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莫言的文学共和国》叶开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叶开,作家中最著名的莫言研究专家,莫言研究专家中最著名的作家。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莫言研究权威专家、莫言唯一传记作者、国内最权威文学杂志《收获》的编辑部主任、著名作家。阅读涉猎广泛,理论扎实,善于发现细节,富于洞察力。出版过多部长篇小说,语言极有表现力。编发过莫言等国内一流作家的大量作品,获得过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各种编辑大奖,具有高超的文学品鉴力。
最懂莫言的作家叶开,进入莫言文学世界的最深处。这是迄今为止对莫言本人及其作品内容评述最全面的一部书。
《莫言的文学共和国》编辑推荐:三十而立,三十一年的不辍耕耘,莫言站到了世界文学之巅。《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为莫言研究权威专家叶开博士历时十二年写就的精深之作,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作序。《莫言的文学共和国》共有三部分,部分是一部浓缩版的莫言画传,用大量一手图片反映莫言的人生与创作历程;第二部分以百年的国文、国史作为背景,深度分析莫言作品。读完此部分,您能更读懂瑞典学院写给莫言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第三部分为莫言作品鉴赏,从六百万字的作品中精选八段集中赏析。《莫言的文学共和国》印制精美,书里还有莫言挚友,国画大家何水法教授倾情绘制的六幅精美插图,著名画家刘进安教授也精心绘制了十余幅经典插图,另还有莫言本人的书法作品,画坛文坛大师友情在此见证,既添艺术品位,也是一段传奇佳话。买一本好书,还能买十七幅国画大师画作,再加上莫言的书法,物超所值!
作为一个资深读者,我试图通过莫言的创作来窥破他的内心世界。我曾以为这个世界需要荡舟穿越曲折秋水,看遍起伏春山,穿越通幽曲径,才能于一线天中窥见光明。但莫言并没有在自己的人生和作品中设置各种障碍,他直接把自己展现出来,他就在你眼前,你只是被一片叶子挡住了。
——叶开
莫言的故事,就是在一个时代历程上展开。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真诚反思、生动语言以及精妙的故事,把那些被浮尘淹没的历史和事实、那些匍匐在土地上无声无息的生灵、那些被扭曲的人性,丰盛地呈现出来,而花花朵朵,皆为枝繁叶茂的累累果实。
——叶开
沸腾的魔幻乡土(序)
叶开
莫言在瑞典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莫言不仅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还是有故事的人。莫言的故事中有很多故事,他的很多故事或精彩或繁复或沉郁,如不加思考而轻松滑过,就会错失那些诚恳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深挚的历史反思。
在这个喧嚣时代,所有泡沫都浮在水面上,哗嚷着扑腾而下,谁还有空听一个讲故事人的故事呢?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有一些人更关注莫言是否套得进自己预设的道德圈套里。各种与文学无关的争论,几乎要把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淹没。但水落之后,露出的是河床的白石,其他只是速朽的呓语泡沫。文学跟政治有关、跟道德有关、跟人生有关,但文学不是政治,文学不是道德。这本是常识,但常识已被人们轻松扔掉了。
《马太福音》说: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中国圣哲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这样的纷攘中,要重返文学本身,审视作品现场,才能看到真相。
莫言和他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纷繁故事的缩影,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真诚反思、并以生动的语言及精妙的叙事,把被浮尘淹没的历史、事实、把匍匐在土地上无声无息的乡民生灵、把那些被扭曲的人性,丰盛地呈现出来,而花花朵朵,皆枝繁叶茂,累累果实。
