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了无痕:报人读史礼记五集》田东江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5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了无痕:报人读史礼记五集》田东江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田东江,笔名潮白。高级编辑。河北三河人,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长于京郊顺义县潮白河畔。1978年初中毕业考入技工学校,读铸造专业,两年后进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当工人。1985年自该厂考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起供职于广东省政协机关。1997年起供职于南方日报社,现任该报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2010年获得广东新闻 金枪奖 。

著有:

一、时评精选系列

1.《讲 文化 的时代——潮白新闻时评精选》;

2.《那点儿政事——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二》;

3.《鸡毛蒜皮——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三》;

4.《前庭草——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四》;

5.《都是随人说短长——潮白新闻时评精选之五》。

二、报人读史札记系列

1.《意外或偶然——报人读史札记》;

2.《历史如此年轻——报人读史札记二集》;

3.《青山依旧——报人读史札记三集》;

4.《无雨无风春亦归——报人读史札记四集》。

【编辑推荐】

作者以报人的敏锐从当下热点或所游所见中撷取关键词,追本溯源, 六经皆我注脚 ,借古喻今。读史与时评有机融合,语调温和,微言大义。话题既紧跟时代潮流,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支撑。虽史海钩沉,但生动鲜活,读之令人抚掌,亦引人深思。

【名人的书评】

【了无痕:报人读史礼记五集的书摘】

东江又要把一沓读史札记结集出版了。大约三四年前,他赐读《历史如此年轻》,展卷之间,如酌甘醪,浑身畅洽,不免击掌称妙。不意后来竟以作序为命,吾醉其文之醇郁,不自量力,慨然应允。未几读到他的书稿,心中暗暗称苦,自悔轻诺。缘东江览书之博,读史之通,阅世之敏,非吾能望其项背;其文练达平实,婉约藏锋,更可赏不可及。是故久久踌躇宕延,不敢落笔。近日获悉即将付梓,只待拙文,惶愧之下,更生失信误友之惧,唯有再览书稿,写下一点心得,望东江不以识短言拙见责。

我们在大学教历史,每年都会迎来自愿或不自愿地进入历史系的学生,与新生见面,总要面对一个永恒的问题——读历史有什么用?最简便的回答常常是引用培根那句话: 读史使人明智。 这个说法,是否令学生信服,我从来也没有弄清楚,不过重复了千万次之后,对我们以史学为业的人来说,早成了一种信仰,很少认真去思考历史如何使人明智。

对于专业的史学研究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人类的智慧,是由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形成的。治史之人的使命,是把以不同形式通过不同媒介记录下来的历史记忆挖掘出来,加以整理和记录,构建一套关于过去的系统化事实,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解释和理解这些经验事实的思考,由此养成知人论世的能力,大概就达到明智的目的了。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与提升人类对自身社会的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无须深论。

但是,对于大多数非以治史为业的人来说,读史,常常不是要去构建历史及其解释体系,而只是去阅读过去发生的事,很多时候是从片断的,甚至是碎屑的历史阅读中寻找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读史如伺使人明智,也许就可作一点辩说了。

在我个人的阅读史中,最早读到这一类征引史事评说时事的文字,是作为 文化大革命 导火索被批判的《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虽然里面的杂文同东江的 读史札记 不同,但其中很多篇也是从史事引出话题,申衍见解的。借助古人处事与言说发挥意见,显然有助于增加文章论说的智慧和魅力,不过,初尝读书之味的我,在当时所谓理论权威的引导下,深信这是一种 最刻毒的借古讽今 ,不免弃而鄙之。但不久,日诵 老三篇 ,愚公移山 以古喻今 之训,却令我初识 历史 亦可是智慧之源。 借古讽今 谓之 刻毒 , 以古喻今 谓之 明智 ,除了有政治立场之大是非之异外,是否还有学术伦理和道理之别呢?我一直困惑着!入了史学之门,吃了历史这碗饭之后,少年时的困惑,开始曾令我小心翼翼地回避这个读书治学之别径,结果却在教学和研究时有意无意地走到了相反的路径—— 以今喻古 。于是时而萌出一点思考,究竟这个 喻 字,隐含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把古与今连接起来呢?

