的人看来,这种种感觉真是神奇的臆想了,比如“漂泊不定的海面,脚踩上去便立即塌陷,连一根抓拿的稻草都没有”,又比如“大海总是喜怒无常的,它不知从何而来的愤慨,让你觉得这世上的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引自该文)。至于应该怎样解读人与海岛之间的关系,作者忽而人文,忽而地理,忽而庙堂,忽而江湖,忽而鱼虾鳖蟹,忽而弃妇逐臣,在略带忧郁的陈述中,表达出千百年来人与海、与岛、与大陆、与大自然之间的难言之言。而又正是这古往今来的穿透,使得作者的人生之旅,宛如红日跃出东海一般,步步登上豁然开朗的天梯。

潘向黎的《万念》很自然地勾连起我们对“万念俱灰”这个成语的重温,但幸亏她这里的万念不是“灰”,而是“澈”,明澈的“澈”。该文由一段段接龙式的思考片段组成,细细读进去,你会发现那个青少年时代就闪亮登上文坛的青葱少女,今天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其字里行间不再是灵秀、轻扬、朗笑的一派冰雪聪明,也不限于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问情怀,而是向深沉的生活伏下身子,切肤地体会到了人生之酸甜苦辣种种。昔日只识静心与书斋为伴的女博士,如今也必须面对人人都逃不过的宿命,“终究还是要一寸寸活过今生”(引自该文)。也许正是这强烈的对比,使作者的体味尤其突出,思考尤其深邃,加上高超的文字表达,便格外有了动人心弦的张力。

生命的激情和诗意的表达

彭程的《心的方向,无穷无尽》同时兼具澎湃的激情和诗意的表达,这是一篇好散文所应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该作是被饱含着生命激情的南国花木点燃的,越写下去,作者自己的生命之火也越燃越猛烈,思绪越来越深远,畅想越来越广阔,乃至生发出美丽的诗意,在胸中积蓄叠加,奔涌呼啸,终至破闸而奔腾直下,“心的方向,无穷无尽;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引自该文),也便成就了这篇实在诗意的美文。

施一公是我*佩服的当代科学家,没有之一。世人皆知他是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身兼中国科学院、美国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三院院士;而世人不知道的,他还是一位能写美文的文章家,2015年我就曾将其佳作《父亲是我*崇拜的人》收入散文年选,那时他还在北京的清华园里任职,现在他已是西湖大学校长。今年我为什么又遏制不住地将他这篇《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收入年选呢?这本是一篇演讲稿,为我们介绍了全球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和量子纠缠的艰巨工作。演讲形成文章发表后,不单在科学界,也在文化界引起热烈反响与追捧。细读之,吸吮之,不但被普及了科学观念,同时,也是文学(散文)的审美享受。比如请看*后一段《崩溃的内心世界》:“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象。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

即便记述人物的散文,也可以写得激情与诗情并射,比如本书所收高晓松的《我的外婆陆士嘉先生》。这位外婆可真是不得了的人物,今天的北航士嘉学院原来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当年她边读北师大物理系,边勤工俭学,是该系*的女生,也是以全系*名成绩毕业的高材生,巾帼碾压所有须眉。以后赴欧留学,考入当时世界*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原本选学的是物理,后听到日寇轰炸中国平民城市的暴行,决心改学航空报国,旋即投入世界空气动力学之父和现代流体力学之父普朗特大师门下,成为普师的关门弟子和*女博士。新中国成立后,陆士嘉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又屡屡创出中国*个流体力学实验室等数项*。“文革”中某年,英国某公司欲趁中国急需,以大幅度抬高的天价售卖一批优质发动机与我国,中方洽买小组数次交涉不成,请来正在遭受不公正“审查”的陆士嘉先生,她马上投入“战斗”,以深厚的专业素养侃侃而言,据理力争,很快就扫掉了英方的霸气。英国人紧急调查陆先生底细,当得知她是普朗特大师的嫡传女弟子,不由仰天长叹,不得不以合理的价格与我国成交——哇塞,原来坊间神传的某某大师的中国弟子遏制洋人讹诈我朝的故事,竟然是真的,而且竟然,就是发生在高晓松的这位深爱和奉献祖国、人品高洁的科学家外婆身上!

