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巴黎圣母院/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雨果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巴黎圣母院/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雨果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雨果编者:贾平凹译者:冯雪松

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是贯穿他一生活动与创作的主导思想。他的创作期非常长,长达60年以上,其作品包括诗歌26卷、小说20卷、剧本12卷、哲理论著21卷,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以及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非常辉煌的文化遗产。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则是他最为经典的代表作。

1827年,雨果发表了韵文剧本《克伦威尔》与《<克伦威尔>序言》,其中,《序言》被称之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在雨果的文学论著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830年他根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了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战古典主义的胜利。

【编辑推荐】

《巴黎圣母院/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是雨果小说创作的里程碑。

本书是法国大作家雨果写于1831年的一本爱情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名人的书评】

【巴黎圣母院/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的书摘】

雨果(1802一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他的一生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一切重大事变,这也更加坚定了他主张人道主义、反对暴力和以 真善美 抵制 假恶丑 的思想,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实践当中,写下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史诗巨著,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辉煌的文化遗产。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由爱生恨,迫害吉卜赛少女爱斯美拉达;而相貌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恩人舍身以赴。小说不仅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抨击了当时法国封建统治下司法的黑暗,同时也歌颂了底层劳动人民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优秀品质。

在这部一开始即从 命运 (AN’ARKH)二字出发的《巴黎圣母院》中,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雨果寻求的不是 命运 这个词的语义,而是特定社会制度下活生生的人的命运的真实内涵。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人。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他们那个时代神权与人权、愚昧与求知之间,以及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着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终于导致悲剧中一切人物统统死光的惨烈结局。我们在这部巨著中看见的命运,就是在特定环境即中世纪的法国首都,愚昧迷信、野蛮统治猖獗的那个社会之中,发挥其横扫一切的威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 美与丑的对比 。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此外,还可以认识到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首先,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过分追逐外表美,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因为丑陋的外表下,可能藏着一颗火热纯真的心灵;英俊美丽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龌龊可耻、卑鄙扭曲的灵魂。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已生动地做了例证。他们的结果,也是给我们的警示。其次,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不能随波逐流、浪荡荒废,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人格尊严,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不能因为放纵自己而污浊了有责任的心灵。最后,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精彩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雨果对社会场景的把握气势恢弘,对人物的描写细腻到位,以及精妙的比喻、精彩的描述、细节的捕捉,都给小说增色不少,令人读后称快。

距今三百四十八年六个月又十九天,在巴黎老城、大学城和新城三重城廓里,一大早便群钟齐鸣,把整座城市的居民都唤醒了。

然而,1482年1月6日,这一天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既不是庇卡底人或是勃艮第人来攻城,也没有抬着圣物盒的巡游仪式,也不是拉阿斯葡萄园的学生们起来造反,也不是我们称之为 威武无比之主的国王陛下 进城,甚至也不是要在巴黎司法广场对男女扒手进行赏心悦目的绞刑,更不是15世纪司空见惯的外国使者身着奇装异服,头饰羽冠,突然而至。

要知道,最后一支这样的人马——弗朗德勒的使团,抵达巴黎还不到两天呢,他们是前来为法兰西王储和弗朗德勒的玛格丽特公主缔结婚约的。这件事情让波旁红衣主教大人伤透了脑筋,可是为了讨好国王,不得不对这群吵吵闹闹、土里土气的弗朗德勒客人笑脸相迎,而且还在他的波旁府邸里招待他们观看 许多精彩的寓意剧、傻瓜剧和闹剧 ,不料一阵倾盆大雨,把府邸门口的华丽帷幔全都浸没了。

1月6日那天,正如约翰·德·特洛瓦所说, 使全巴黎民众激奋的 是,这一天恰好是两个古往今来颇为隆重的节日,也就是显圣节和狂人节。这一天,照例要在河滩上放焰火,在布拉克小教堂种植五月树,在司法官演出圣迹剧。

头一天晚上,市长大人的差役,早就穿着华丽的紫红色驼毛布衬甲衣,胸前缀着两个白色大十字,在十字街头吹着喇叭,高声吆喝过了。

一大清早,所有的住宅和店铺就关上了门,成群结队的市民,男男女女,都从四面八方涌向指定的三个地点。人人心中早就有了各自的打算,有的去观看焰火,有的去观看种植五月树,有的去观看圣迹剧。

不过,巴黎爱凑热闹的游闲之辈,也就是那种自古以来堪称 见多识广 的人们,绝大多数都去看焰火,因为这正合时节;或者去观看圣迹剧,因为那是在司法官大厅里演出,上有严严实实的屋顶,四面是紧闭的门窗;而那棵可怜的五月树,花叶稀疏,爱看热闹的人自然不屑一顾,任由它在1月寒天下孤零零地在布拉克小教堂的墓地上颤抖。

民众知道,前天抵达巴黎的弗朗德勒的使臣们要来观看圣迹剧的演出,也要来观看在同一座大厅里举行的狂人教皇选举仪式。所以,熙攘的人流大都涌向通往司法宫的各条大街。

即使当时的司法宫大厅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大厅(诚然,索瓦尔那时还没有丈量过孟塔吉城堡的大厅),这一天要挤进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已挤在窗口等着看热闹的人们往下一望,只见司法宫广场上人潮如海,而通往广场的五六条街道则如同人海的河口,正在涌动着一股股澎湃的人流。如果说广场是一片参差不齐的水域,那么,它四周突出来的墙角,便宛若一个个海岬,而那些不断扩大的人流,则如浪涛汹涌般一阵阵地冲击着这些岬角。

司法宫宏伟的哥特式门廊的正中央有一道高大的台阶,两股人流不停上上下下,这是因为人流在居中的台阶底下碎散后,又以波涛翻腾之势,向两侧斜坡扩散开来。换句话说,那道大台阶上的人流正如一道飞瀑泻人湖泊一般的广场。

叫声、笑声、无数人的跺脚声,汇成巨大的声响、巨大的喧哗。这声响、这喧哗,不时地随着涌向中央大台阶的人流的折回、混乱或旋转,更加振耳欲聋了。这是因为府衙的一名弓箭手在推人,或是一名捕头骑马横冲直撞,拼命维持秩序。这种令人叫绝的传统,由府衙传给统帅衙门,由统帅衙门传给骑警队,再从骑警队传给今天的巴黎警察总队。

家家户户门口上、窗户上、天窗上、屋顶上,密密麻麻聚集着成千上万张市民的面孔,正和颜悦色地、安详朴实地凝望着司法宫,心满意足地凝望着嘈杂的人群。因为即使是时至今日,巴黎也还有着许多人乐于观看那班爱看热闹的人,再者说了,在一堵堵人墙后面发生着的事情,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有趣的。

假如我们这些生活在1830年的人能凭借想象,置身在这群15世纪的巴黎人中间,跟他们一起被拉来扯去、被撞来撞去,跌跌冲冲,涌进司法官宽阔无比的大厅——在1482年1月6日这一天却显得那么狭小——就不会觉得眼前的景象索然无味,不会觉得没有吸引力了,说不定与此相反,我们对周围正在发生的如此古老的事情,反而会觉得十分新鲜呢。P1-2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巴黎圣母院/青少年课外阅读系列丛书》雨果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