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名将白崇禧之子。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 作家工作室 文学创作硕士。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树犹如此》等,重新整理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传记《白崇禧将军身影集》。近年来致力于两岸昆曲复兴与古典名著《红楼梦》的重新解读与推广。 《红楼梦》导读是白先勇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系主要授课之一,分中英文两种课程,持续二十多年。2014年,白先勇受邀回母校台湾大学开设《红楼梦》导读通识课,借三学期的细说,将毕生对《红楼梦》的钻研体会倾囊相授,深受两岸学生欢迎。希望借由这部旷世经典的赏读,让青年学子重新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
当八十岁的白先勇,遇见三百岁的曹雪芹,听华文世界小说大家如何解 天下第一书 ,看两个时代文学赤子跨越时空的心灵相印。
1、叶嘉莹撰序推荐,白先勇一生研读红楼心得大陆首次完整呈现。从 台北人 到 纽约客 ,《红楼梦》是他永远的文化乡愁。在美国教授二十余年,他是加州大学学生心中的 Rock Star(摇滚明星) ;近耄耋之年回台湾大学重拾教席,引无数华人学子慕名听讲红楼,共襄两岸文化界盛事。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到细说《红楼梦》,他用现代感的全新诠释令古老经典焕发美的极 致,只为中国传统文化至美的传承。 当我们的文化不完全时,我们的灵魂会一直流浪。
2、在中西经典中解读小说艺术的 现代性 :《红楼梦》是曹雪芹的 追忆似水年华 。以小说家的艺术功力,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解读,检视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 致,甚至比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更早、更前卫:神话架构、人物塑造、叙事技巧、象征隐喻、千里伏笔……更从一本伟大的小说延展开去,漫谈文学、美学、哲学、昆曲的枝枝蔓蔓,织构一座如梦如幻的红楼琼宇。
3、昆曲就像他的一个青春梦,跟着白先勇 游园惊梦 ,解读中国人的 情 与 美 。情是宇宙的一种原动力,汤显祖《牡丹亭》对于情的解释与设计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更往前走了一步,对情的解释更广、更宽、更博。浪漫文学讲 情 字,对于情的解释,集大成之书是《红楼梦》。
4、文学史的新观点,推允 程乙本 为《红楼梦》最佳读本。首次将 庚辰本 与 程乙本 对比讲解,从小说艺术、美学观点比较两个版本的得失,指出两岸大行其道的 庚辰本 诸多混杂夹缠之处;为后四十回平反,认为其文字风采、艺术价值绝不输前八十回,也不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的续作,假如真是高鹗续书,续书者的才情也绝不在曹雪芹之下。
叶嘉莹、刘梦溪、章诒和、林青霞、许知远、奚淞等激赏推荐
人家问我说,你的家在哪里,我一下答不上来。不是地理上的,我说,我的家乡,是中国传统文化。曹雪芹是我的‘师父’。我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看《红楼梦》,看了一辈子,它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我一辈子就没有离开过贾宝玉。
——白先勇
《红楼梦》是一大奇书,而此书之能得白先勇先生取而说之,则是一大奇遇。天下有奇才者不多,有奇才而能有所成就者更少,有所成就,而能在后世得到真正解人之知赏者,更是千百年难得一见之奇遇。私意以为,红书与白说之结合,实可称为作者与读者之一大奇遇。
——叶嘉莹(著名古诗词研究者、作家)
先勇是天纵之才,他能够非常圆熟地把西方艺术的技巧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文字的表达,特别好地融会贯通起来。态度,安安静静;说话,从从容容;办事,精精干干。弄杂志,写小说,教书,拍电影,搞昆曲,现在又研究起《红楼梦》来,让我佩服的不是他诸多的成就,而是他按内心所求去生活的那种自在状态。
——章诒和(作家、戏曲研究者)
目光如炬,心细如发,叙论平实,以书归书,容后慢赏。我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著作,一般研究《红楼梦》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个作家的研究,我惊异的是作家对人物的描写,白先生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太细致了,如果曹雪芹看到,我不知道他是要搁笔呢,还是要扩大写人物的范围,再多写一些。我想他可能有点害怕。
——刘梦溪(著名红学家)
白先勇教的《红楼梦》非常受欢迎,即使到现在,还是偶尔会有学生问起,那个《红楼梦》课程怎么不开了?白先勇退休后就没有人再讲了,美国学生用两个英文字形容他们对白先勇教授的仰慕之情: Rock Star(摇滚明星) !