关于旅游散文和采风散文

大概十年前,曾有一本文学刊物搞过一次读者调查,大多数读者在“您是否喜欢当下的游记散文”的问询中,回答都是相当否定的。当时,包括我们光明日报《文荟副刊》在内,也几乎所有的报纸副刊,都是拒发游文的。那么十年后,这种情况是否有所好转呢?

我个人感觉,是有了些微改变,正能量的。因为毕竟有很多作家包括名家在内,都参与到了游文和采文的写作中。量变决定质变,数量多了肯定会涌现出一些佳作,比如前几年出现的《阳光下的魅影》(王安忆)、《伦敦的兵气》(薛尔康)、《乌镇的乌托邦》(朱大可)、《初探湄公河》(张曼菱)等等。今年本书遴选的“海天一色”小辑诸篇,也是不错的佳作。

然而不可讳言的是,尽管游文和采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让人期待的经典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余秋雨《文化苦旅》那样的大作品,却总是没有出现。游文和采文的整体创作状况还是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在:①大多数作品表层化,只停留在外在景物的描摹上,缺乏震颤心灵的思考,从而浮泛浅白,缺乏感染力。②缺乏真情实感,空抒情、假抒情,被动地、挤牙膏一样地往外挤,看不到创作的苦楚与欣喜。③缺乏个性与新意,形成模式化套路,千篇一律。④缺乏文化深度和信息含量,没有识见和思想,很多是为写而写,勉强为文。⑤缺乏对时代的关注及对重大社会问题的思考,停留于游山玩水、浅读历史的层面……

那么,游记散文的出路何在呢?它的艺术性怎样提高呢?

其他原因种种本文不做探讨,我个人认为,当下**要紧的是,一言以蔽之,必须端正创作态度——游文和采文也是极其艰苦的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更因其人人都写而难度倍增。故此,不能走马观花就率尔操斛,而必须是有了感觉,思考透了,达到不吐不快的程度而又找到了*的表达路径,方可动笔。

具体提几点个人建议,期望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同道的关注:

(1)“思想*重要”,要表达思想,要关注国家、民族、社会,要表现出深刻的时代精神。(2)不要虚情、矫情,要真情,有了心灵的感动再写。(3)要观察自然,拥抱自然,理解自然,不仅用眼睛,更要用全身心去捕捉、去感悟、去发现。(4)增强知识的学习与积淀,力求在散文中增加科学的文化的历史知识的以及社会发展的信息含量。(5)关注地域独特的文化、风情与特色。(6)抓住大自然与人的共同点,体现出鲜明的个性。(7)遵循文学写作的一切规律,比如立意、结构、语言、创新、襟怀、境界、追求……总之是必须呕心沥血,绝不能原谅自己把它们写成《旅游指南》一类的小册子了。

要牢记我们是作家,有责任不负文学的时代使命哦!

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2018.11.1初稿,11.25定稿

于北京马连道莳萋居

我的认知再度崩塌了

施一公

本文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演讲。

01,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极限

我们先看看人从哪而来?人的整个出生过程是这样的:

一个精子在卵子表面不停地游逛,寻找一个入口,找到合适位点以后,会分泌一些酶,然后钻进去。卵子很聪明,一般不会让第二个精子再有机会,所以一有精子进来,马上把入口封死。

你们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短短四个礼拜,胎儿开始有心跳。慢慢地,神经管形成了,脊椎形成了,四肢开始发育,通过细胞凋亡,开始形成手指头。到四五个月的时候,胎儿开始在母亲肚子里踢腾。

出生之前,胎儿的大脑发育非常快,各种神经突触迅速形成。然而不要忘了,这样一个鲜活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受精卵。

生命开始之后,生命的历程很漫长,这里面有很多苦恼。我记得我看过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

0岁闪亮登场,10岁茁壮成长,20岁为情彷徨,30岁拼命打闯,40岁基本定向,50岁回头望望,60岁告老还乡,70岁搓搓麻将,80岁晒晒太阳,90岁躺在床上,100岁挂在墙上。