莫言是一个饥饿且孤独的孩子,莫言是一个小学还没有毕业就辍学的乡村少年儿童。莫言在沉默的乡村世界中,学会了聆听自然妙音,观察天空流云;在一种类乎被切断交流的个人困窘中,他通过阅读与观察与阅读,把自然与人性的菁华沉淀在身体深处。当莫言学会用自然、准确、真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时,他发现了一个被垢尘蒙蔽已久的泱然世界,正在自己眼前逐次展开:这里花草繁茂,树木大盛,河流湍急,湖汊平静。这里各类生灵心意相通,这里高低贵贱人民生灭自在,喜怒哀愁皆淋漓尽致。他们惯看春花秋树渐次开败,习悉人文事迹生灭无常。
这是莫言自己创造的高密东北乡文学共和国。在这里,莫言主宰一切,胆大妄为;而在日常生活中,他诚实、谨慎、甚至怯懦,因体贴人情而常常至于不忍。
作为一个资深读者,我试图通过莫言的创作来窥破他的内心世界。我曾以为这个世界需要荡舟穿越曲折秋水,看遍起伏春山,穿越通幽曲径,才能于一线天中窥见光明。但莫言并没有在自己的人生和作品中设置各种障碍,他直接把自己展现出来,他就在你眼前,你只是被一片叶子挡住了。
我长期研读莫言作品,一晃十几年,读过他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对话、访谈,有些长篇小说通读过若干次,相关的重要评论文章也涉猎殆遍。现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本书,是我阅读心得的总汇聚。
本书第一章是对莫言人生和创作的归纳,写莫言如何从一名乡村农民屌丝,通过不懈努力,最终变成了一位登顶诺贝尔文学奖的大神。这是一个平凡人奋斗成功的故事,但我讲述的不是成功学,而是一个真诚的作家,怎样通过学习、思考和创作,回归本源,沉淀自我,通向自由自在的文学性灵之境。
本书第二章写莫言以 饥饿与孤独 的切体验,通过研究 吃的权力 ,发现了潜藏在乡村世界里的权力结构和秘密。在那个饥饿年代,有人饿得奄奄一息,有人吃得脑满肠肥。控制了粮食,就等于控制了人们的灵魂。通过这种挖掘,莫言深刻地反映了一个本来被遮蔽了的世界。
在本书的第三章里可以看到,莫言以三十二年的持续创作,在小说中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起于草莽,个性丰富鲜明,不能用简单的一分为二来判断他们的好坏。他们身上,人性是复杂的,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魔鬼与天使的双重特性,有些人出没在高密东北乡的茫茫红高粱地里,有些人蝇营狗苟残存一生。他的创作,一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里那些脸谱化人物的塑造,而为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和丰富,作出了自己的重大贡献。
本书第四章专门研究莫言文学创作中呈现出的 风景 。在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的风景是庞杂共生的,这个世界里无论高低贵贱,都生而平等。作家的眼中不再对各种人与作物分门别类,厚此薄彼。他的笔下,即使是那些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中遭到鄙视的杂草,也有自己的独特生命力价值。而那些貌似不崇高、不伟大的事物,因为莫言的描写,而发出令人感动的光芒。例如《生死疲劳》里那个 顽固不化 、拼死抵抗以村支书洪泰岳为首的强大政治力量的打击,作为 全国唯一的单干户 坚持了三十多年的蓝脸,以其卓尔不群的形象,独立于共和国六十年文学史中。蓝脸这样的 落后分子 ,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里,长期遭受打击、排斥、迫害,而成为革命中的渣滓。但莫言以自己的卓越创作,为蓝脸及他所代表的一大批无声者,发出了独特而持久的声音。
莫言的创作历程复杂多变,持久而顽强。他通过《白狗秋千架》,揭露了一个城乡级差的巨大秘密:那曾被塑造为诗意乡村的土地上,美丽少女迅速凋谢,只有顽强与污秽的人生,仍在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中挣扎。通过《透明的红萝卜》,他把乡村少年所目睹的人性恶、善与恶的纠缠、乡村权力的森严等级,以一个沉默的黑孩形象展现出来。这个不说话的孩子,在莫言的文学共和国中千变万化,成了《枯河》里被虐待至死的小虎、成了《铁孩》里嗜食铁筋的铁孩、成了《初恋》里惊慌失措的金斗、成了《飞鸟》里无法无天的许宝、成了《牛》里馋嘴的罗汉、《成了大嘴》里管不着自己嘴巴的大嘴、成了《野骡子》里贪婪的罗小通、成了《生死疲劳》里的少年莫言——在这里,所有的少年合而为一……孩子们的眼睛清澈透明,他们能看到了成人所漠视的种种真相。这么多饥饿的孩子,出没在饥馑的原野上。他们饥饿而孤独,脑袋大眼睛大肚子小腿干瘦。他们执着并顽强,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嘴巴和胃,开垦着高密东北乡无垠乡土。他们深邃的目光,穿透了重重迷障,最终带领莫言来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本书有自己特殊的观察角度,不可能分析莫言的所有作品;对莫言一些作品的评价方式,也与很多评论家不同。