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文山诗史注释全编》韶音注释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文山诗史注释全编(修订版)》以《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以及文天祥就义时的诗歌为基础,对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诗歌进行了注释。本次作者修订新版,不仅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勘误,更为重要的是对《集杜诗》的部分进行了增补。
编制本书的基本构想,是把文天祥的后期诗歌看作一部完整的诗史。作者即诗史的主人公,作者的抗元经历,是诗史的主要脉络。从勤王始,*次被扣留,逃出南归;第二次又被俘,跋涉北上;长期关押,*后死难。
这是一部文天祥后期诗歌各个诗集的总集,包括《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并附录他就义时的诗歌。
各诗集,包括《集杜诗》,均依照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文天祥全集》卷十三之《指南录》四卷,卷十四之《指南后录》三卷,卷十五之《吟啸集》,卷十六之《集杜诗》原文及次序排录。
为尊重原作和所依据的原本,本书对文天祥诗、词以及诗歌前后的文字说明,除人名、地名明显的错字外,一律不作任何改动,尽力保持原貌。有些字、词存有疑义时,本书只在注释中说明,以资商榷,以备将来妥善处理。
为了解决今天的读者读懂文天祥诗歌的问题,本书对文天祥后期诗歌各个诗集及就义时的诗歌,逐首做了注释。注释以读懂诗歌为准,力求简明扼要,不求详尽。注释以三种形式加以体现,即[诗作背景]、[词语注解]、[诗义串释]。这样,从不同角度对诗歌阐释,以增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诗作背景]。说明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一首诗。有的说明大背景的情况,有的说明小背景的情况。大背景的情况,实际上关系文天祥命运的发展、变化、起止,就是文天祥所经历的故事。小背景多牵涉写诗的动机。文天祥喜爱在诗前、诗后用文字做一些交代,多用文言,不免文简语略,为了事实清楚,还是适当说明。
[词语注解]。这是古今通用的典型注释方法。一些不常见的字、词,一些不常见的历史人物,一些古代典故,都做了注解。因为这些都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不了解这些字、词、典故,无法了解诗歌的内容。本书为此做了较大努力,但远未臻完善,甚至难免错、漏,热切期待专家、读者的指教、帮助,将来有所提高。
[诗义串释]。这是为补充[词语注解]的不足,对每一首诗做出的整体解释。“串释”着重于力求保留诗歌的原意,并非严格意义的“语译”。为不完全失掉原诗的韵味,尽量注意了语言的精炼,还适当运用了韵脚。
《集杜诗》是文天祥诗史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诗集运用了特别的形式,全部是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而成,来表现南宋消亡的历史,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仍然逐首进行了串释。文天祥在诗前、后大都交代了历史背景。注释时又据史料做了适度阐述。
就义时的几首诗歌,不在文天祥自己编辑的几本诗集之中,有的诗存在争议,有人质疑为元人假冒之作。因流传很广,诗史又需要结尾之作,仍然选录,但在注释中作了说明。
文山诗史注释全编(修订版)
(《文山诗史注释全编》简介)注释者前言
这是我国南宋伟大爱国者文天祥依据他抗元的亲身经历,以宏大的史诗规模,写成的几本诗集的诗歌总集。
这是我国*次把文天祥的爱国史诗逐首注释,使之成为当代人可以读懂,并可以亲切理解的书。
对这本书做简单介绍,首先解释一下书名:
“文山”。是文天祥的别号。他字宋瑞,又字履善。南宋时,江西吉州庐陵县人。我国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位爱国情深,在国家危难中勇于献身的英雄。
“诗史”。是对文天祥后期诗歌的确认。他的后期诗歌,全部是写他的抗元斗争。他把自己的眼泪、鲜血、生命融入了活生生的历史,又把活生生的历史写成了诗歌。他的这些诗歌,有别于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绝大多数诗歌,也有别于他自己早期的诗作。诗史,是说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南宋消亡的这一段历史,有人物、有事件、有矛盾、有斗争。虽然每一首诗各为独立的篇章,但始终以作者的命运为主要线索,又旁及多种生活的侧面,与现代的长篇叙事诗并无差别。本书注释者认为,以“诗史”一词概括文天祥的后期诗歌,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注释全编”。