02,科学如何应对生命挑战

我们生命的历程饱受挑战,有很多来自于疾病,其中三类疾病和人类有很大关系。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重要的杀手,仅在中国每年就有303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32%。

第二种疾病也很可怕,就是癌症,我们身边的人常常被癌症夺去生命,中国每年有265万人死于癌症,占28%。

第三类疾病死亡率不高,但是对人的困扰很大,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就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多位世界名人都曾受这类疾病的折磨。

此外还有34%的人死于其他原因,其中大部分是传染病,一小部分是交通事故和意外伤害。

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去接受生命的挑战。

在古代,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比如说当代的屠呦呦为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就是看了古典药学得到灵感,导致了青蒿素的发现。

后来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已经是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探索。

1985年以后,由于戈尔茨坦和布朗发现了低密度脂肪颗粒的受体,开启了真正的征服心血管疾病的历程。

人类始终用科学在应对挑战,从简单的摸索和经验积累,到*后通过基础研究驱使药物的发现。我有三个例子在此分享:

*个例子就是心血管疾病。

研究发现,导致心血管形成斑块的低密度脂蛋白和受体结合以后会被细胞内吞,内吞以后低密度脂肪的颗粒会被降解,而受体会回到细胞表面,可以重生,再去把新的低密度脂蛋白拉到细胞内去,从而减少对人体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

1985年,戈尔茨坦和布朗两位科学家,就是因为发现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而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在戈尔茨坦、布朗和日本科学家EndoAkira等一大批人的努力下,很多降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问世了,包括1987年问世的*个心血管疾病的药物。

我们一直在用基础研究去探索*前沿的和疾病做斗争的方式,我们虽然有很多他汀类药物,但是很多高血脂的人仅仅靠吃他汀类药物,并不能阻止心血管软斑块和硬斑块的形成。

第二个例子我们讲讲治疗癌症的新的曙光,也就是大家听过很多次的“免疫疗法”。

这个免疫疗法*有名的一个例子,是2015年8月20日,美国前总统卡特向所有世界上关心他的人宣布,自己得了晚期黑色素瘤,而且当时已经有4个2毫米大的肿瘤在脑子里,已经扩散了,他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然而短短3个月以后,2015年12月6日,他再次出现在大家面前,告诉人们,通过分子疗法,他脑子里的4个肿瘤已经完全找不到了。

第三个例子是神经退行性疾病。

现在世界上有4700万人饱受这种疾病的困扰,预计2050年时,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的病人出现,我们会有超过一亿三千万人受它的困扰。

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有名的就是老年痴呆症症,也叫阿尔茨海默综合症。得这个病的病人很痛苦,因为生活不能自理。老年痴呆晚期的患者大脑里面有一个个很可怕的洞,大脑被吞噬掉了。

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年痴呆症,但是大家公认,如果从分子水平上认识老年痴呆症,也许会为治疗带来曙光。

03,认知生命有极限

我举了心血管疾病、癌症、老年痴呆症的例子,*后过渡到大脑。不要说我们对老年痴呆症的病因不清楚,对大脑这样一个神秘的器官我们也知之甚少,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什么都不知道。

我们在用我们的五官,就是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理解这个世界。这个过程是不是客观的呢,肯定不是客观的。

我们的五官感受世界以后,把信息全部集中到大脑,但是我们不知道大脑是如何工作的,所以在这方面也不能叫客观。

我们人究竟是什么呢?仔细想一想,人是怎么样处理信息的呢?我们先来对信息也就是物质做一个定义。

我们有三个层面的物质:

*个物质是宏观的,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人是一个物质,房子也是一个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质。

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很远的一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球。

第三个层面就是超微观的物质。对这一类,我们只能理论推测,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尽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是我们真的很难通过直觉理解,这就是超微观世界。

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想一想,这个世界是超微观世界决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

我们人是什么?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

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是一堆粒子构成的。原子通过共价键形成分子,分子聚在一起形成分子聚集体,然后形成小的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后形成一个整体。

04,量子纠缠是可以进化的现象吗?