如《食草家族》系列小说,固然是想象缤纷、却失之词语喧哗,脾气乖戾;《檀香刑》虽夺尽眼球,评论家几乎众口一词地叫好,我却总觉得过分邪气,杀戮太重。莫言一直在自我反思和细微调整中,从杀戮到宽恕,这于是成就《生死疲劳》的杰出。但这部长篇小说却遭到很多批评家的冷遇,还有很多人跟我说这小说很差。但我有自己的判断,一直对《生死疲劳》极力鼓吹。2006年参加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的莫言作品研讨会时,我就私下和作家林白说,莫言的这个小说的 轮回 结构,是作家创作的最大梦想。它彻底解放了小说形式的约束,作家因此可以自由从容地发挥才能。小说第三部 猪撒欢 ,是最精彩章节,写得汪洋恣意,畅快淋漓,可谓现代汉语文学中的精品。
自一九八一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起,到站在诺贝尔文学奖讲坛上发表演讲为止,莫言以三十二年持续不断地、跌宕起伏地创作,写下了近600万字各类作品,此外,他还发表了很多演讲,做了无数的记者访谈和对话,集结为一个庞大的文学城堡,如今文集可以出到皇皇二十巨册。所有这些,呈现出一个真实或虚构的莫言形象。
几乎从登上文坛开始,莫言就伴随着巨大的影响和争议,他的作品,喜欢的人奉为杰作,讨厌的人斥为垃圾。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帖安慰剂,在极大地舒缓了中国人心灵饥渴和焦虑症时,同时释放出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质疑、污蔑和讽刺。但这一切都无碍于本书深入细致地评价莫言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莫言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尖锐的穿透力,庞杂而生动,精确而细腻。为无声者发声,为被遗忘者树碑立传。他笔下的芸芸众生,冲破了旧文学伦理的重重阻碍,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正如诺贝尔授奖词所云:莫言生动地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
通过莫言的作品和他的表达,深挖他的思想,品位他艺术,这是我的微薄理想。
本书最早起笔于十二年前,经过近期的反复修改,集中推敲,终于成书,出现在各位读者的面前。
我对莫言的阅读有二十多年,集中研究也有二十多年,不仅熟悉他本人,还反复精读他的所有作品,不敢说如数家珍,起码是了如指掌。我的心得几乎和盘托出,完整地呈现在这本书里了。写这本书,我的希望是不仅深入地挖掘和呈现一个丰富的莫言文学世界,把莫言的文学创作放在一个新文学百年进程的历史维度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和分析,并从中确定他的重要文学地位。本书还打算成为一本阅读指南,把莫言作品中的精粹集中地介绍给读者。毕竟,如此丰富、厚重的莫言文学作品系列,如果不是专业读者,要全部读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要了解莫言,我相信本书是最合适的路途之一。
这本书能够面世,首先要感谢命运,其次要感谢生活,最重要感谢身边的好人。
这不是陈词滥调,而是我的人生体验与工作态度。
我不像很多学者那样孜孜以求,我对莫言的长期研读纯粹是个人爱好。在《收获》做编辑,我编发了莫言很多的作品,在编校中,每部作品都要反复精读四五遍以上,下的工夫不可谓不深,虽愚钝亦颇有得。
与莫言的长期交往中,我也获得过很多教益。在编发莫言长篇小说《蛙》时,我们曾一起为这部小说的名字而绞尽脑汁,反复斟酌。在小说情节上、人物上,我们交流频繁,莫言作过多次修改。小说中主人公陈鼻和王胆这对夫妇作为贯穿小说的重量级人物,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阅读初稿时,我觉得开头铺垫不够,不足以支撑这两个人物后来跌宕起伏的命运。莫言后来把王肝王胆改为 一卵双胞 ,这样原本开头没有出现的王胆,得以参加 我们 的各种活动,并为她和陈鼻之间架设一条隐蔽的姻缘桥梁,这样使得王胆后来的逃亡显得更加悲壮、感人。其他更多的修改,也在我们的反复通信商讨中,逐步完成。莫言在创作上是极认真极诚恳的,每次修改都是反复深思与斟酌的。
二〇〇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早上六点,莫言给我发了一封邮件: ……第四个和第五个问题,为王胆和陈鼻增加了前史,并将王胆王肝变成了‘一卵双胞’和‘我’变成了同班同学,姑姑的转变,添加了几个细节。五部中都有改动。用红笔标出添加和修改处。彻夜改稿,感到这一改又上了层次,心中感动。……