——杨祖佑(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
为什么是白先勇来谈《红楼梦》?为什么是白先勇对于中国昆曲的复兴起那么大的作用?这必须追究。一个作家最后在学术上作出了贡献,一个外文系出身的人,最后做出了中文系教授应该做的事情。请大家记得晚清以后这一百多年,其实是那些通过西学的人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学问,再来谈中国文学,他们谈得比纯粹在中国文学里面长大的人更有见解、更有修养,也更值得我们关注。从鲁迅开始到今天白先勇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如果要想在二十一世纪和二十二、二十三世纪里面,对学问有点贡献的话,请你记得不应该限于国学。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序言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读后小言
叶嘉莹/代序
《红楼梦》是一大奇书,而此书之能得白先勇先生取而说之,则是一大奇遇。天下有奇才者不多,有奇才而能有所成就者更少,有所成就,而能在后世得到真正解人之知赏者,更是千百年难得一见之奇遇,而白氏此书就令我深有此难得之感。
我自少年时代就耽读《红楼梦》,往往一经入目,便不能释手,如今我已是耄耋之年,没想到白氏此书竟然又唤起了我多年前之耽读的热情和乐趣。
《红楼梦》一书所蕴含的人情世故、妙想哲思,都是体味和述说不尽的,而白氏此书则能对其中多方面之意蕴都做到了深刻细致的分析与说明。既能有入乎其内之体悟,更能有出乎其外的超妙之评说。所以我在读白氏此书时,乃常常除了享受之外还更有一种好奇之心理,即使是对红书之故事早已为我所熟知者,也还亟亟然想看一看白氏对之是如何评说的。因此在阅读时,乃得到了一种双重之乐趣。私意以为,红书与白说之结合,实可称为作者与读者之一大奇遇。但现在之读红书乃但能读其故事,而不能知赏其中意蕴之深厚丰美,此真可谓一大憾事。如今乃有白氏取而说之,尽发其中之妙,此诚为中国文化史上极可欣幸之事,因乃写为 小言 以记此难得之奇遇。
二零一六年岁尾 于南开寓所
后记
红楼春秋
项秋萍
那一段重做学生的日子,确实是从春天开始的,到来年秋天前结束。
二。一四年春,得知白先勇老师要在台大开通识课 红楼梦导读 ,心底的向往立刻浮了上来,真的,等待很久了。有关白先勇与《红楼梦》,在读他小说的fans之间,一直有一些传闻或心得被悄悄分享着,关于人,关于小说,或是关于事。
比如:白先勇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读了一辈子,无论到哪里,《红楼梦》永远是他的案头书。
比如:他小时候得肺病,怕传染,有过类似幽闭隔离的经验,所以他很了解林黛玉那种 病态的绝美 ,同情她孤女的 过度防卫心 。
比如:他小说中的一些笔法,是从《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强烈对比、极戏剧化的特色转化来的。他一向独排众议,认为后四十回毫不逊色,假如真是高鹗续书,续书者的才情也绝不输曹雪芹。
比如:接触了西方现代主义之后,他和《现代文学》的那一群文学先驱,虽是以 横的移植 模仿西方,但小说中象征、意象等属于西方的手法,甚至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 的理论,白先勇都从《红楼梦》里得到对照与印证。也就是说,《红楼梦》其实更早、更前卫。
比如:他早期小说中的 畸人 ,好多都有《红楼梦》人物的影子。宝玉的原型被拆解:与父亲贾政的关系,袭人口中的 小祖宗 ,与秦钟特殊的同性之爱……投射到不同的小说人物身上。
比如:白先勇对复兴昆曲有天大的热忱,花了十年时间推动 青春版《牡丹亭》 ,《牡丹亭》正是《红楼梦》里贾府的昆曲家班子最重要的一出戏。贾母、元妃都点这出戏的折子;宝玉想听,黛玉听了也心动神摇、闻之感悟。白先勇对昆曲的热爱,也深受《红楼梦》的影响。
比如:他提出《红楼梦》人物名字中有 玉 的,都具隐喻关键。除了宝玉、黛玉,妙玉和蒋玉菡都有不同涵义。他认为小说最后,安排与宝玉同有肉体之缘的袭人和蒋玉菡结婚,是贾宝玉俗缘的完成,与贾宝玉出家——由佛道解脱,同等重要。这是《红楼梦》作者最绝妙的小说结尾。
比如:白先勇跟曹雪芹、张爱玲都是没落的贵族,有着漂流后无以家为的沧桑,白与张都是二十多岁就写小说写出一片天的天才。他们对《红楼梦》下过苦功,却是对立的看法。
