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子不语译注》·袁枚 的书评文摘
日期:2022-07-24 人气:

精校修书

女生小小说

本站更新推荐的所有文学作品和书籍《精选《子不语译注》·袁枚 的书评文摘》都是非常值得阅读赏析的,更有名家的精彩书评哦。

【作者简介】

叶天山,男,江苏金坛人,中国矿业大学本科毕业后,翌年入江苏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学位,受业于赵兴勤、李昌集、黄震云诸先生,以古代小说与戏曲为研治重点。2006年之后,执教于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为该院讲师,主讲中国古代文学史。2012年以来,转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元明清文学博士学位。现已发表省级以上科研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4项。另完成《陈森<梅花梦>传奇评注》一种,并发表《洛浦屐痕》《思往日》等文学作品。

【编辑推荐】

《子不语译注》由叶天山译注,此次整理袁枚的《子不语译注》为一选本,共选录作品一百零七篇。选录的总体标准是: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或艺术性。对于情节奇特者,如《雁荡动静石》《撮土避贼》《多角兽》等,也酌情收录,以符合“随园戏编”的意趣。《子不语译注/中国古典文化大系》选文内容涉及婚恋、公案、科举、神怪、侠义、历史、宗教、博物等方面,展现了我国古代尤其是清朝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文化魅力,也间或反映出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目录