文天祥后期的诗,在他被关押在燕京监牢时,就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爱,不胫而走,互相传抄。自元、明、清以至现代,经多次印刷流传。但是,一直缺少注释本。时代变迁,现代人读古诗已有困难,读文天祥写历史的诗,更加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有了不多选本,注释了若干首,读者是欢迎的。如果把文天祥的诗作为诗史,把他经历的生活细节和内心感受,让人充分理解,当然更需要注释了。至于“全编”两个字,则是指这本书包括了文天祥后期诗歌的各个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作为附录,也收入了他就义时的诗歌。以上全部诗歌,并加上逐首的注释,便是把这部书命名为《文山诗史注释全编》的由来。
也许有人会问,文天祥为国献身的悲剧,已经上演过去近千年之久,今天对他的诗歌进行注释,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回答当然是正面的。文天祥的爱国精神,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千年来,他的铿锵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经鼓舞无数的爱国志士,为挽救国家的危难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应当坚信,他的诗将来也会鼓舞更多的后来者献身于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光辉事业。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国家公民的必修课。灵魂的强健,不应缺失精神的“补钙剂”。
如果你确实有一读文天祥诗史的兴趣,能静下心把这些诗读完它,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我国的南宋,是一个多么值得今人深自思考的时代啊!尽管南宋拥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非常发达而繁荣的经济生产,但是,却面临十分艰难的时世,统治者昏庸无能,入侵者强横残暴,人民只能在无边的苦难中挣扎。文天祥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但由于不满当朝的施政,仕途蹉跎。当敌人渡江南下,朝廷号召勤王时,他立即毁家纾难,组织民军奔赴前线。敌军兵临城下,当政者仍不致力抗敌,朝令夕改,反而派他去与敌军谈判;他遭到敌军的扣押,在同一时间内,太后、皇帝却树起了降旗;敌人胜券在握,强令他与投降官员一起赶赴北方。他在戒备森严的景况下,克服困难,逃亡出走,由海路南归闽、粤,继续抗元。他在南方开府招兵,与敌人周旋,虽然取得不小的胜利,但由于孤掌难鸣,实力悬殊,在敌人大力打击之下,又第二次被敌人俘虏。他的顽强抵抗,赢得敌人的高度敬重,元朝上下对他的怀柔、劝降,可以说费尽了心机。他们让他在船上亲眼观看了粉碎南宋政权的厓山海战;他们不惜万里跋涉,把他从海南押送到燕京;劝降不成,把他投入监牢,整整关押了他三年有余,等待他回心转意。不论是威逼,还是利诱,他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只求一死殉国。读他在诗歌中描绘的许多细节,你不能不一次次地感到精神上的震撼。他无疑是封建时代突出的忠臣,但他又绝不是简单地仅只忠心于自己的君主。他的皇帝以及太后已经投降,甚至元人还派了投降的皇帝来说服他。他对原来的皇帝仍然恭敬如仪,而决不投降则依然故我。他是遵守封建伦理、节操的典范,他是崇高人格的化身,他以继承古圣先贤建立起来的华夏文化传统而自豪。
本书注释者读了文天祥的诗史以后,不断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说,他*次被扣留,在万难中写出逃亡南归的《指南录》,还是锐意扶助新立的“二王”,抱有复兴南宋的大志;那么,他第二次被俘,已决心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来完成对敌人*后的斗争,还要再写更大篇幅的《指南后录》和《集杜诗》,他的直接意图是什么呢?显然,他不会是仅只为了博取后人的同情,他应当是,经过深思熟虑,愿意以自己的经历警示后代,一定要牢记南宋灭亡的教训,热爱自己的国家。在他死难以后,有人是理解文天祥这番苦心的,在异常困难的条件下,把这部诗史传留下来了。我们的责任,是将这部诗史,让更多的人阅读它,读懂它;否则,便辜负了文天祥的一片苦心。为此,注释者才不揣浅陋,克服困难,把这部书注释出来。
愿更多的读者,对文天祥的诗史产生兴趣;愿通过对这部诗史的阅读,读者们对社会主义祖国更加热爱。
增补、订正说明
这本《文山诗史注释全编》,于2016年2月出版面世。按说,经过漫长的时日,克服不少困难,完成了这个不算小的工程,作为注释者来说,应当高兴才是。不想,我却为书中的一些遗憾深感不安。
书中存在什么遗憾呢?主要的是,《集杜诗》二百首五言绝句,没有按照全书的体例,给予注解和串释。这里不说我当时的理由失之偏颇。(在书中已作了说明。)只说这本以“文山诗史”作标帜的书,却对文天祥集杜甫的诗句精心构筑的“诗史”,没有认真地对待,怎能说不是一个疏漏呢?
