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汉]扬雄撰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分享一个全本精校的网站:修书网(hairstylefavorite.com)

(校对精校版:就是内容质量好,无乱码,无屏蔽字,无星号,无广告,章节目录完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汉]扬雄撰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扬雄(前五三—一八),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人。西汉末年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语言学家。扬雄一生寂寞清静,晚年模仿《论语》而着《法言》,在《汉书•扬雄传》中言“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譔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其书不仅在思想上尊崇孔子,在体例的模仿上十分相似。《法言》成书于西汉末年,后受到后世儒家学者的重视,被认为是儒学经典之一。

《法言》全书共十卷十三章,分“学行”“吾子”“修身”“问道”等篇,内容广泛,包括思想、政治、经济、天文、文学、军事等等方面,而且书内还涉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学术派别,以及其他文学著作等。在成书后,历代学者都对《法言》十分重视,作校勘注释者不乏其人。

扬雄弟子候芭*先为其作注,《法言》六卷,晋时李轨作《扬子法言注》十三卷,隋唐时期辛德源和柳宗元作注《法言》。宋景佑三年(一〇三六)宋咸在李轨、柳宗元注本的基础上重新作注,此外还有宋吴秘注本,北宋时期司马光以国子监所刊李轨注及柳宗元补缺为底本,并结合宋咸、吴秘两家注本,终成《集注》,共十卷,称“五臣注”本。

【编辑推荐】

《宋本扬子法言》原题《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秘、司马光重添注,卷首附宋吕祖谦辑《新增丽泽编次扬子事实品题》一卷及宋陈傅良辑《新刊扬子门类题目》一卷。此次影印所用底本为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本(司马光序、宋咸上书表、卷三、卷十有钞配,卷一缺第八叶)。十二行十九字,小字二十八字,细黑口,左右双边,有耳。

【名人的书评】

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着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的书摘】

本书题“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十卷”,西汉扬雄撰,晋李轨,唐柳宗元,宋宋咸、吴秘、司马光注。卷首宋吕祖谦辑《新增丽泽编次扬子事实品题》一卷及宋陈傅良辑《新刊扬子门类题目》一卷。宋刘通判宅仰高堂刻本(司马光序、宋咸上书表、卷三、卷十有钞配,卷一缺第八叶)。

扬雄(前五三—一八),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书·扬雄传》载其《自序》曰“譔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知其书之作,主旨在捍卫和发扬儒家学说。北宋司马光评价此书“扬子之文简而奥,惟其简而奥也,故难知”。正因为如此,自汉以来,至于北宋中期,为之作注释者,时有其人。可以考知的有扬雄弟子侯芭注六卷,三国吴宋衷注十三卷,晋李轨解一卷,隋辛德源注二十三卷,唐柳宗元注,北宋宋咸重广注十卷及吴秘注。又有《音义》一卷,不具撰者姓名,清人秦恩复考证,当出五代宋初。司马光推崇《法言》,自谓:“少好此书,研精竭虑,历年已多”,及其既老,乃裒合当时仅存之李、柳、宋、吴四家并《音义》,着成《集注》,故称“五臣注”。然自程颐始,谓《法言》“曼衍而无断,优柔而不决”;苏轼复责其“以艰深之辞,文浅易之说”;至朱熹作《通鉴纲目》,更大书而特书“莽大夫扬雄死”,以贬斥其为人。于是扬雄的人品和著作日益为儒者所轻,在宋明理学垄断学坛之时,几乎再无为其作注之人。

李轨所注《法言》于北宋治平二年(一〇六五)由国子监精校刊出,附以《音义》一卷。司马光集注时,以治平监本为底本,并与吴秘注本、宋咸注本、《音义》及其所引之天复本参校,从而保存了诸本之优长;但也存在以己意辄改原文的情况,与乾嘉学者不随意改本而存疑的做法相比,稍失谨严。温公集注完成于元丰四年(一〇八一),尤袤《遂初堂书目·儒家类》中已着录,知南宋初已有刻本传世。

《扬子事实品题》采陆绩《述玄》、班固《汉书·扬雄传》及汉至宋人评论十余家,以寓“知人论世”之意。《门类题目》卷首题“永嘉先生陈傅良君举编”,取篇中语分类排次凡五十门,颇有主题索引之意;卷末刊“麻沙刘通判宅刻梓于仰高堂”牌记两行。仰高堂,南宋建阳麻沙人刘旦的堂名。旦原籍关中,其父刘复言做过通判。旦以刻书名,书尾每署“刘通判宅”,藉父职以自炫。此本正文“慎”字七出(卷二“有意于慎也”“君子之所慎言礼书”“君子微慎厥德”,卷五“何以为慎哉”“君子谨于言慎于好”“君子所贵亦越用明保慎其身也”,卷七“张卫将军之善慎”)皆缺笔;“廓”字三出,皆不讳。又,“憞”字两见,卷二“至何元憞之有”句中不缺笔,卷七“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句中则缺笔。考《绍定礼部韵略》,光宗赵惇之嫌名不见“憞”字,疑此书卷七之讳“憞”,乃书手刻工误以此字为讳字所致。由是知此本刻于光宗间(一一九〇—一一九四)。

此本钤“梅溪精舍”“辛夷馆印”“五峰樵客”“竹坞”“季振宜印”“潘祖荫藏书记”等印记。可知此本曾由文征明家五世保有,入清则经季振宜、潘祖荫等人递藏,《季沧苇藏书目》《滂喜斋藏书记》均着录此本,而潘氏称之为“元刻”,实误。

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将此书列入《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影印出版,定价低廉,实乃读者之幸事。

张燕婴

二〇一七年三月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扬子法言》[汉]扬雄撰的书评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