引述这段文字,一是想为莫言 粉饰 ,他也会为稿子的一些小问题而通宵达旦地 彻夜改稿 。二是为我自己 邀功 ,表明作为编辑,我还是很敬业的。这种反复沟通和阅读的结果,是我对莫言的作品会有更深的了解。
同样,本书出版之前,也经过反复多次的仔细修改——虽然还会有些错误,有些不足。
…………
一本书是永远修改不好的,完美的作品只在想象中。编者、校对者和作者的持续不断的交流和探讨,对这本书的修订有莫大好处;我也期待读者朋友在拿到这本书后,能不吝指正,以便我今后再版时修订。
感谢莫言老师老友、国画大家何水法先生的厚意,允准本书封面上的《高粱高密辉煌》国画首次公开发表。另外,承蒙何先生允准,我们还把他的五幅精美画作延入书中。著名画家刘进安教授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作有《红高粱》连环画,极有趣味,内涵丰富。他答应本书采用其中精彩之作,厚意令我感动。拙作虽陋,但添画作,颇足虚荣。
我的朋友春野兄从小练习书法,曾得到老一辈很多书法大家的指点和熏陶,在书法上有极高造诣,作为一名优秀诗人,他在自己的书法里融入了神妙诗意的气息。春野兄盛情为本书题写书名,气韵流动,跃然纸上,令我感动。
高密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并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了很多具体而微的帮助。山东《大众日报》记者卞文超多次到高密采访,并为本书提供了许多一手图片,亦为本书增色不少。
我要衷心感谢我的妻子王琦博士。就像我在其他书里所感谢的那样,她的理性和智慧,她的沉着和冷静,是指点我走出各种迷障的明灯。本书第四、第五章,曾请她帮助校对,作为古典文学博士,她发现章回小说等引文中错漏不少,并一一订正。这本书献给她,最合适不过了。
我还要把本书献给我女儿廖小乔。她曾精读莫言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两遍,还读过莫言的中篇小说《三十年前的一次长跑比赛》等中短篇作品。这位初中女生记忆准确,每次碰到莫言小说的一些细节要翻找书本时,她都可以准确地告诉我原话如此这般,节省了我的很多精力,消灭了不少讹误。我坚持认为,孩子要在学习的黄金时代,阅读最好的作品。这样积累下去,会拥有一个丰沛的人生。
热爱阅读的孩子,总是美好的。我愿意把这本书献给她。
莫言老师对我一直很关心。过去那么多年来,他有新作都会寄一本给我,并写了各种温暖的句子,或精彩的打油诗。读之,而会心。我们平时碰见,各种聊天,天南海北漫无边际,对了解他的为人,阅读他的作品,益处良多。
第一章
从饥饿少年到诺奖作家
莫言的人生历程,是从 屌丝 到 大神 的美丽故事。他生逢饥饿年代,小学辍学,少年务农,遍尝人生酸甜苦辣,最后登上文学创作的世界最高峰,而赤子之心不改。
一 文坛异类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中,莫言是一个异类。他独来独往,天马行空,建立了自己的文学共和国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坛中,莫言是一个异类,是揭竿而起的农民军首领。从1981年在河北保定《莲池》杂志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起,到2012年为止的三十一年时间里,莫言不懈创作,以十一部长篇小说,六十二部短篇小说,三十六部中篇小说,九部话剧,几十万字的散文等近六百万字作品,建成属于他自己统治的 高密东北乡 文学共和国。这个独特的文学地理概念,与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镇、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等一起,构成了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理世界。一名作家能够拥有自己的文学地理世界是幸福的,在这里他就是至高无上的 始皇帝 ,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打上了浓重的莫氏印记。
这位淳朴的山大王浓眉小眼,手粗脚壮,擅长农活,爱胡思乱想,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日常生活里他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农民,在梦中他却摇身一变成了聚义堂 及时雨 宋大哥,常带着脑袋里那些兄弟们一起呼啸山林,出入河汊,打家劫舍,胡作非为。他率性所至,天马行空。在他创造的 高密东北乡 文学共和国里,他既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也是顽皮捣蛋的花果山里的猴子兵。他可能是曹操,也可能变成刘备。不管什么角色,他都一个人包圆了。孙悟空不仅仅是孙悟空,他还是会分身、会吹毛成猴的大仙。一位创造了自己的文学国度的作家,他也能千变万化,上天入地——