治史之人,用不同的历史资料互证,揭出或重建史实时,总是讲求史料本身必须有内在联系,或者时间相接,或者空间相连,或者因果相关,或者人缘相交。若将时空分隔,互不相干的史料拼接起来,往往构成的是一幅虚妄的历史图像。然而,我们在识古知今,辨证思绎时,又总是要借助本来并无直接关联的故事,相互发凡,搜讨意义,阐发邃理。因此,古今相喻,虽然不是研究中考证史实的本体,却可以是研究中阐释文本的方法,是获得对史事的理解和诠释能力不可缺少的途径。陈寅恪先生以考古典今典笺释诗词证史的方法,之所以为学界所推崇,其理亦同。寅恪先生对此有极精辟之论,他在《读(哀江南赋)》一文中日: 兰成作赋,用古典以述今事。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斯实文章之绝诣,而作者之能事也。 (见《金明馆丛稿初编》)陈先生此论,道出了 喻 之真谛,至于古今情事何以合流,同异万物何以俱冥,此中之理,自可交给哲学家去回答。有一句源出圣经的西方谚语说 太阳底下无新事 ,种种看起来新鲜的事情,其实过去都曾经以不同形式重复发生过。因此,面对缤纷世事,读史之人总可以处变不惊,见怪不怪,弃皮毛而入经络,去浅薄而转深邃。人们可以由捡拾旧事引出新见识,借评说历史明喻今之世事,其间存在一种超越时空之理,此理所依,恐怕主要在人性天理之永恒。东江学人类学出身,又沉迷于读史,对人性自然有深刻的了解,打通古今的本事也自然高人一筹了。

说到由人性相同而打通古今,本集中《避寒》篇便是一例。文章由今目路旁冻毙避寒人之惨剧,联想到古代权贵避寒故事种种,最后讲述朱硅的故事,以其拒受裘日修赠貂裘时所说的 彼与某,皆人也 一语引出的议论收笔。朱琏是嘉庆皇帝曾赐挽诗表其 一世不贪钱 之人,在人间当属稀有。由此,我从这一句话读出的,不是 人生而自由平等 的原则,而是反照出权位在身之人利己害人之本性,人类历史上种种不平,岂是一句 社会不公 或 时代局限 所能掩饰。又《错认颜标》一篇,讲的是考试徇私故事,虽然考试徇私作弊,今日已是人神共愤,但古人徇私背后,却有不同心思。现今的作弊,这些心思恐怕已经不存,而科技手段,又绝了种种心思的路数,此中得失,恐非道德一尺可量。其实,东江这些札记,与其说是 以古喻今 ,不若说大多是 以古晓今 。他多从今事落笔,再翻出古人故事,娓娓道来,并非要证明今事古已有之,而是从旧事中悟出理解今事的道理。几年前坊间为 方言 优劣存废众说纷纭,东江撰《土话》一篇,检出若干史实,即阐明了方言土话之地位与命运,胜过许多辩说。

我的一位同事,大学时读新闻传播学,也曾做过报人,后入史学之门,常听她说,新闻和历史是相通的,今日之历史,即旧日之新闻,而新闻一旦为人所闻,即已成为历史。虽然如此,现实生活中,报纸毕竟是 newspaper ,历史毕竟是 故纸 ,不免令人常有井水河水之叹。不过,我的这位同事由学新闻而转入史门,多一点 入乎其内 之本事,故笔下说史总有生气;东江由读史籍而做报人,则多一点 出乎其外 的眼界,故纸上论世总有高致。东江的岗位角色,是 释今 ,但他读书所好,是 考古 ,由今事溯古典,用古典解今事,写了这么多读史札记,翻出旧事如许,引出话题无数。这一集用《了无痕》为题,盖仿释氏演空妙之微言,阐慈悲之奥义,读着他的一篇篇札记,我们又怎会真的相信 事如春梦了无痕 呢!东江毕竟是个报人,只要报人一直在言说,终归是 人似秋鸿来有信 的。