【名人的书评】

【子不语译注的书摘】

清代袁枚的《子不语》,是一部较为优秀的笔记体志怪小说。书名取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后来,他看到元代人已经写有一部同名的小说,于是将书名改为《新齐谐》。无论是《子不语》,还是《新齐谐》,都反映出袁枚的同一意图,即要让书名揭示本书题材的基本取向。《齐谐》,也是一部志怪书。《庄子·逍遥游》。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六朝时,又有人作过《齐谐记》。因此,袁枚在书名前加一“新”字,以示区别。这种情形,犹如南朝刘义庆沿用刘向《世说》一书之名,而别称己书为《世说新书》(后人讹作《世说新语》)。之所以改成“新齐谐”,而不直接作“新子不语”,大概是元人的《子不语》,远不如《庄子》中提到的《齐谐》影响广泛。这样看来,“新齐谐”是此书最终正式的名称。至于初名“子不语”,则是该书常见的通行称呼。我们的译注本,姑且依从今天大多数读者的习惯,仍以“子不语”为名。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做过县令;三十三岁便辞官,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优游其中者五十年”,晚号仓山叟、随园老人等。他是一位名声颇著的才子。在诗坛上,袁枚是“乾隆三大家”之一;诗论主张“性灵”,认为“性情以外本无诗”“灵犀一点是吾师”,从学者很多,影响深广。他的《子不语》,是继《聊斋志异》之后,清代文言小说创作呈现出兴盛局面的产物。其叙事行文,较此前的《聊斋志异》朴实而少藻饰,又比同时的《阅微草堂笔记》率意近自然,在文言小说系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学术思想上,袁枚既不满于汉学,也不完全肯定宋学,而是主张“随之时,义大矣哉”(见《麒麟喊冤》篇)。对好讲古制而不切于今用的做法,他直接给予嘲讽(见《刘迂鬼》篇)。这些在《子不语》中均有体现。袁枚这一随时代变化的学术思想,与《儒林外史》中体现的敬仰泰伯,希望通过托古改制来恢复制礼作乐的社会面貌的理念,显然大异其趣。袁枚与吴敬梓曾同在南京生活,他们的交游圈也基本相同,但迄今为止,我们并未发现两人之间有交游的记载。如果两人确实视同陌路,其原因,恐怕不无上述思想上的分歧。此次我们整理的《子不语译注》为一选本,共选录作品一百零七篇。选录的总体标准是: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或艺术性。对于情节奇特者,如《雁荡动静石》《撮土避贼》《多角兽》等,也酌情收录,以符合“随园戏编”的意趣。选文内容涉及婚恋、公案、科举、神怪、侠义、历史、宗教、博物等方面,展现了我国古代尤其是清朝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文化魅力,也间或反映出作者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江秀才寄话》《天壳》二则故事,涉及作者对浑天说的理解和对道家三十三天说的想象。《痴鬼恋妻》一则,叙述了丈夫死后,孀妻被兄嫂凌逼改嫁、孩子受嫂嫂虐待的全过程,不仅刻画出家庭的内部矛盾,也反映了当时妇女普遍的人身依附状况和没有独立地位可言的悲惨处境。《雷诛营卒》和《雷打扒手》的内容,具有相似性,它们都是对社会问题出现恶性连锁反应的暴露。当事人一时的恶念与恶行,虽然主观上针对的仅是某一个受害者,但客观上往往会导致其他人,甚至一个家庭的覆灭。而后一则故事,又是对“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形象化阐释。这是一般理性箴言较难达到的。《狗熊写字》以非人的血泪经历,揭露了社会的阴暗一角,控诉了不法分子的罪恶及其道德的沦丧。在科举制度方面,《乡试弥封》写皇帝因故弥封八股文答卷中的段落,造成时文荒疏者竟然名列前茅的笑话,委婉地讽刺了八股取士并不能真正检验人才的弊病。《李倬》一篇,则撕掉某些学官道貌岸然的假面具,揭发其受贿弄权、坑害举子的腐败卑劣行径,同时又赞扬以直报怨、适可而止的反抗举动。以上这些,显然都浸透了作者对社会的思考,虽然有些问题由于时代制度的痼弊而无法合理解决,不得不寄托于雷神天谴或冤魂索命等文学想象,但毕竟代表一位富有社会阅历的士大夫关心民瘼的态度。由此不难想象,袁枚在仕宦期间,还是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事的。即便他退居林下,但在精神世界里,也还是超越了吟风月、弄花草的有闲阶级同伴。此外,《江秀才寄话》及《程嘉荫》,还记述了留声筒和木牛的基本制作原理。《铜人演<西厢>》《谷佛》等篇,展示了中外文明交流下的某些成果,体现出西学东渐影响下士大夫对百工奇器的兴趣。由于《子不语》涵盖了广泛的生活内容,其中不少的优秀篇章寄庄于谐,因而,对于受众来说,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戏编”的层面,客观上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该书问世之后,影响很大。其中像《沙弥思老虎》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再加上有的故事语言雅中带俗,文不甚深,所以至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像时下流行的《鬼吹灯‘精绝古城》中所说的“阴沉木”,在《子不语》里,即已有明确的记载。袁枚虽然才气纵横,但他的世俗生活过于放浪,因而招致时议,像后来的小说《品花宝鉴》里,对他就颇有微词。这种生活情形,加上其“戏编”心态,投射到他的小说中,便造就不少庸俗露骨的篇章。在选译过程中,我们首先汰除了此类作品,以提升选本的思想高度。而《子不语》中体现出的宗教观与鬼神观,有些却是为了劝善惩恶或抚慰伤痛而存在的。因而,站在时代前列的现代读者,固然不乏甄别的眼光,但更需要的是对此类观念的人性宽容与价值肯定。至于那些重在写魂记魄、描鬼画神的故事,诸如《南昌士人》《鬼乖乖》《禹王碑吞蛇》等,则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云:“记而存之,非有所惑也。”读者自能以解颐之资来对待。《子不语》包括正、续两部分:正集二十四卷,续集十卷,成书于乾隆末嘉庆初年。这次整理,我们以乾隆嘉庆间刻随园三十种本为底本,参校民国间进步书局石印本,进行遴选,并做注译。遴选之后,首先是校勘底本文字,夺者补之,讹者正之,倒者乙之,限于体例,暂不出校勘记。原文文字与文意不合,而未见别本更正者,为遵从原书起见,不做改动。如《水虎》“网得一雄虎……腹中有三小虎”一句中,“雄”恐为“雌”字,仅存疑。其次,对文中的冷僻字词、通假字、专有名词等加以注解,并适当给出难字、多音字的拼音,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要求。再次,直译全文,力求通俗简洁。其中,我们对职官称谓做了对应的今译;将格律诗译为现代诗,同时保持字句的建筑美。原文中诸如“以手持之”“以手自批”“手抱怪腰”等语的对译,则尽量去除现代汉语中“背上”“背着”之类的赘词。总之,本书的译注,既便于一般读者阅读,也可供研究人员参考。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予以批评指正。叶天山二零一三年七月于重庆南坪

点击进入阅读:精选《子不语译注》·袁枚 的书评文摘