他有时是孙丙 ,带着一群扮演妖魔鬼怪的乡亲们跟修建胶州铁路的德国鬼子浴血奋战,无畏赴死慨而慷;有时是司马库 ,忽发奇想用电焊枪割断日本鬼子铁路桥而胜利辉煌,却招来日本兵的疯狂报复制造惨案使得大批无辜村民被枪杀死亡;有时是高密东北乡著名土匪许大巴掌,据说他曾跟在胶东纵横十六年的八路军司令许世友比试过枪法,彼此惺惺相惜,而相逢一笑、各奔前程……
莫言还是沉默寡言的黑孩 、是吃奶吃到成年的上官金童 、是飞檐走壁的侏儒余一尺 、是整天渴望吃到猪头肉的罗小通 ……在莫言的小说里,无论是唱 猫腔 后来又遭了恐怖檀香酷刑的孙丙,无论是率众乡亲攻打据说膝盖不会弯曲的德国鬼子后来也遭了走鏊子酷刑的上官斗,还是一生中经历丰富阅人无数当过大掌柜打过日本兵率领过还乡团杀回村里赶走八路的司马库,他们全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战争失败者、人生失败者,但这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持久流传。莫言的文学作品里,是对弱者的悲歌,是深沉的悲悯,也是对无尽苦难的控诉。他笔下那些卑微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黑孩、上官金童、余一尺、罗小通们,全都是些吃不饱穿不暖的小可怜虫,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巨灵神掌压在社会的最底层,扁得屁滚尿流——他们不明白自古以来物华天宝的家乡,为何会在粮食丰产期间却饿殍遍野。莫言在他的小说里问,粮食呢?粮食都到哪里去了?一片丰沃的土地,年年丰收,但粮食却不见了。那些在土里生土里长的高密东北乡的饥饿的孩子,每天睁大眼睛寻找食物,来填饱自己永不餍足的胃。他们几乎什么都吃,甚至为此大大地扩张了人类的食谱,还为人类探索各种可能吃的食物而做出了卓越但令人心酸的贡献。他们吃虫子、吃野草、吃泥土、吃煤块,在莫言的短篇小说《铁孩》里,这个吃到了神乎其神程度的 铁孩 甚至异化成了嗜食各种钢铁的魔法孩子。
但莫言仅仅是莫言而已,莫言毫无疑问不能被重复第二次。重复两遍的第二个莫言,大概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一个轻如鸿毛的蚁民了。莫言身上没有任何榜样意义。莫言写小说能达到目前这个高度,想来想去,我觉得无迹可寻、毫无道理可言,只能说他前世积德、努力加拼命,而站到了现在的高度。尽管我在努力地研究他的人生经历,翻检他的作品的细枝末节,想从中发现一点蛛丝马迹,但我最终郁闷地发现,想破译莫言成长为莫言的秘密,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莫言的才能大概不是后天学习来的,他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他从小善于观察,敏于体味,他的语言能力生而敏健,他的叙事能力延续了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章回小说和蒲松龄的谈鬼说神,对他的影响都非常深远,但是他又有广泛阅读国外优秀文学作品并从中汲取叙事经验的能力,从而融汇中外文学,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莫言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过:饥饿和孤独是他的创作财富。可是,普天之下,整天饿得上气不接下气,饿得肚皮透明,里面的肠子看得见滚来滚去的人,有如恒河沙数,最后成为作家、尤其是成为像莫言这样优秀作家的人,却屈指可数。因此,研究莫言,如果要把他作为一个榜样来模仿,我认为毫无意义。莫言就是莫言,你只能走自己的路,不能痴心妄想成为第二个莫言,就如同你不应该痴心妄想成为第二个鲁迅一样。
世界上没有两面完全相同的镜子。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想象中的莫言形象。你可以调动自己的全部人生经验,想象出一个属于你心目中比较合适的作家莫言形象。在这里,我也是调动自己的所有资源,通过深入阅读、反复对比研究,加上与莫言的长期交往,而得出了自己的莫言形象。
而如果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只有符合逻辑的叙事,才是事实的真相,而所谓的客观,只是一种幻觉。
二
饥饿与孤独的童年
莫言的文学共和国根植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以这里为故事背景莫言在自己的作品里,对山东高密东北乡有着神奇瑰丽的描述:无边无际的、血一样颜色的红高粱,浊水流淌墨水河,方圆几十里茂密的野草地,神奇古怪的作坊草鞋窨子,还有各种作物——如高粱、玉米、地瓜、棉花、麦子、向日葵等,各种动物——如狐狸、野狗、狗熊、乌鸦、麻雀、兔子、老鼠等;各种虫子——如蜜蜂、苍蝇、蚊子、蚂蟥、蝈蝈、金龟子等;各种鱼类——如鳝鱼、鲤鱼、黑鱼、鲇鱼、草鱼、鲫鱼等;各种水族——如泥鳅、乌龟、河鳖、螃蟹、河虾、青蛙、水蛇等……