比如:白先勇在母亲过世依回教礼仪绕坟四十天后,远赴美国,初时完全不能写作。在异国第一次过圣诞节,他一个人到密歇根湖边,湖上烟云浩瀚,四周急景凋年,他心里突然起了一阵奇异的感动,似喜似悲。《红楼梦》最后宝玉出家,向旅次中的父亲贾政告别,雪影里面一个人,光头赤脚,倒身下拜,只不言语,似喜似悲。弘一大师圆寂前 悲欣交集 的境界,二十五岁的白先勇,由深烙心底的文字 似喜似悲 感悟到了,霎时心澄如镜,自知故国已远,此后开始了《纽约客》以及稍晚的《台北人》的写作,第一篇就是传诵至今的《芝加哥之死》。
以上多属written on water,之前并未得到白老师的证实。不过,我的确是怀着一些感触,怀着得到解答的期盼,去上白先勇的《红楼梦》导读课。
台大最初的规划是每周导读八回,全学期读完一百二十回。总共十五堂、三十小时的课。课前我慎重准备了录音机、笔记本,不想只是听听而已。因为无压力的旁听生,不必考试不交报告固然轻松,却最容易沦于听后即忘。
……
课上到第七十四回贾府自己抄大观园,晴雯受屈被逐冤死,一直到进入八十一回以后许多人攻击的高鹗续书,白老师的创见越来越令人惊叹,比如,他认为《芙蓉女儿诔》不是祭晴雯,骨子里是祭黛玉(宝黛都已经敏感到未来的命运)。作者如何营造这一节,不经白老师解释,普通读者如我,是绝对看不出奥妙所在的。知道了,却要拍案叫绝。
接着是八十二回黛玉那有名的可怕噩梦,点出了宝黛终极的关系,指向病潇湘绛珠草泪尽人亡。进入到情节跌宕起伏的高潮,小说的速度加快许多,每每下课钟响,情绪上欲罢不能。如果天色未暗,我总是一个人去校园散步,一路上去拜访已经见面多次的百子莲、侧柏、阿勃勒黄花、大花木兰、月桃,甚至台湾藜。直到心中像涨满了风的帆,回到我读《红楼梦》习惯的轻舟过河,但河岸的风景已经大不相同。
课程快结束的时候,我想要知道的答案,真的一件一件自然知道了。
最后一次的课堂上,白老师摊开了一幅奚淞老师写的有股仙逸之气的书法: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千古一梦人问几度续黄粱。 这是二十多年前,奚淞老师旅行到丝路上的张掖大佛寺——西夏王国留下的木制卧佛所在的寺庙抄录的。白老师说,贾宝玉的心是无比怜悯的,曹雪芹的笔下是无比包容的。其实白老师本人又何尝不是?很少见到如此坚韧又饱含深情大爱的生命。
最后,感谢 白先勇人文讲座 赞助人暨旁听群组最具号召力的班长怡蓁,以及认真足为我表率的同学们——忘不了小花(薰龄)脚踝打上石膏还一跛一跛来上课。感谢台大柯庆明老师和出版中心涵书,由于你们的鼓励和协助,让这件负荷超过原先预期的工作得以完成。还有我的编书伙伴,陶蕃震、张治伦工作室,以及让这套书出版落实的时报文化公司,一并致谢。
谨以此文为白先勇老师八十岁暖寿,虽然白老师总也不老。 二〇一六年六月十二日
文摘
【情是宇宙的一种原动力,汤显祖对情的设计影响了曹雪芹】
中国人讲 情 ,跟 爱 又不一样, 情 好像是宇宙的一种原动力,一切的发生就靠这个 情 字,它比那个 爱 字深广幽微。曹雪芹是用一个宇宙性、神话性的东西来说这个 情 字, 情 字还不够,还有 情根 ,情一生根,麻烦了!《牡丹亭》里面有句话: 情根一点是无生债。 情一生根以后这个债就还不完了。
青埂峰下这块灵石,后来就变成贾宝玉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用来补天,剩下的这一块使命更大,它要去补情天。情天难补,他得堕入红尘,经过许许多多情的考验,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一生历了一劫。每个人到这个世上来,同样是历劫,也是走一趟,也是经历红楼一梦。
浪漫文学讲 情 字,对于情的解释,集大成之书是《红楼梦》。《牡丹亭》上承西厢,下启红楼。《西厢记》还在社会性、历史性的层次,是写实的。到了《牡丹亭》,爱情提高了一层,是形而上的情。情是很重要的原动力,是一种形而上的、隐喻式的力量。汤显祖对于情的解释与设计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更往前走了一步,对情的解释更广、更宽、更博。
【贾宝玉的一生是一部《佛陀传》】
我们念《红楼梦》,一方面是看小说的艺术,特别是文字的艺术;另一方面则是看它的哲学思想。……此外还有一点,中国人特别重视人情世故,而《红楼梦》里面到处都是中国式的人情世故;在极端复杂的宗法社会底下,该怎么表现礼数,这本书应有尽有。