所以,我想班门弄斧讲一讲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

但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既然存在于客观世界,我相信它会无处不在,包括存在于我们的人体里。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这样。量子纠缠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去感受的。

我要问你们四个问题:

*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

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

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

但其实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那么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我们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我们叫它暗物质和暗能量。

我认为人类的认知极限就在于,我们是一堆原子,我们处在宏观世界,但我们希望隔着两个世界去看超微观世界。那是一个*美好的、极其美妙的世界。

05,世界还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随着量子卫星上天,有关量子的事科普一下:当代科技*前沿发现了什么?竟然颠覆人类世界观!

我们的世界,因为几个*的科学,全乱了!

一、搅乱了世界的3项科学成果

(一)暗物质

1、怎么发现有暗物质?我们原来认识的宇宙的形态,是星球与星球之间通过万有引力相互吸引,你绕我转,我绕他转,星球们忙乱而有序。

但后来,科学家通过计算星球与星球之间的引力发现,星球自身的这点引力,远远不够维持一个个完整的星系。如果星系、星球间仅仅只有现有质量的万有引力支持的话,宇宙应是一盘散沙。宇宙之所以能维持现有秩序,只能是因为还有其他物质。而这种物质,目前为止,我们都没有看到并找到,所以,称之暗物质。

2、暗物质有多少?科学家通过计算,要保持现在宇宙的运行秩序,暗物质的质量,必须5倍于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质。

3、有没有观测到暗物质?现在没有真正的测到暗物质。只是能发现光线在经过某处时发生偏转,而该区域没有我们能看到的物质,也没有黑洞。

4、黑洞是不是暗物质?不是。黑洞只是光出不来,它发出其他射线,它仍然是常规物质。

(二)暗能量

1、怎么发现有暗能量?科学家观测发现,我们现在的宇宙,不仅在不断膨胀,而且在加速膨胀。如果匀速膨胀,还可以理解。但加速膨胀,就需要有新的能量的加入。这能量是啥?科学家也搞不清,取名叫暗能量。

2、暗能量有多少?科学家通过计算,通过质能转换方程E=MC2计算,要维持当前宇宙的这种膨胀速度,暗能量应该是现有物质和暗物质总和的一倍还要多。

3、有没有找到暗能量?目前为止,还没有。

(三)量子纠缠

现代科学发现,对物质的研究,在进入分子、原子、量子等微观级别后,意外非常大。出现了超导体、纳米级、石墨烯等革命性的材料,出现从分子水平治愈癌症的奇迹。而*神奇的是——量子纠缠。

1、什么是量子纠缠?科学实验发现,二个没有任何关系的量子,会在不同位置出现完全相关的相同表现。如相隔很远(不是量子级的远,是公里、光年甚至更远)的二个量子,之间并没有任何常规联系,一个出现状态变化,另一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出现相同的状态变化,而且不是巧合。

2、有没有观测到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经理论提出,实验验证了的。科学家已经实现了6-8个离子的纠缠态。我国科学家实现了13公里级的量子纠缠态的拆分、发送。

06,搅乱了的世界

(一)搅乱了的哲学世界

我们原来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没有特异功能,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另一种存在。现在我们发现,我们认知的物质,仅仅是这个宇宙的5%。没有任何联系的二个量子,可以如神一般的发生纠缠。把意识放到分子,量子态去分析,意识其实也是一种物质。

既然宇宙中还有95%的我们不知道的物质,那灵魂、鬼都可以存在。既然量子能纠缠,那第六感、特异功能也可以存在。同时,谁能保证在这些未知的物质中,有一些物质或生灵,它能通过量子纠缠,完全彻底地影响我们的各个状态?于是,神也可以存在。

(二)坍塌了的物理世界

我们现在所有的物理学理论,都以光速不可超越为基础。而据测定,量子纠缠的传导速度,至少4倍于光速。

(三)崩溃的内心世界

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世界,仅仅是整个世界的5%。这和1000年前人类不知道有空气,不知道有电场、磁场,不认识元素,以为天圆地方相比,我们的未知世界还要多得多,多到难以想像。

世界如此未知,人类如此愚昧,我们还有什么物事必须难以释怀?

引自2017.11.5《叶檀财经》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2018中国散文年选》[中国]韩小蕙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