这些可以进入新人类食谱的动物和植物,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饥饿的少年莫言和他的同伴们在村里村外,村头村尾游荡时发掘和拓展的。莫言在散文《忘不了吃》中,完整地谈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饥饿经验和寻找食物的过程:
……很多文章把三年困难时期写得一团漆黑,毫无乐趣,这是不对的。起码对孩子来说还有一些欢乐。对饥饿的人来说,所有的欢乐都与食物相关。那时候,孩子们都是觅食的精灵,我们像传说中的神农一样,尝遍了百草百虫,为扩充人类的食谱作出了贡献。那时候的孩子,都挺着一个大肚子,小腿细如柴棒,脑袋大得出奇。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成群结队,村里村外地觅食。我们的村子外是望不到边的洼地。洼地里有数不清的水汪子,有成片的荒草。那里既是我们的食库,又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那里挖草根挖野菜,边挖边吃,边吃边唱,部分像牛羊,部分像歌手。我们是那个时代的牛羊歌手。我难忘草地里那种周身发亮的油蚂蚱,炒熟后呈赤红色,撒上几粒盐,味道美极了,营养好极了。那年头蚂蚱真多,是天赐的美食。村里的大人小孩都提着葫芦头,在草地里捉蚂蚱。我是捉蚂蚱的冠军,一上午能捉一葫芦。我有一个诀窍:开始捉蚂蚱前,先用青草的汁液把手染绿 ,就是这么简单。油蚂蚱被捉精了,你一伸手它就蹦。我猜它们很可能闻到人手上的味道,用草汁一涂,就把味道遮住了。它们的弹跳力那么好,一蹦就是几丈远。但我的用草汁染绿了的手伸出去它们不蹦。为了得到奶奶的奖赏,我的诀窍连爷爷也不告诉。奶奶那时就搞起了物质刺激,我捉得多,分给我吃的也就多。蚂蚱虽是好东西,但用来当饭吃也是不行的。现在我想起蚂蚱来还有点恶心。
在莫言的作品里,近乎包罗万象地出现了上述的各种作物动物,他的作品最富有土地气息,他写到的那些景物无不栩栩如生而且生命力旺盛。这些事物生灭的背景,以及人和人之间复杂的关系,成为莫言小说中的重要脉络。这种性质相异、特点不一的风景,与先前那些循规蹈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如赵树理长篇小说《三里湾》、柳青长篇小说《创业史》、浩然长篇小说《艳阳天》等的描写方法,是彼此隔离、各不相容的。在那些作品中,不同风景拥有不同秩序不同等级,不能违背、不能冒犯,小麦和杂草等级分明,玉米和高粱各有不同的排列,就如同表面上平等的村庄中,行走着大权在揽的村支书、村长们的身影。
莫言大胆地、野蛮地、无法无天地把所有这些原来被人们有意地区分为高低贵贱的事物通通都混放在了一起:把英雄和狗熊放在一起,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把香蕉和大便放在一起,把高尚和卑鄙放在一起,把美丽和丑陋放在一起,把馨香和恶臭放在一起,把男人和女人放在一起,把敌人和朋友放在一起……
在莫言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混沌的、暧昧的、生机勃勃的,犹如无边湿地的自然生态,水草鸟兽自然生息,各种生灵和谐相处,任何人休想对他那方水土一分为二。
莫言像低幼儿童一样,随手拿来旁边的积木,随性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他越写作越自由,条条框框、清规戒律,此时对他全都不起作用了。成年人谈论干净和肮脏,小孩子却不在乎这种区别。儿童视角反观出成人世界那些貌似庄严的道德伦理的荒谬感,这是莫言作品的最为重要的秘密之一。 他像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在这时他绝对地自由,不遵守什么天上律令地下王法,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在玉皇大帝面前胡说八道,到十八层地狱里跟阎王爷讨价还价,跟三山五岳四海五湖妖魔鬼怪称兄道弟推杯换盏吆五喝六,在如来佛祖手指头下面撒尿留念。所有这些,都是孩子本真性情。
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最有趣。可惜他后来被象征着成人秩序世界的佛界最高代表如来佛用无边佛法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只能餐风饮露吃喝铜汁铁水,把个上天入地的无边猴性磨灭个干干净净——一个孩子成长的历程也是如此。那时候看着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万物变换、沧海桑田的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变成了遵纪守法、循规蹈矩、左右牵擎、动辄得咎的孙悟空。