我们讲宝玉,就讲他痴、傻,常常我们所谓的圣人,也是痴、傻,中国的传统如此。很多禅宗的高僧,都是痴、傻。外国也是,圣方济各(St.Francis)会跟鸟讲话。在某方面来说,曹雪芹把贾宝玉写成一个像痴傻的圣人一样,一种圣人(Saint),唯其要到痴傻的程度,才能够包容这么大的世界。如果我们倒过来想,贾宝玉是一个很精明、很漂亮的公子哥,这个人怎么写,我不知道了,反而写不出什么来了。曹雪芹创造这么一个人,《红楼梦》可能可以发展成一部《佛陀传》似的书,前传的悉达多太子享尽荣华富贵,贾宝玉跟他也很相似,一直要经过很多很多生老病死苦,慢慢地看透了,最后出家得到解脱。
【一个人的命运,包括我们自己的,永远是一个谜语】
假作真时 ,本书一开始不就借着甄士隐、贾雨村的两种生活态度,提出要悟道解脱,还是沉沦红尘? 无为有处 ,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空?什么是色?贾宝玉这个时候还浑然不觉。浑然不觉的好!如果这时候懂了,就没有下文了。人生的真昧,人生的命运,警幻仙姑讲给贾宝玉听,他这时候还没开窍。要等到很后头,历经痛苦劫难,贾宝玉第二次再回到太虚幻境来看,那时他懂了,知道了认识的人的命运,他自己的命运,他才大彻大悟。
作者在十二金钗的册子中,把陆续将上场的十二金钗的命运,老早写出来了。但他用谜语式的诗让读者去猜、去揣测。他告诉读者,一个人的命运,包括我们自己的,永远是一个谜语。
我想命运是最神秘的东西,人这一生,到底是怎样一条路?没有人不好奇,但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命运以后会怎样。你二十岁时绝对想不到你四十岁时是怎么样一个人,也许你有想象,可是命运要你走什么路子,老早已经定了。在我们中国有这样的思想,西方的哲学、戏剧也有很多在说,人逃不出自己的命运,是吧?
【忽喇喇如大厦倾:艺术家的 第六感 】
……作为一个像曹雪芹那样敏感的作者,我想他虽然是在写小说《红楼梦》,写贾府的兴衰史,但是在无意中、在潜意识中,他同时感觉到整个文化将要倾颓、崩溃,一如他写到的: 忽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我想艺术家有一种独特的灵感,特别能够感受到国事、乃至于民族的文化状况。或许类似于所谓的 第六感 ,我觉得曹雪芹就显示出这种感受能力。所以他写的不光是贾府的兴衰,可能在无意间,他也替中国的文化写下了 天鹅之歌 。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它的意义更大。
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我刚刚说文学家或艺术家的感受与灵感,尤其是中国的传统,对于时代的兴衰特别敏感,因为中国的历史是延续下来的。其他像欧洲的话,它们的文化中心一下子迁到这边,一下子又迁到那边,所以欧洲的历史比较是分期的;但中国的历史是从古到今,一直延续下来的。这种各个时代的兴衰刺激了很多文学作品的产生。举个例子,像是李商隐,大家都知道他的《登乐游原》那首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首诗讲了晚唐,讲完了唐朝的兴衰。这种感受对曹雪芹而言,可能更加深刻。虽然乾隆时代表面看起来很繁华,但我们从历史的后见之明来看,在乾隆晚年已经开始衰微,已经有很多濒临崩溃的迹象了。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把后四十回痛批不顿,我不同意】
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把后四十回痛批一顿,我不同意。我觉得后四十回写得非常高明,非常了不得。后四十回他的style改了,因为前面讲盛,文字当然华丽,后面讲衰,文字自然萧疏。前面是慢慢、慢慢地经营;后面是 哗 的一下就崩溃下去。这是应情节的需要,而非功力不逮。
第一百二十回宝玉出家,那几个片段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座峨峨高峰。宝玉光头赤足,身披大红斗篷,在雪地里向父亲贾政辞别,合十四拜,然后随着一僧一道飘然而去,一声禅唱,归彼大荒,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我们似乎听到禅唱声充满了整个宇宙,天地为之久低昂。宝玉出家,并不好写,而后四十回中的宝玉出家,必然出自大家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