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林汉筠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林汉筠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编辑推荐】

《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是散文随笔集。本书稿主要收录了当代作家林汉筠近些年发表的作品若干篇。作品主要记录了一个乡村少年心灵成长的故事,里面有忧伤、屈辱和眼泪,也有欢歌、漫游和无所事事。在一个大时代的苍茫之中,一个平凡生命的呼号和那些就要被历史湮灭了的往事,成就了这些充满回忆之痛的文字。

【名人的书评】

【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的书摘】

生命在鲁院

李一鸣

鲁院,一个神奇的所在。一个小院,隐在十里堡;一座小楼,藏于芍药居。居于大都市,却没有豪华,缺乏轩敞。但在多少作家心里.她却是殿堂般神圣,故乡般温暖。为她而来,跋涉千里;从此而去,频频回眸。一根肠子拴牢思念与向往。时间万水,空间千山,更使她成为记忆虚化、情感美化、想象幻化中的心灵憩园。鲁院,意味着单纯、纯粹、青春、美好,意味着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文学栖居的远方。从与她结缘那天起, 鲁院 便凝为一个永不消逝的 情结 。回望,相忆,引颈,怅惘,成为离去学员定格的精神形象。

在鲁院,他们经历着思想性引领,底蕴性打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讨;他们坚守着明净的价值自觉,明晰的精神秉持,滚烫的心灵追求,深沉的文学担当;他们发愤着,孜孜不倦、兀兀穷年地阅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涵泳,博考经籍、摭华摘艳的覃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交心,且行且思、且珍且惜的实践,投身生活、扎根实际的体验,吟安一字、拈断数须的磨练;他们享受着,思与思的碰撞、诗与诗的交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诊断性研究与方向性发展的融通,拒绝知识性傲慢,呈现平等性亲和,力行研究性对话,达致成长性提高。

在鲁院,他们阅读先人著作,聆听音色清晰的经典,追远溯源,捕捉远古的回音;披览当下文丛,沉潜涵泳,如鱼在水,探寻未知的秘境;清夜独坐,一桌、一椅、一笔、一纸、一键盘、一屏幕,一腔心绪,一幅剪影……

在鲁院,他们步入精神世界,感受读书写作的灵性之美。

关在品位。一个人抛却物欲,远离浮躁,沉下心,稳住神,坐得住,学得进,写得沉,不论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还是烈焰炽炽、热风难耐,潜心攻读,养性修身,自是一种境界、一种修炼、一种品位。灯红酒绿,太醉;香车美女,太俗;追名逐利,太累;鸡毛蒜皮,太碎。只有读书写作,最好、最妙、最美!

关在享受。读书写作,拍案而起,击掌而坐,捧腹而笑,抚掌而哭.扪胸而问;为之歌、为之舞、为之泣、为之诉;找到自尊、自信、自强、自己;寻回真情、真意、真志、真理;使人生得其所、生活充实、生长快乐、生命美丽。书人默契,会心而悦,读书写作真好!

美在进向。书到用时方恨少,写到深处最有味。读自然,一朵花上见命运,蓬松白云有人生;读社会,红尘滚滚藏清明,关系交织蕴涵深;读人心,大海般喧腾,密根般纠结,一个针眼,穿过八级大风;读佳作,形象上入心,理论上入脑,全局上着眼,细微处体验,读出语言、读出情感,读出哲学,读出诗性。读书,可救急;写作,能救命!

于是,读书写作,成为他们的生存方式、生活追求、生命状态。

有一种力量,叫文学;

有一种美好,叫回忆;

有一种感动,叫青春;

有一种生命,在鲁院!

(作者为现鲁院常务副院长)

王童

自出了鲁院丛书《恰同学芳华》第一辑后,许多学友便问我,何时也能帮他们出上诸册。但这只是一个同出版方沟通好可遏而不可求的愿望。现鲁院已办至了二十七期,学员也超过了千人,而这众多学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且有写诗的,有搞评论的,也有翻译班。很难集起精锐总体展示一番。这第二辑丛书主要是从鲁8届、15届、19届、21届及鲁22届、23届、24届及27届里爬罗剔抉出来的,还有几人是在鲁院办的地方班及旁听生中遴选加入的。当然亦有鲁2期上辑未能收入的王爱英、王雁翎、温远辉等续作。与第一辑相比,有些零散。但这一辑也收入了葛水平、李浩、张楚等获鲁迅文学奖的作者。

这一辑比较集中的是由山哈同学组织的少教民族班的十多部作品,之前他多次寻问我丛书起承转合的情况。这些个风格迥异的出入文君,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其创作的举手投足。

编辑丛书时,在正常的流程中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许多学员因规定好的字数,常会有多退少补的状况。而那些缺阙的字数又要千催万促的才能迟迟补齐。有些学员虽上了鲁院,但因文字工作的历练未能到家,总要三番五次地才能修成正果。不过总体来看,这仍不失为鲁迅文学院的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鲁院学员将学习成果浓缩成自己的作品,应是个水到渠成的展示。但这事具体规划起来却很繁琐,从编辑到出版每个流程都要事必躬亲,有时为一张图片一段文字,翻来覆去地推敲更换。这经常会同作者、美编、排版等人说话时不留情面,但事后,文图调整好了又如释重负。这都需要两方面去交涉。最后小到各位学友的地址电话都要一一核实。

大家知道,这几年的出版业很萧条,相应的紧缩政策也给出版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出版文学书籍尤其难。现在这套丛书赶上了机遇.还算顺利。这套丛书共60本,比上一辑多了18本,也是尽其所能容纳一些同学,只是这种苦心不知可有人知?孰是孰非,孰好孰坏也就如此这般了。这套丛书小说集子50本,散文集10本,涵盖了同学们创作的方方面面。编辑丛书的过程中,因出版社的要求,中途有些同学的因涉及到种种原因要换稿、换书名,经交涉,有的保留,有的换掉,也是没办法的事。

