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南朝访古录:南朝陵墓石刻艺术总集》杨祥民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杨祥民(1982.1—),山东巨野人。
2011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毕业,获得南师大优秀研究生标兵、校长特别奖学金、徐悲鸿奖学金等;同年进入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并曾任职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同时担任《创意与设计》期刊责任编辑。
2014年调入南京邮电大学,现为传媒与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长助理,南京邮电大学画院理论研究所所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等。长期担任艺术月刊《明日风尚·彩墨中国》主编,《墨痕》主编。
多年来主要从事美术与设计史论研究,艺术批评领域亦有所长。先后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有《大匠之风》《问学品艺录》,合作译著《多重身份:关于设计师、作者、读者和使用者》(MultipleSignatures-OnDesigners,Authors,ReadersandUsers),副主编《中国当代设计全集·传媒类编·广告篇》等。
目前人们可见的南朝陵墓石刻地面上共存有三十三处,其中帝陵十二处,王侯墓二十处(包括失名墓的八处),陵区入口一处;按地区划分,南京栖霞区十三处,南京江宁区七处,句容一处,丹阳十二处;以时代区分,宋一处,齐八处,梁十四处,陈一处,具体年代失考的石刻九处。南朝陵墓石刻上承秦汉,下启盛唐,体现了中国雕塑艺术之大匠之风度,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乃至江苏特有之文化价值都是不容低估的!
但是,经历了将近一千六百年的风风雨雨,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素,南朝陵墓石刻大多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若再不给予高度重视,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古代文化遗产将变得日益残缺,这将会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遗憾。那么,它们的现状究竟如何?保护措施如何?还有哪些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所有这些实际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实地探访,以获取*手详实科学的数据。
《南朝访古录》即是2008年就开始的一次探访活动,直到2015年夏天,笔者还探寻考察到原以为遗失了的南朝耿岗石刻、宋墅石刻。借助于多方位摄影与测量图绘相结合方式,并辅以文字描述的说明记录,对南京及其周边地区(丹阳和句容)所知南朝陵墓石刻之遗存,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调查记录,包括地理位置、石刻内容及陵墓背景、石刻造型风格、体量、风化或人为毁坏程度、以及当前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保护措施等。“南朝访古录”对于南朝石刻艺术资料的调查探访,由此不仅可获取南朝陵墓石刻艺术的*手科学数据,而且致力推动加强南朝石刻艺术的保护工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遗产之生存尽一份力。
南朝石刻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命脉基石,更是华夏雕塑艺术之瑰宝,那气韵生动、充满无尽生机和想象力的天禄、辟邪,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亦是罕有其匹者!与同时期北朝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数不胜数的佛教雕塑相比,南朝石刻是汉民族“衣冠南渡”之后的产物,其意义价值绝非外来佛教造像艺术可比!北方五胡乱华、血流漂杵,汉民族文明薪火在江南一隅延燃不息。南朝石刻艺术承接了汉朝浪漫主义文化精神,承载了华夏民族的文化记忆,展现出昂扬、生动的精神面貌,自由舒展且具有内蕴力量!
书中对每一处石刻除了拍照外,更有文字记录,地点,陵主,墓主,石刻名(天禄、麒麟、辟邪等),年代,大小(尺寸,即长、宽、高),损毁情况,周围环境,而且还有建议采取什么方式加以保护等,并附有一些相关研究文章。总之,《南朝访古录——南朝陵墓石刻艺术总集》,是研究南朝石刻艺术绕不过的课题。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南朝访古录:南朝陵墓石刻艺术总集》杨祥民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