疏漏应当增补。于是,我安下心来继续对《集杜诗》进行注解和串释。错讹也应当纠正。连同初版解释不够清楚的几条注解,还有一些没有及时纠正的错、漏字,这次一并作了订正。又用了两年时间,为《集杜诗》注释补了三万多字。为全书订正了注解七条,纠正错字一百余字。这是注释者应负的责任。
是不是经过增补、订正,这本书就完美无瑕了呢?不是。一定还有缺陷和不足,衷心希望这本书的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宣扬文天祥爱国精神,做得好一些,更好一些,应当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2018年秋
本书凡例
一、编制本书的基本构想,是把文天祥的后期诗歌看作一部完整的诗史。作者即诗史的主人公,作者的抗元经历,是诗史的主要脉络。从勤王始,*次被扣留,逃出南归;第二次又被俘,跋涉北上;长期关押,*后死难。
二、这是一部文天祥后期诗歌各个诗集的总集,包括《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集杜诗》。并附录他就义时的诗歌。
三、各诗集,包括《集杜诗》,均依照江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文天祥全集》卷十三之《指南录》四卷,卷十四之《指南后录》三卷,卷十五之《吟啸集》,卷十六之《集杜诗》原文及次序排录。
四、为尊重原作和所依据的原本,本书对文天祥诗、词以及诗歌前后的文字说明,除人名、地名明显的错字外,一律不作任何改动,尽力保持原貌。有些字、词存有疑义时,本书只在注释中说明,以资商榷,以备将来妥善处理。
五、为了解决今天的读者读懂文天祥诗歌的问题,本书对文天祥后期诗歌各个诗集及就义时的诗歌,逐首做了注释。注释以读懂诗歌为准,力求简明扼要,不求详尽。注释以三种形式加以体现,即[诗作背景]、[词语注解]、[诗义串释]。这样,从不同角度对诗歌阐释,以增强读者对诗歌的理解。
六、[诗作背景]。说明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一首诗。有的说明大背景的情况,有的说明小背景的情况。大背景的情况,实际上关系文天祥命运的发展、变化、起止,就是文天祥所经历的故事。小背景多牵涉写诗的动机。文天祥喜爱在诗前、诗后用文字做一些交代,多用文言,不免文简语略,为了事实清楚,还是适当说明。
七、[词语注解]。这是古今通用的典型注释方法。一些不常见的字、词,一些不常见的历史人物,一些古代典故,都做了注解。因为这些都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不了解这些字、词、典故,无法了解诗歌的内容。本书为此做了较大努力,但远未臻完善,甚至难免错、漏,热切期待专家、读者的指教、帮助,将来有所提高。
八、[诗义串释]。这是为补充[词语注解]的不足,对每一首诗做出的整体解释。“串释”着重于力求保留诗歌的原意,并非严格意义的“语译”。为不完全失掉原诗的韵味,尽量注意了语言的精炼,还适当运用了韵脚。
九、《集杜诗》是文天祥诗史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诗集运用了特别的形式,全部是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而成,来表现南宋消亡的历史,应当给予充分重视,仍然逐首进行了串释。文天祥在诗前、后大都交代了历史背景。注释时又据史料做了适度阐述。
十、就义时的几首诗歌,不在文天祥自己编辑的几本诗集之中,有的诗存在争议,有人质疑为元人假冒之作。因流传很广,诗史又需要结尾之作,仍然选录,但在注释中作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