他辅助十代转世灵童、唐朝大和尚、唠叨讨厌的唐僧去西天取经,为紧箍咒所困,变得平庸乏味,无法腾挪了。为管好 春游 队伍里这几个孩子——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他不得不婆婆妈妈地维持秩序,山南地北到处告求,天堂地府低三下四,反反复复操碎了猴心。从前随便一棒下去就能打个屁滚尿流魂飞魄散的妖精鬼怪们,而今竟然也动不动都能跟从前的齐天大圣、现在的孙悟空使刀弄棒,斗个几十回合不分胜负。他的脑袋被各种清规戒律的象征——紧箍咒——勒索得头昏脑涨之后,失去了原来的坚毅和果敢,变得像长舌妇一样饶舌,时不时的还得跟太上老君、观世音菩萨等露出点讨好的表情。孙悟空的真性情已在五百年中消磨殆尽,又紧箍咒时时勒索之下,早已不复当年独斗十万天兵,冲破天罗地网的大智大勇机智潇洒。
对孩童来说,清规戒律真不好玩,也缺乏创造力。莫言顿悟这道理后,立即就乘上时光飞船,从纷扰城市返回到乡村,从无聊中年回到谐趣童年,从绞尽脑汁地迎合陈腐写作教条回归到自觉地去表达爱与恨,从体验别人的生活回归到挖掘自己的生活。
在莫言自己创造的 高密东北乡 里,他进入了写作的 自由王国 之中。
莫言笔下的 高密东北乡 像《西游记》里那妖怪手中宝瓶,无论什么东西,只要答应一声就会被装进瓶里去。 宝瓶 的特点是外表看似小巧,里面大有乾坤。莫言有很多小说都是从 高密东北乡这条破麻袋里摸出来的 。 对此莫言沾沾自喜地说: 这条破麻袋,可真是好宝贝,狠狠一摸,摸出部长篇,轻轻一摸,摸出部中篇,伸进一个指头,拈出几个短篇。
以前没有去过山东 高密东北乡 、在翻开《中国地图册》查证之前,我一直误以为高密县是鲁西某个偏僻的小镇:默默无名,资源匮乏,地不杰人不灵。现在去过了高密、还可以在google地球上准确定位,看到了莫言出生的高密县河崖镇平安庄以及胶河北岸的大栏村,才发现,高密县是一个扼山东半岛之咽喉,虎踞在山东著名城市济南、淄博、潍坊、青岛中心线的通衢大邑。而莫言小说中的 高密东北乡 则地处高密、胶县、平度三县交界处,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一个乡村孩子在这里长到十八岁,满怀着一腔热血,把目光投向了整整一个大世界。
在地图上可以看到,高密北望莱州湾,南觑胶州湾;胶济铁路贯穿其间,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东临胶莱河太古河之流淌,西有峡山水库之高悬。土地肥沃,作物丰饶;江河密布,高粱丛生;百姓善良,人民彪悍;古往今来,神人不断,圣贤继出。无论按照什么风水学说,高密都是一个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泱泱大郡。用莫言那种天马行空的笔法,往大里想象,远古之圣人孔丘孔老夫子,也许就诞生在高密这里。我们还可以假设孔夫子曾在高密设坛招徒口吐圣言;无论达官贵人还是下里巴者,最低学费是略奉 束脩 即可登入师门,成为三千弟子中一员。然后,老孔登高望远,开讲仁义道德,流风所及,遍惠千古。由此可见,在高密这个丰沃的土地上,盛产莫言小说里写到的上官斗、司马大牙、司马库、余占鳌、余豆官等了不得的英雄好汉加土匪流氓,也是理所当然之事。如果莫言本人有幸出生在那个 城头变幻大王旗 的时代,说不定也是个占山为王、砍人脑袋如开瓜切菜的不凡人物,起码是个水浒吴用、明军刘伯温、 闯王 牛金星之类的大智囊。如这假设成立,在莫言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 我二姐 上官招弟用 猫腔 所深情演绎的那个雪夜出击、英勇炸毁日寇铁路大桥、从而威镇四方的铁血男儿司马库,就不是司马库了,就有可能是莫言了。
每个人都是时代造就的,莫言成不了司马库,司马库也成不了莫言。在司马库的时代,人们就得为贼为寇打家劫舍占山为王;在莫言的时代,人们就得打字上网聊天约会,甚至可能是如网上流传的庸常生活那样,炒楼炒成房东,炒股成股东。
莫言生不逢时,出生在公元1955年这个毫无特色的年份里。莫言生得晚,余生更晚,不知道这年发生过什么值得一说的大事要事小事。据此,我们可以略微 无耻 地拔高说,莫言出生基本可算得是 高密东北乡 这年份一件大事了。
莫言出生的那年春天,新历2月17日、农历正月25日,高密河崖镇平安庄的村民刚过完年,正忙着各种串门、各种消遣。北方乡村的过年漫长而懒散,过了正月十五后,人们才逐渐收心,准备翻地、播种、春耕。他们对生孩子这种事情习以为常,毫无新奇感觉,也许他们觉得掉到土木灰里的莫言跟畜圈里的小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跟我们这个国家很多地方一样,村民们有着旺盛的生育能力,生个孩子就像生条驴——按照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伟大的母亲上官鲁氏的男人 上官家 的看法,甚至还不如生条驴重要。