在编完上一辑丛书时,我曾说过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现在这路又向前走了一步,不知以后还能走多远,抑或是就此止步了,也未可知。但身为主编班的一员,主编这样一套丛书也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每一届鲁院班都少不了各位老师苦心积虑、精心编排的课程,启发式的指点江山。郭燕、陈涛及诸多导师们的画龙点睛。在此特感谢李一鸣常务副院长作序、出版人张海君先生及敦煌文艺出版社再次出手鼎力相助。愿鲁院及其学友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文坛的梯田上。

丛书主编王童写于乙未年壬午月小暑日

屹立不倒的长城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东莞谚语

东莞是文化之乡、忠义之乡,这里孕育了诸多传奇人物。他们用自己的丹剑琴心,筑起中华新的长城。为了解东莞的发展历史,我借在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的机会,到国家图书馆翻阅有关资料,意想不到的是竟然看到了一本心仪的《明史·袁崇焕传》,传里这样记载: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

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区区数十字,说出了袁崇焕的出身、个人志向、修身品格。

这是1584年(万历十二年)4月28日清晨,当袁崇焕第一声啼哭成为刺破东莞水南那座农家小月楼里的天籁时,当袁氏奔走相告传递着生了这个个头并不大的男丁时,在袁氏人口少之又少的水南邹罗二姓的村子,他们的兴奋不亚于后来袁崇焕的载誉而归。我多次到水南,这里东临东江,山清水秀,林木葱茏,风光旖旎。那时没有陆运,东莞与外界主要靠水运。凭借东江的水运方便,舟楫便利,袁崇焕祖父袁世祥便顺溯两江——东江与西江,到广西藤县、平南,从事木材、药材生意,后来开设店铺,盖房定居。袁崇焕也经常随父在东莞与藤县之间泛舟往返.曾作诗道:

少小辞乡国,飘零二十年。

敢云名在榜.深愧祭无田。

邱陇棠梨在。衣冠手泽传。

夕阳回首处,林树郁苍烟。

——《登贤书后回东筦县谒墓》

对于一个最早从东莞走出营商的农民家庭出生的人来说.袁崇焕从小就感受到勤劳与朴实的农民性格与睿智,以及机智善变行商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在藤县求学中,出于科考需要,袁家将其户籍改为藤县籍,用现在东莞外来人口的流行语即为 新莞人 ,我们曾搞了一次调研,在这种信息发展,交通方便,海纳百川的环境下,很多新莞人对东莞的归属感还不是那么强烈。我查不到袁崇焕时代的考试移民的政策,但可以从资料上显示,为防止有 冒籍 之谦,14岁的袁崇焕不得不落籍广西藤县应试补弟子员。用今天时髦的话说那就是 高考移民 。改籍,让袁崇焕一家显得更加无奈和抵触。耳闻目睹着家人曾在外乡营生的艰辛,他暗暗地下定决心,立志读书成才,报效社稷, 驰骋古今人,志乃气之帅 。

在家乡与异乡之间辗转,他多么渴望有一个安定的家呀,但满洲后裔女真族建立金朝,与南宋对峙,占半壁山河,他们曾骑兵攻占中都纵火焚烧宫殿: 可怜一片繁华地,空见春风长绿蒿。 一直成为明朝东北边患。此时辽东失地,就连这条破船也难以保障他们家的生机,他更多的是感到家园不保,当他与同伴来到水南的一座土地庙,看到庙里香火鼎盛,庙前信男善女跪拜求福,却仍旧民不聊生,家园失守,他对着土地神念念有词:

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辽东!

辽东,离东莞有多远,袁崇焕不知道,但他知道那是祖国母亲身上的一块肉,我们华夏儿女有责任和义务去守护它。从此,辽东这个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的地名,深深地烙印在袁崇焕的心中,直至终身。

杖策只因图雪耻

——袁崇焕诗

有耕耘就一定会有收获,1606年(万历三十四年),23岁的袁崇焕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后来虽然历经挫折还是如愿地考取了进士,从此走上仕途。用他的话说: 遇主人多易,逢时我独难。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确切地说,袁崇焕不仅是一个征战沙场的勇士,更是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父母官。考取进士后,袁崇焕走马上任来到福建邵武县当上七品芝麻官。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是为前任处理首尾,他将前任知县留下的积案、冤案一一排查.微服私访,仔细查证,秉公办事,折狱公断。第二把火却真是一把天火.上任伊始,邵武发生一场大火,乾隆《邵武府志》曾有这样记载。当年这场大火,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袁崇焕并没有摆出所谓的书生气息.而是 素(qiá0)捷有力,尝出救火,著靴上墙屋,如履平地 与老百姓共同扑火,及时救出老百姓的财产。福建长乐人梁章钜主编的《三管英灵集》中,录有袁崇焕《初至邵武》一诗: 为政原非易,亲民慎厥初。山川今若此,风俗更何如。讼少容调鹤,身闲即读书。催科与抚字.二者我安居。 可以看出袁崇焕初任地方官,心系百姓,安居乐业的决心。

自治精神是袁崇焕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即便他坚守辽东之时,他坚持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 的战略思想,在辽修筑城堡驻扎军队,召回辽人垦荒屯田,加强商贸物流,抚绥蒙古,打和平战术,将宁远这块原先 城中郭外,一望丘墟 极度荒凉凋敝之地,建设成为 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犯的关外重镇,基本上稳定了辽西走廊的局势。袁崇焕在孙承宗支持下,为建立关宁防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勋。P1-3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喊魂/鲁迅文学院精品文丛》林汉筠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