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空间在时间里流淌》王安忆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王安忆,上海的文学标签。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亲移居上海,文革期间赴安徽插队,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荣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最杰出的华文作家 称号,2011年获布克国际文学奖提名。
代表作:
长篇小说:《长恨歌》(第五届茅盾文学奖)、《69届初中生》、《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天香》等。
中篇小说:《小鲍庄》、《我爱比尔》、《隐居的时代》、 三恋 、《月色撩人》等。
非虚构作品:《独语》、《寻找上海》、《故事和讲故事》、《心灵世界》等。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编辑推荐:茅盾文学奖得主海派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 非虚构 第1部。关于成长,关于文学之路,关于生命细节……
王安忆亲自编选:一部真诚率直的文字
王安忆:当我写出我的哀乐时,便有人向我呼应,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哀乐。我感到了人心的相通,并且自以为对人们有了一点责任。
版权页:
第一辑
少年时离家,是在城市边缘的货车站登车出发。没有站台,枕木以及枕木下的碎石地基裸露出来,远近处蜿蜓着黑色的铁轨,天地变得高远空阔。
空间在时间里流淌
我所从事的小说写作,是叙述艺术,在时间里进行。空间必须转换形态,才能进入我的领域。所以,在我的小说的眼睛里,建筑不再是立体的、坚硬的、刻有着各种时代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铭文、体现出科学进步和审美时尚的纪念碑,它变成另一种物质―柔软的、具有弹性、记忆着个别的具体的经验、雍塞着人和事的细节,这些细节相当缠绵和琐碎,早已和建筑的本义无关,而是关系着生活。在此,我想向诸位描述一下我从小居住过的那栋房子。
人对自己生活其中的地方难以有客观的认识,我从来没有留意过我们那幢房子属于哪一种建筑类型,又是何派风格。睁开眼睛就看见的这房子,在我是极其自然的存在。我们家所居住的一大一小两间房间是在一幢三层楼房的底层,这幢三层楼房与其他同样的四幢连为一体,坐在弄堂的后部。弄堂前部也有一连五幢的一排,但是这一排的五幢要比我们居住的后排五幢占地的宽度窄,俗称 单开间 ,就是说每一幢每一层是一大一小两间,而我们则是 双开间 ,即每一层有两大一小。当年我母亲带着四岁的姐姐和一岁的我,从解放军南京军区转业来到上海,由机关行政人员带到这里看房子。我母亲要下的这一幢里的一大一小,生生将独立完整的一套拆散了,这一方面反映了我母亲对这城市建筑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隔膜,另一方面也表明我母亲并不以为我们会在这城市长住下去。从动荡中过来的人对安居乐业的生活是缺乏准备的。不过,也不尽然,很可能,我母亲来看房子时,就只有这一大一小两间空房,从后来看,这幢房子整个的局面是涣散的。除了第三层有一户人家独居,保持了完整性,底层和二楼是由三户人家花插着居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