2015年4月5日凌晨草于康乐园

还是在2011年10月,拙作《无雨无风春亦归》尚未完稿之时,便向我十分敬重的两位史学界师长预约了序言:中山大学的陈春声教授和刘志伟教授。蒙二师当即慨然应允。《无雨无风春亦归》已于2013年3月面世,弹指之间,这册《了无痕》亦已付梓。4月5日,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乃如程颢一般到郊野踏青。正当兴致勃勃之时,刘师忽从手机发来 凌晨 所就之大作,更喜出望外。对刘师的褒扬,首先想到的是 人贵有自知之明 ,而以为回味无穷的,是刘师对历史究竟如何使人明智、历史与现实之间究竞存在怎样关联等等的深刻洞见。加上刘师优美的文笔,令微信圈中先睹为快的友朋反响强烈,未几阅读量便近千。我的一个同学郑重奉告,书出来之后更要送她,就冲着这篇序。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东坡当年的感慨,纪晓岚评价日 深警 。的确,就普遍规律而言,时过境迁,一切便了无痕迹。正是这个缘故吧,王铮亮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去年的央视春晚甫一亮相,便击中了人们的心田。一时间,大街小巷都在发此一问。不过,在感叹逝水流年、白驹过隙方面不妨如此,而不论我们从事的职业是什么,蓦然或坦然回首之时,则不应该。毕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每个人应该很清楚地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借用 了无痕 作为书名,还有自己的另一番用意。

因为赵丹龄女士的引荐、南方日报人才基金的资助、蔡楠编辑的艰辛付出,拙作得以在负有盛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版权页:

曹邺说 见多自成丑,不待颜色衰 ,小三都可以趁机而入,所谓 色衰爱弛 。《汉书》载,李夫人病笃,汉武帝 自临候之 ,但夫人蒙着被子不见,告诉武帝: 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 武帝 复言欲必见之 ,夫人则 转向嘘唏而不复言 ,被子倒是掀开了,但背过身去。武帝很不高兴,姊妹亦责怪李夫人: 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 夫人这时只好把话挑明: 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恋恋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恩悯录其兄弟哉! 李夫人当年肯定相当漂亮,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首歌众所周知,这里的倾城倾国佳人,就是她。钱锺书先生认为,李夫人之蒙被转向,盖知 爱憎之时 矣,自己清楚因为什么被爱,又因为什么会前功尽弃。

无论是什么原因吧,小三肯定是正常家庭生活中的不和谐元素。六六试图凭借笔墨的力量击退小三,这种做法属于 文斗 。刘声木《苌楚斋续笔》里有两首 妻嘲夫娶妾诗 ,也属此类,不同的是妻子直接针对丈夫。其一为袁龙文, 以州同需次广西 ;其二为广东顾莘耕, 就幕河间 ,两人的共同特点是 贫无担石 ,却都 寄家书诡言娶妾 。袁妻黄氏答诗云: 郎君新得意,志气入云霄。未筑黄金屋,先谋贮阿娇。 顾妻伊氏答的则是: 当年曾赋《白头吟》,此去何妨别梦寻。郎欲藏娇侬敢妒,只愁筑屋少黄金。 刘声木评点: 二诗皆妙,后诗婉约,尤胜于前诗。 不知道那两位最后娶没娶成,拟娶的,正是今天标准的小三。当然,因为小三或 小三转正 ,更多的是 武斗 ,甚至可能酿成血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了无痕:报人读史礼记五集》田东江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