在《丰乳肥臀》里,上官鲁氏,这个跟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里女族长乌苏拉一样性格倔强、生命力旺盛、意志坚定的妇女,在就要生下上官金童和上官玉女这对双胞胎的关键时刻,全家人都跑去关心同时生育的那条母驴了——对于驴子的生育记忆,莫言可能感同身受。他在长篇小说《生死疲劳》里让那位被冤杀的开明乡绅、善良地主西门闹被阎王爷哄骗着、被小鬼偷摸着去投胎,第一次转世就是变成一匹驴子。小说中蓝脸等人伺候驴子生产的景象,在写于此书十一年前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里,更早地出现。
根据莫言的回忆,他的亲生母亲的一生也是这样的多灾多难、顽强质朴:一次为了抢收谷场上的粮食,她把莫言之前的一对双胞胎生在了打谷场上。
在一篇文章里,莫言较为详细地描述过他母亲的形象。莫言母亲是一个身材矮小、身体瘦弱、一生疾病缠身的普通乡下女人。她四岁时母亲就死了,由 像钢铁一样坚强的 姑母养大。她从四岁开始缠脚,缠了十年,十六岁时嫁给了当时十五岁的莫言父亲—— 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艰难生活 。她生过许多孩子,活下来的只有四个。莫言曾经写过这样的话: 我想困扰我母亲一生的第一是生育,第二是饥饿,第三是病痛,当然,还有她们那个年龄的人都经历过的连绵的战争灾难和狂热的政治迫害。
莫言在多个场合下谈到过自己的母亲,在散文如《吃的耻辱》等里写到自己的母亲,在2012年12月7日诺贝尔文学奖演讲中,莫言一开始就讲到了自己的母亲: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莫言是他母亲最小的孩子。这位苦难的母亲一生中曾生育过八个孩子,但在动荡时局、生活艰辛中,只有莫言的大哥、二哥、大姐和他自己活下来。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莫言和大哥年龄相差很大,他大哥管谟贤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时,他才上大栏小学念书。在他幼小时所遇到的各种事件、灾难中,都是瘦弱的母亲在保护他: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 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 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我气急败坏的说: 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 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 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莫言出生之后,因为他的饥饿感,因为他的惊人食量,母亲没少为他操心,也常常因为他而遭受各种误解和委屈。也许正是对于母亲的这种深切的认识和同感,使得莫言跟他的 高密东北乡 产生了密不可分的情感联系。在莫言的小说中,直接写到 母亲 的,以野心巨大、篇幅浩瀚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为最。长达五十万字的《丰乳肥臀》,充分地体现出了莫言的浩阔视野和丰富复杂的情感综合能力,那里面对于母亲的深情叙述,充满了真正的刚性格调。莫言的母亲去世后,有一天他在北京西单的某个地铁口,看见一位母亲坐在边上奶孩子,奶头上淌着乳汁,夕阳打在她们身上,深深地击中了莫言的心。他说,那时他的眼泪就出来了。一个苦难母亲的形象,在他的心中突然放大,他被这个母亲的形象所打动、所催促,奋笔直书,仅仅用了几个月,就把这部五十多万字的长篇巨作写了出来。故乡的人与物,如发洪水的胶河般汹涌冲过,那些马头般的波浪,在他的记忆中翻滚。
一名作家无法斩断自己和故乡的天然联系。肉体的脐带割断了,精神的潜溪却汩汩流淌。甚至可以说,有什么地方就会诞生什么作家。也许这种事情不是绝对的,却是普遍的。什么鸟儿唱什么歌,什么花儿结什么果。
不是碰巧,而是必然地,出生在1955年春天的莫言,正好插翅难飞地在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敏锐的少年时代,深刻地体会到了灾荒年代给自己和村民们带来的深切痛苦。饥饿的感受给莫言带来的体验和记忆,是难以磨灭的。饥饿未必会把所有人都造就成作家,但是饥饿总是让人对于饥饿本身记忆深刻。莫言在自己的文章里,反复地提到 饥饿 这个词,这种难以忘怀的饥饿感受,是他后来从小说这个精神的后花园里某条交叉的小径中重返高密东北乡的动因之一。在那个年代,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的莫言,基本人物形象是:脑袋大,身子小;肚皮透明,皮包骨头。高密东北乡平安庄的小孩,都像他一样生有一张不知疲倦的、勇于探索的嘴巴和一个无底洞般的巨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